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听过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碧海蓝天kx32di 2020-08-12

       听过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你过不好这一生,不是道理听得不够多,而是“知道”和“做到”之间还没有彻底打通。

01

       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收藏狂魔,90年代初互联网还没兴起时,就喜欢收集剪报,看到喜欢的文章,就用小剪刀一片一片地剪下来,再找一本旧的大开本的画报,用浆糊把小纸片粘到画报上,并且分明别类整理归档,搞了好多本。直到一本一本泛黄,丢在几角旮旯,积满了灰尘,再也没有去翻开它。

       到了VCD、DVD出现的年代,我又热衷于满世界地去淘片子,除了买新上映的大片,更多地买的是《百家讲坛》易中天的三国、曾仕强、余世维等的管理讲座。买回家就刷片,有时一个周末在家,什么事情都不做,就是看视频上课,搞得晕晕乎乎。

       后来进入互联网时代,一个百度网盘可以应有尽有,也可惜了我那些年苦苦收藏来的那么多的DVD片。我现在使用了2个百度网盘账号,免费的8个T的存储也都快要不够用了。

       看了那么多的视频,上了那么多的课,不能说一点知识也没学到,比如说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思维,对我还是有不少的帮助的,但总感觉不是非常明显,虽然很有启发,但总感觉不太好应用。其实这就是属于陷入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也就是说“努力”的收藏和看碎片化知识,并不能把这些转化为有效的技能并精通,这是非常低效率的学习方式,因为不够系统。

02

      对于微课的学习,我也是参加了很多,在得到、喜马拉雅上购买课程,什么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报了好多门的课程,有免费的公开课,也有参加99元,199元、599元的短期课程。主题包括搜索、写作、摄影、思维导图、时间管理、英语、法律等等一大堆。发现每个课程都很非常的好,都好像可以解决某个问题,就像生怕错过一样,抓紧报名,可当真正开班学习,就会发现,自己的时间精力又实在有限,根本学不过来,很多课程付费后一直躺在APP或微信里,每次打开发现自己买了很久都没学的课程,就会有更大的焦虑感。

03

       我们一直把时间精力花在如何提高”认知数量”,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人的心理总是习惯性的不断获取新信息,却不用于实践,并认为学习新知识比使用已有的旧知识更有意思。但实际上,间隔性的重复学习与练习已有的重要经典知识,会比你不断阅读新知识带来的价值要大得多。

       李小龙说:我不害怕会一万种腿法的人,但我害怕,把一种腿法练了一万次的人。所以,重点不是你看多少书,知道多少道理,而是应该掌握有价值的知识技能,大家都应该听过28法则,几乎在任何领域都适用,在知识领域也一样,20%的知识要比80%的有价值,我们应该花大部分的时间,学习这小部分的关键内容上。

04

       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你总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你总想着,我要学得足够多,看的书足够多,集气憋大招够了,再出击,而你憋得再久可能也就是个屁。

       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你总听道理,却不学习具体方法。道理对应一个事物的”为什么/WHY”,具体方法对应”如何做/HOW”,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事物,只了解根源,不学具体操作步骤,那就是空中楼阁。

      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你总期望多知道一些武林秘籍,葵花宝典,而你连走捷径都不愿意付出代价。想减肥的胖子都知道要成功,无非就是”管住嘴,迈开腿”,但你总觉得运动太累,坚持不下,减肥药这个捷径,你又怕有副作用,最后你都是浅尝辄止,胖胖而终。

       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首先是你的懒惰,行动上的懒,还可以靠督促激励等措施让你动起来,慢慢形成惯性。

        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

        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

        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很明确了,那就是: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你上了一年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可回到公司之后,自己的管理方式完全没有改变,那么你的学习显然是无效的。

      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首先是你的懒惰,行动上的懒,还可以靠督促激励等措施让你动起来,慢慢形成惯性。而如果思维上也懒,就很有可能没治了。

       雷军有名言:'你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思维上的懒惰,也可以叫做”笨”,李笑来说过:'你面对相似的情况,采取相同的方式,还希望得到不同的结果,那不是笨是什么?”

 ~~~~~~~~~~~~~~~~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2月 第1版

作者:成甲

目  录

第一章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第二章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第三章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第四章 案例: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

读书收获:

1、这个世界太大,我们的智慧又有限,只有学习“学习方法”,掌握了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认知水平比别人多往前推进一厘米。

2、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了解一个观点之后,受到启发,改进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这个信息才是知识。

3、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掌握临界知识,我们便能开启学习的“少即是多”“四两拨千斤”模式,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

像牛顿第二定律F=ma这样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称为“临界知识”。

4、我们一生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5、我们记住新知识更好的办法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

要学习临界知识,就要从具体的知识输入开始。读书,自然是最基本而又重要的方式。

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6、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一是反思;二是以教为学;三是刻意练习。

7、提升反思能力大概有三个方法:(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8、以教为学,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

教别人的过程表面上是知识输出,但实际上这个过程还有额外的三个价值:

第一,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

第二,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

第三,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9、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

书中提及的重要书籍:

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
德内拉·梅多斯,《系统之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
丹尼斯·舍伍德,《系统思考》,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
乔西·维茨金,《学习之道》,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
阿图·葛文德,《清单革命》,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
保罗·拉克哈特,《一个数学家的叹息》,台北:经济新潮社,2013年。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随机漫步的傻瓜》,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反脆弱》,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顾准,《顾准日记》,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
佐藤传,《晨间日记的奇迹》,佛山,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
布兰佳·约翰逊,《一分钟经理人》,佛山,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
罗纳德·博特,《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
马克·格兰诺维特,《找工作》,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
朱迪·罗宾奈特,《给予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马克西姆·格拉德威尔,《引爆点》,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
马克西姆·格拉德威尔,《异类》,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马克西姆·格拉德威尔,《眨眼之间》,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
大前研一,《思考的技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丹尼尔·戈尔曼,《情商》,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J· C·卡尔森,《像间谍一样思考》,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
吉姆·洛尔、托尼·施瓦茨,《精力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
凯利·麦格尼格尔,《自控力》,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2年。
格雷尔·麦吉沃恩,《精要主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
戴维·艾伦,《搞定》,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Cohen, Allan R./ Bradford, David L.,Influence Without Authorit ,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5.

我是远方,让我们一起耕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