分享

马市街175-177号:天城医源,百年流芳

 真友书屋 2020-08-12

砖砌壁炉,木质楼梯,无声地提醒着你时代的变迁;这是西方现代医学在杭州这个古老的城市播下的第一粒种子。马市街175-177号,最初就是那些西方医生的住宿地。从这个意义上说,走向马市街175-177号,就是走进了杭州现代医学的源头。

1856年6月10日,苏格兰艾尔郡。

悠扬的风笛声伴随着大西洋的海风,在这片古老的高地上轻轻飘荡。隐约中一声婴儿的啼哭降落在老梅家,这是这户人家的第三个孩子,父母用《圣经》中少年英雄的名字给他命名——大卫。此时,不论是这个孩子还是孩子的父母,可能都不会想到,25后他将远渡重洋,带着上帝的爱与荣光,来到东方,为一座天城奠定现代医学的基础。

2014年,车水马龙的解放路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门前,矗立着一座铜质的雕像,一老一少,一西一中,两人相对鞠躬。这是历史上真实的一幕,发生地就在当年皮肤花柳病院。那位孩子是医院的小患者,而那位上了年纪的洋人,是当年广济医院(浙医二院的前身)的英国医生,他的中文名字叫梅藤更,也就是那个曾经的苏格兰孩子——大卫。当时,梅藤更到病房查房,一位小患者彬彬有礼地向梅医师鞠躬,深谙中国礼数的梅医师也深深鞠躬回礼。

据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介绍,这座雕像是宋卫平先生捐给浙医二院145周年院庆的礼物,他和宋卫平曾有过一次交流,讲到梅藤更院长的故事,宋卫平非常感动,当即表示要向医院捐赠两尊雕塑,向大家展示梅院长的精神。12月18日,在浙医二院145周年院庆活动上,这座雕像揭开面纱,永久地矗立在浙医二院的门前,也把和谐的医患关系固定下来,树立起来。

开启杭州现代医学之源

沿着热闹的解放路向前走,在浙二眼视光中心那拥堵的路口右转,这就是马市街。南宋时此地为马市,故名马市街,而如今的喧闹更胜往昔。沿着曲折的小巷往里走,繁华在身后渐行渐远,过去的历史却在不经意间款款走来。1869年,英国圣公会委派传教士麦多医生在杭州横大方伯行医传教,设立戒烟所,这是西方现代医学在杭州这个古老的城市播下的第一粒种子。戒烟所不远处的马市街175-177号,最初就是那些西方医生的住宿地。从这个意义上说,走向马市街175-177号,就是走进了杭州现代医学的源头。

如今的马市街175-177号,淹没在一片民居之中,要想走近他,就必须沿着弯曲狭窄的巷子往里走。一路上,你会看见放学的孩子嬉笑着从你身边走过,那无忧无虑的欢笑仿佛你刚刚见过,对了,这天真的笑脸依稀与那雕塑中的孩子一样,历经百年,又再相见。你也会见到在自家门口晒太阳的老人,冬日的阳光在他们的身上晒出一片金黄,如同当年现代医学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一丝美好的希望。

沿着马市街由南向北,在“最忆城市酒店”旁边的小巷子往里走,走了二三十米,马市街175-177号终于露出了他朴实的一面:三层的小洋楼坐北朝南,面宽比传统的中式建筑稍宽。医生都来自英国,自然建筑也带有明显的英式风格。与周围或新或旧、或高或矮的民居相比,他既不鲜亮,也不现代;与年轻的高楼相形,他甚至有些低矮,有些过时。但标志性的青砖黑瓦,白墙黛窗,一如传统的英国绅士那般庄重、严谨;确实,他已不再年轻,但衬衣依旧雪白,礼服也依旧笔挺。

砖砌壁炉,木质楼梯,无声地提醒着你时代的变迁;透过窗棂,细碎的阳光在楼梯上洒下一片斑驳;当脚步踩上楼梯的木板,低沉的“咚咚”声,如同鼓点敲击着内心,轻轻地“吱呀”伴着鼓点,凑出一曲古典的小调,细诉着时光的流淌。

见证广济医院“不可思议的变化”

1881年,25岁的大卫完成了为期4年的医学培训课程,取得了医学学历。与所有毕业生一样,他也憧憬着进入社会,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但首先,他和传统的中国人一样,先成家,后立业——他与佛罗伦斯·南丁格尔·斯密斯结婚了。9月28日,这对新婚不满一月的新人,从英国起航,远赴遥远的东方古国中国,展开他们人生崭新的一页。

夫妇两人从上海上岸,再途径宁波、绍兴,最终抵达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杭州。13世纪,马可波罗曾来到杭州,留下了一个震惊世界的评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而此时的杭州已经与马可波罗的时代有了云泥之别,当西方世界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杭州却还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苦苦挣扎。当时的广济医院简陋至极: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没有药房、没有手术室。       

