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识谋远略,己力挽狂澜 》——读《曾国藩》有感 杨敏

 作家文坛 2020-08-12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断断续续,终于读完了《曾国藩》。并非作者唐浩明的文笔滞塞,而正是因为过于真实、详尽,才让我不忍卒读。清朝后期,是中国历史永远的痛。几十年的屈辱,几乎抹煞了中华五千年的辉煌文明,而这样的惨痛延续至今。我伤,我恨,我哀,我叹,——唯一能做的,就只是不去碰触那段历史,而把目光放眼到让我们骄傲而自豪的曾经,比如汉代,比如唐朝。
  但一本《曾国藩》在手,却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关于此人,中国人尤其湖南人(曾国藩是湖南人),从权贵政要、志士仁人到青年学子,大多佩服曾国藩,佩服其治学为人和带兵做事。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之顶礼膜拜,尊为“圣哲”。从梁启超到杨昌济,从陈独秀到毛泽东,无不表示推崇师法,皆深受其影响。尤其毛泽东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伟人尚如此,吾辈如我,不免平添几分好奇。随手翻阅几处,作者的文采亦吸引了我。于是,遂开始认真拜读。先须感谢作者,他学识之渊博不能不令吾辈仰视。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对于社会风俗的熟谙,对于清朝官场的揭露,对于古文书画的探微,无不工笔细描,使人如临其境。应该说此书颇值一观,既有知识的收获,又不乏阅读的快感。
  但是,越是深读,越是无可逃避的痛心。总在午睡前小读一会,然后入梦。醒来便淡了痕迹,不至痛彻心肺。最不愿的,就是读到不忍卒读时放下,然后却辗转反侧,叹息连连。甚至于要找点别的文字来消遣了。而今几乎是如释重负,但如若不写下所感,只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全书洋洋数万言,却不是从他幼年开始,而是从回家奔母丧起笔,再由对母亲的回忆简略表述儿时经历,此后便是不惜笔墨,组军团练,平定太平天国,办理津案,直到病逝,享年六十一岁。少负大志,虎气甚足,但壮年历经磨难,晚年气衰力竭,心力交瘁,眼疾尤甚,终至病终。轰轰烈烈的一生,使他留下了赫赫声名。历史对他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美称,又有“曾剃头”“曾国贼”的恶名。从前,我对他的印象,只限于一个领过兵、打过仗的文人,镇压了太平天国,手段比较残忍,被人称为“曾剃头”。对于这样的人,自然无多少好感而言。可是,读罢此书,对他的印象大大改观了。不管历史对他有如何的负面评价,仅就个人品质来讲,他有许多过人之处可供后人学习。他知识渊博,对于历史古文书法无一不精通;他自身勤俭,官至总督也是粗茶淡饭,节俭之至,大不同于同朝腐败官僚;他严于律己制人,对自身、子女、下属亦是严格要求;他教子有方,儿孙中不乏学者、教授;他知人善任,识别人才并委以重任,终有镇压“长毛”之功;他忠君爱国,统率大军却无半点叛逆之心,一心只为国能自强;他治军严谨,严令军队须爱百姓,曾专作《爱民歌》令军士人皆会唱并严令其行;他目光长远,深知不师夷则无以自强;他尊贤爱才,收复太平天国后即筹复书院,课试士子......诸多细节,都令人徒生敬意。尽管后来因办津案而名毁津门,失去了在人们心中的威信,为了天津百姓烧教堂,打死了几名洋人,尽管是深得民心的曾国藩经手此案,但却不能伸张正义,中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的形象在公众心中一落千丈。但是,处在那样的国情下,凭他个人之力,只怕不能抗拒圣旨、为中国的人民扬眉吐气罢!这是他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哀。
  但终是瑕不掩瑜。先说学识。这无疑是他最值得一提的。曾国藩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熏染陶冶、经过严格科举考试而产生的一个典型的封建知识分子,文学造诣自然深厚。他一生勤奋好学,嗜学如命,精研儒家经典、程朱理学,并且爱好历史、古文(词章之学)和书法。与人交谈即看出他学识之丰厚了。记得在他晚年,一次与下属谈诗论道时所言及的深度与广度,更是令我辈大长见识。在清代文坛上,他占有一定地位,是古文湘乡派的领导人物,文章实事求是,真实圆流,有独特风格,留存的《曾国藩家书》记录了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活动和思想,真实又细密,平常深入,是一部真实生动的生活宝鉴,又是研究他以及同期历史的重要史料。可以说曾国藩仅此一项,就堪为同时代少有人企及的高峰了。
