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湖鼋头渚观鸬鹚捕鱼,也许数十年后再也见不到这样的风景

 陆建华摄影 2020-08-12

鸬鹚捕鱼

秋风咋起的时候,无锡太湖鼋头渚公园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太湖渔家风情节”,还请来了传统的鱼鹰捕鱼表演,于是我赶去鼋头渚一睹为快。

鱼鹰,又称“鸬鹚”,它在我国分布很广,全国各地有不少地方,都有鸬鹚的饲养和捕鱼。记得儿时,在乡下老家的河滩边,见过有渔民架一叶扁舟,养数十只鸬鹚进行捕鱼。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在自己的家乡,就再也没见过用鸬鹚来捕鱼了。

前两年,去太湖拍摄秋季渔业开捕节,也曾采访过在太湖的湖面开着拖船拉网捕鱼的渔民。一打听,才知道那些辛勤捕鱼的渔民,大部分还来自外地,本地人已经很少干捕鱼这一行当了,原先渔民的后代,要么进厂当工人,要么开店做生意。更别说还养几只鱼鹰,靠鱼鹰捕鱼来维持生计。

鼋头渚这次请来了两位本地的老渔民,带来了十多只鸬鹚。两位渔民自己都说,还是年轻时玩过鸬鹚捕鱼,已经好多年不弄这手了,这回算是重操旧业。现在捕鱼用的鸬鹚,是从苏北的海安买回来的,在无锡本地,基本见不到饲养鱼鹰的了。

鱼鹰捕鱼的地点在鼋头渚公园内的水晶苑,这是片有着数百亩水面的荷花池塘。前几年,公园在池塘内投放了鱼苗,现在水晶苑池塘内的鱼儿都已长大,且数量还不少。只是鱼儿喜欢躲在茂密的荷花底下,鱼鹰还能大显身手吗?

通常鸬鹚在捕鱼前,渔民会在其脖子上结上稻草,这样鸬鹚在叼住鱼儿时,只能吞咽至自己脖子上的喉囊中,而无法吞咽进肚子里。渔民只要见到鸬鹚叼住了鱼儿,会立马用竹竿将鸬鹚拉上小船,然后用手在鸬鹚的喉囊上轻压,鱼儿就会从鸬鹚的嘴里滑出来。而大一点的鱼儿,鸬鹚会死死叼在自己的嘴上,渔民只要用网兜把鱼儿捞上来就行。

一只二三岁大的鸬鹚,经过训练,就能担当捕鱼高手的角色。当鸬鹚在水面上见到水下有鱼儿时,便会一头扎进水中进行抓捕。经过训练的鸬鹚,在水中还能依靠自己的翅膀划水,据说鸬鹚能下潜至水下数十米深,屏住呼吸能达一分多钟。可是这荷花从中,鸬鹚还能见到水下的鱼儿吗?

别急,负责捕鱼的渔民自然有办法。当鸬鹚被从船上放到水中时,渔民会赶着鸬鹚向荷叶深处游去。渔民驾驶的小木船,只用单根竹竿当船槁,而渔民的脚下会搁上一块木板,木板是活络的,渔民会一边撑船,一边用脚不停地踩木板。

当木板跟木船的船舱相敲击,会不停发出“哐、哐”的声音,渔民说这是为了驱赶荷叶下的鱼儿,让它们游离躲藏之地,这样鸬鹚就能发现水下的鱼儿了。

我国利用鸬鹚捕鱼,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古书上记载,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开始用鱼鹰捕鱼,演变至后来,鱼鹰捕鱼,也成为渔樵文化里面重要的一环。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向来重视渔、樵、耕、读,而渔之所以排在第一位,可见早古代时,渔,对人们的生活有多重要。

有人说鱼鹰天生会捕鱼,理由是那些刚孵化出来的小鸬鹚,第一餐进食必须是泥鳅的头,据说那是为了撑大鸬鹚的喉管。一只两个月大的鸬鹚,每天需要进食一斤左右的鱼肉,渔民会把鱼肉切成条状喂养鸬鹚,不过这些家伙“饭量”也确实够厉害。

其实鸬鹚捕鱼是靠后天训练出来的,当鸬鹚长到三个月后,就能进行捕鱼训练。通常是投放小鱼儿让鸬鹚学习叼食,然后再练习水中捕鱼等高难度动作。等到鸬鹚二岁后,便能外出单独捕鱼了。也正因为训练鸬鹚捕鱼十分辛苦,而且投入的成本也大,所以现在很少有人饲养和训练鸬鹚了。

一般的鸬鹚捕鱼有四种方式,一是预先在特定的水域安放渔网,让鸬鹚把鱼儿赶往渔网中,再有渔民收网抓鱼;第二是沿着河流进行放漂捕鱼,这种方式在儿时还能看到,渔民会摇着鸬鹚船,沿着河流四处游走,那里的水域鱼儿多,就在那里捕鱼;第三种是固定在一处水域,三天两头放鸬鹚去捕鱼,渔民称它为“放潭”。

最有观赏性的鸬鹚捕鱼,也就是第四种,用灯火诱惑水下的鱼儿,等鱼儿游向灯火照亮的水面时,放鸬鹚进行捕鱼。渔民会在小船的船头或船尾,搁一盏灯,选择黄昏或黎明前,摇着小船去河面捕鱼。目前,这种方式主要用于旅游观光,当游客预先预定渔民进行捕鱼时,你只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就能目睹一场灯火鸬鹚表演。

在我国南方桂林的漓江上,还有这种表演存在,不过你得起个大早,通常是凌晨四点就要赶到表演地点看灯火诱捕鱼儿。像江西的龙虎山,浙江温州的楠溪江,江西的小东江上也有这样的定制表演。

在日本歧阜有个叫长良川的地方,鸬鹚捕鱼是那里特有的渔业文化表演。很多游客去长良川,就是为了一睹那里的鸬鹚捕香鱼表演,每每表演结束后,还能当场品尝香鱼的美味。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就曾三次到达长良川,并在河边包了个酒店住下来,后来川端康成还把鸬鹚捕鱼的场景,写到了他著名的小说《篝火》中。

训练后的鸬鹚跟渔民的关系很贴近,比如每次捕捞到鱼儿时,它不急于吞到自己的喉囊中,而是用嘴叼住,然后向渔民示意自己捕捉到了鱼儿。这是,渔民会用竹竿把鸬鹚拉上船,然后取走鸬鹚嘴里的鱼儿,同时顺手朝鸬鹚嘴里喂一条小鱼,以示对鸬鹚的奖励。鸬鹚在吞下小鱼儿后,便又会精神抖擞地下水去捕捞。

也许是因为鸬鹚捕鱼的成本太大,经济效益又不算高,因而好多渔民已经放弃了这一传统的捕鱼方式。现在人们之所以还能见到鸬鹚捕鱼的场景,大多是因为“表演秀”,也就是说,鸬鹚捕鱼,不再是渔民懒以生存的行当,而只是为了满足游客的好奇心而进行的一场表演。

鼋头渚“太湖渔家风情节”上的鸬鹚捕鱼,也是表演,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的渔樵文化。所以当表演开始后,水晶苑的岸边总是聚集了众多游客,他们用手机、相机记录鸬鹚捕鱼的过程,毕竟,这样的场面不多见的。

只是再过个数十年,等这一批渔民老去,人们还能看到鸬鹚捕鱼吗?哪怕仅仅是一场表演。

作者简介:陆建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