也许就在这壁炉边,年轻的大卫,不,此时他应该已经有了自己的中国名字梅藤更——那是自己父姓和母姓的音译,在寒冷的冬夜里苦苦思索,如何能为这个简陋的医院带来上帝的荣光,让那些病人远离病痛,享受天父带来的慈爱与福音。而在窘迫的现实中,能为这个乐观开朗的青年带来慰藉的,恐怕只有内心的上帝,与身边的妻子。

梅藤更运用自己的医学才能与管理手段,硬是把这么一个很难称得上医院的地方,打造成了当时杭州的医学中心。浙医二院院史中详载了这样一次手术:一位妇女,一条腿溃烂,需要截肢才能保命。梅藤更是主刀医生,梅夫人做洗手护士,医校的一位助教过来当助手。整个手术过程困难重重,它是梅藤更行医生涯中耗时最长的手术之一。最终手术非常成功,患者恢复良好。出院时,梅藤更指导木匠打造了一条木质义肢,多年无法站起来的患者从此站起来了,竟能走路了!当时杭州流行一句话:“外国医生能让跛子走路!”

仅仅依靠个人的医术,是无法打造一个合格的医院的,为此梅藤更又借助各方力量,对医院进行基础建设。1883年,杭州广济医院(大英医院)在梅藤更主持下奠基,次年开诊。在他几十年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当初破败的戒烟所发展成为了广济医院,还建起了肺病医院、麻风病医院,开办了医校、药学院、护士学校、协和讲堂等等,成为当时中国一流的医院和医校。

1911年,医院从英国引进了X光机,那是全中国最早引进的一批X光机。医院还装备了发电机、自来水塔、电灯、电话、电疗器等设施,皆属杭州第一。至梅藤更退休离任时,广济医院有500张病床、3个手术室、患者年住院4000例左右,已成全国最大的,技术最强、管理最先进的西医医院之一。

英国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曾著有中国游记,她描述杭州广济医院为“东方最好的医院”:一个棚架上,悬吊着淡紫色的紫藤花簇,成百上千;大围栏伸入草坪,护住玫瑰花坛;一幢老式英国房屋,两幢精美的两层楼房……“有修剪过的草坪、英国的花树、英国风味的建筑和住宅,真是不可思议的变化”。当年的广济医院建筑早已拆除,重新建设,成为如今的浙医二院。而这处作为当年西方医生们住所的,具有与广济医院同样英式风格的历史建筑却一直保留至今,成为了那一段历史的侧面记录者。

从1881年到1926年,梅藤更在广济医院经营了整整45年,在这45年中他为广济医院深深地打上了自己的烙印。1934年8月30日,梅藤更在苏格兰老家辞世,享年79岁。在杭州麻风病院圣约翰小教堂的一场悼念仪式中,一位年纪最大的病人站起身,悲从中来,竟无语凝噎。梅藤更在苏格兰的墓碑上面刻着4个繁体手书汉字——仁爱而劳。

百年纷纭,云淡风轻

在梅藤更离开之后,马市街175-177号与广济医院一起,在岁月的长河中漂泊浮沉。1927年,广济医院被政府收回,马市街175-177号也一并收回。1928年,医院重新归还英国人,此楼又重新归英国圣公会所有。1931 年,梅藤更的学生,广济医学院动植物学教师、理学士陈监良(又名陈裕生),向杭州英国圣公会购买了此楼。1942年8月,广济医院被日军占领,改名为杭州同仁医院,马市街175-177号也一起沉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广济医院由英国人接收,马市街175-177号再度归属英国人。

直到195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医院,此楼成为了浙江医学界名人的宿舍。曾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全国政协委员的陈过及其女陈重华(曾任杭州市副市长),上世纪50年代初曾住过东侧的平房小院;著名内科学教授、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院长郁知非曾住过主楼的整个三层;浙江省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楼福庆曾住过二楼东面几间房间;医学教授姜心曼曾住过东侧平房小院。

2004年,马市街175-177号被列入杭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2006 年,被列为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自主修缮的重点整治项目之一。修缮中遵循了保护历史建筑原真性的修缮原则,重点原样修复了南立面、壁炉、门窗等,加固了地基、主体结构,全面整修了屋面、墙面,并拆除了违章搭建物。经过修缮,整幢建筑不仅恢复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同时经过功能置换,获得了新的社会价值。

推开老虎窗,远处的浙医二院新大楼清晰可见。身处此楼,遥望广济的继承者,恍惚中,时间的通道瞬间被打开。历史的画卷从未被割裂,梅腾更与小患者相对作揖的画面鲜活如新,而百年的纷纭,也如壁炉中的炉火一般经久不息。过往的爱恨纠葛,也在推窗的一刹那,风淡云轻。

(完)

致谢:

文章由王美岭投稿并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