  再说识人。他的识人之能可以说是超于常人。从看人的第一眼,便能判断出此人的品性如何,而且几乎从无差错。与他同代的另一位名人左宗棠,曾评他是“知人之明,谋国之忠”,他深感欣慰,以为中肯。他识人之能令当时之人大为称道。门生李鸿章曾专门为此而请教于他,他也认真地作了剖析。台湾巡抚刘铭传在未有官职之时,曾被其一眼识之后断言此人必成大器,果如斯言。曾国藩既有识人之能,又有用人之贤,虽然他自己缺少统兵作战的才能,但能任人唯贤,于是湘潭才子几乎尽归门下。当初招兵买马之时他选兵的三大标准亦别具一格:“黄”、“长”、“昂”,即选择面色忠厚、身体强壮、精力旺盛的人,这样选拔的湘军勇士个个勇武非凡,他的这套选兵秘诀堪称一绝。不仅如此,他的幕府也是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湘军最早的骨干都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后官至封疆大吏的亦不乏其人。李鸿章、左宗棠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还有忠诚。言谈及此,不能不让人慨叹。他受命于危难之际,举兵桑梓,空抱有一腔爱国之心,却仅仅因为是汉人,就一再遭受猜忌,而他亦深知其中利害,平定太平天国后自行裁军,十万大军减至三万,致使后来剿捻军终力不从心而至败北。不断有人劝他拥兵自重,以顺应天下形势民心,但他终究没有动摇自己的忠诚。虽然清王朝已经腐朽不堪,他亦意识到:在一个权欲极强却无才具的女人和孱弱的天子统治下,中国的命运堪忧。即使如此,他也不愿背负千古骂名。如若他真的黄袍加身呢,也许中国的历史便要改写了,走上务实的道路也说不定呢。但当时的列强侵吞国力衰弱,怕他也无回天之术罢?而且,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曾国藩,只是想到自强方能不受侮,但思想境界却是达不到更高的尺度的。超越不了封建的藩篱,无法更改社会的本质,那坐不坐皇帝的龙椅已经不重要了。也许,睿智如斯,恐早已看透当时中国的腐败与前途的黯然?但这样的话却是对谁对不能提及的,只能是我辈猜想罢了。但无论如何,他的忠诚还是值得一赞的。哪怕看起来仅仅是“愚忠”。
  他的个人修养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从现代人的角度去看,他修身律己的诸多习惯,都堪称楷模。而且,几十年如一日。比如节俭克己,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一餐饭简单到一碗白米饭,一碗汤,一碟萝卜,仅此而已。衣饰也常只是一袭旧长衫。即使他已位极人臣。对于女色,他从心底视为不屑,更遑论亲近了。人贵有恒,曾国藩尤为可贵的就是他的习惯都能够坚持下去,无论事务怎样繁忙。他每天坚持写日记,把每天所作所为认真检讨,如实记录,一生写下了一百多万的文字。相当一部分是自艾自责的语句。他逐日检点,事事检点,省必修身,时时注重颐养德性,崇尚清廉,因而在个人修为上,曾国藩确是无可指责的典范。虽然他亦有冷酷的一面,虚伪的一面,但瑕不掩瑜,在思想学术上的光芒仍能辉映后人。
  本书中除曾国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之外,还有记住其他诸多人物;虽然有的泼墨重彩,有的只是轻描淡写,但无一不是个性凸显。像曾国荃的粗犷爽直,彭玉鳞的潇洒多情,康福的智勇双全,李秀成的才智过人,慈禧的虚荣自大......皆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格外注重对人物的细节刻画,如康福的棋子的来历,李秀成投降时的心理,彭玉鳞的情感纠葛,可谓细微之至。加上作者流畅的文笔表达,此书真不失为今天文坛上的一大亮点。
  凡事不可因噎废食,对历史,也应如此。在我的心目中,唐朝是大气磅礴、色彩明艳的山水画,宋代是极尽繁华、熙熙攘攘的市井图,清朝,则是苟延残喘、悲哀凄凉的残垣断壁了。不能不为之而扼腕!
 
   

======================

原创作家简介:杨敏,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第三中学教师,热爱生活与写作,文章曾经发表于《邯郸教育》《河北教育》《语文报》《忽然花开》等杂志媒体。

                           扫描二维码留言给作者

 根据留言情况等决定发布各大网站。

投稿须知

特此声明,严禁抄袭,作者负全部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