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清少林寺的前世今生(下)

 老朱748ib1xkur 2020-08-13

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种类有盆、罐、瓮、缸等;还有 203 枚金属钱币,质地为铜、铁两种,均为最常见的圆形方孔钱。钱币中有 106 枚钱币可辨认钱文,其中 78 枚为北宋钱币,17 枚为南宋钱币。毫无疑问,这些钱币肯定是历代少林院(寺)使用过的钱币中的一小部分,其中以宋代的数量为最。

在寺庙周边也发现了一些记录少林僧人信息的桥梁、石盂和石碾等,上书“大观”“庆元”“绍定”等字样,均为两宋时期皇帝的年号。在少林遗址通往东张的古道上,距离遗址 300 米有一座少林下洋桥,为单孔石梁桥,南面的桥板上阴刻有“少林院沙门谨募众缘,共发心德,舍银造下洋石桥一间,具芳德在沙门显言舍钱三贯,僧显希、显甘各四百,显□三百贯子□舍三贯□贯弟一贯□众亲各五百□圣□用□诸积□照□朱□”的文字。北侧一块石板上阴刻有“□□时岁次戊午冬月题□□都劝首沙门显言□劝首周传善推□□□□□伏恭实明后因满和沈□□乡□□□居贵”的字样。一口题为“大观四年十二月”的大石盂边沿上,清晰地刻着“少林当山僧月休为考妣及自身舍石盂一口”的铭文。村中一块“乾隆乙卯年”(1759)的吴氏祖墓坟碑上,赫然刻有“少林高峰吴公之墓”字样。

上述考古发掘资料,确证了福清少林院的存在,并可推断其始建于北宋末南宋初年,盛于南宋,沿用至元、明,毁废于清初,自清初起湮没至今。据此,学者们断言:“福清少林寺就是历史上的闽中南少林寺,即福建少林寺。”

考古发掘进一步还原了福清少林寺与河南少林寺的渊源。




刻着“少林院沙门谨募众缘,共发心德,舍银造下洋石桥一

间”字样的桥板

刻有“少林当山僧月休为考妣及自身舍石盂一口”的大石盂




关于福清少林寺的由来,民间相传是河南少林寺于唐代派(或逃来)武僧南下创建的。也有学者认为福建少林寺是外来移民或高僧带来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郭裔博士即是持此说的代表,其著《晚清民国时期的广东武术》指出:“当移民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迁往新的定居点时,由于怀念故土,往往以家乡地名命新土。这是农耕文明孕育下的汉民族常习。”众所周知,北方汉族南迁入闽有过三次高潮,从汉末三国经两晋到隋唐五代,700 多年间北方移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实现民族融合的同时推动了福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还将他们的文化与习俗植根于此。福清少林寺的建立即是缘自晋唐时期“以河南中州人为主体”的移民潮中移民或僧侣对故土景物的眷恋。唯其如此,福清的“少林院”在称谓上才直接沿用河南“少林寺”之名。还有,唐以来,一些名僧尊宿受邀赴别处讲经弘法,因酷爱旧山,故每每将说法之地以其旧山名之,以示尊重。譬如唐高僧希运(?—855)原出家于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后在江西宜丰县鹫峰山建寺弘法,建鹫峰寺,改山名为黄檗,据《景德传灯录》记,此为“酷爱旧山,还以黄檗名之”的结果。《江西通志》亦载:“黄檗山在新昌(今宜春市宜丰县黄岗乡黄檗村——笔者注)西,山使绝顶有寺曰鹫峰。”《新昌县志》云:“黄檗寺,唐名灵鹫,断际禅师道场也。临济宗风遍于海内外,实于兹得法。”断际即希运禅师的谥号。史载:希运禅师于唐开成年间(836-840)到宜丰黄檗山驻锡,见此处山峦起伏,壑深林密,是修道的好场所,便决意驻锡于此,并改鹫峰为其家乡同名之黄檗山,以解其思乡之念。自此,“四方学徒望山而趋,睹相而悟,往来海众常千余人。”黄檗山遂成禅宗的大道场,成为中国佛教禅宗南宗五家之一临济宗之祖庭。

从考古发掘的文物来看,历史上福清确实存在以“少林”为名的寺院。如前述,无论是在寺庙遗址附近桥梁的石刻还是出土的部分瓷器底部、口沿的文字,多见“少林”的信息。

从形胜来看,两寺的所在及周边地貌也极为相像。河南少林寺的选址,有独特的标准。据《续高僧传》载:“当年天竺高僧佛陀从西域跋涉东来,看到幽邃的嵩山很像一朵莲花,便有意在‘花’中建少林寺。”由是选择嵩岳林谷并带有莲花宝座的佳境建寺院,成了少林寺的独特风韵。福清少林寺的遗址亦在“莲花”中,无论是山川地貌、寺院风水还是文化内涵,都与河南嵩山少林寺相似。从福建博物院高建斌所撰考古报告看,少林寺遗址北山面溪,朝东偏南,四周有石壁山、竹马山、东坑山、尼庵山、驴路山、虎咬马山、寺塘山和弥勒山九座山头,簇拥成圆形,其状似莲花,故统称九莲山。该寺的建设依山起势,背倚着五老峰(也名“嵩山”),坐落在九莲山中,这种地形格局山环水抱、藏风聚气,正是风水吉地。少林寺东面的五老峰与河南嵩山的五乳峰惟妙惟肖,少林溪的流向亦与北少林寺旁的少阳溪相同。1996 年 11 月 23 日《光明日报》头版发表的《福清发现南少林遗址》文章中提及:登封嵩山少林寺第三十三代法师释永寿在福清少林寺对记者说:“这里的各种文物都体现是少林的文物。这里的山川地貌,与嵩山的五乳峰、少林溪相像……这是当年少林寺和尚效仿北少林祖庭苦心选择的结果。”

此外,南宋诗人刘克庄(1187-1269)的诗词别集《后村先生大全集》卷 159 中有一篇题为《诚少林、日九座》的墓志铭,文中不但有“嵩山少林”之记载,而且有南少林僧德诚之行状记述。其文有云:“余有方外之友二人也:曰德诚者,福清人,姓郑;曰祖日者,闽县人,姓郑。诚得法于铁鞭韶师,尝住邑之嵩山少林、汀之南安岩,辙(辄)弃去;坐草庵、翁陂庵各三载,又弃去;入浙,憩净普蒙堂者六年,以宝祐甲寅季夏朔日示寂,俗寿五十二,僧腊三十七。”







文中的德诚(1205—1254),俗姓郑,其师铁鞭韶师,即南宋高僧允韶,俗姓刘。在清初如一编修的《福清县志续略》中有记,师徒俩均是福清人氏。鉴于此,刘克庄所言的“邑之嵩山少林”之“邑”,按文章的语境承上句之意,当指德诚之邑福清无疑。刘克庄所谓“邑之嵩山少林”向世人昭示:福清不仅有少林寺,而且少林寺也坐落于嵩山。关于福清少林,刘克庄其他诗文中也曾提及,如《石塘感旧十绝 · 其九》曰:“中军晚岁甥辞去,左相今朝客不来。看取少林诚长老,死生林下伴寒斋。”刘克庄与南宋理学家、文学家福清人林希逸(1193-1271,号肃翁、竹溪)过从甚密,每年生辰互为祝贺,均有酬唱。刘克庄《生日再和竹溪二首》中的一首有云:“吾今会得逍遥义,懒访曹溪同少林。”又,《读竹溪诗》中刘克庄称赞林希逸的诗,谓“不敢匆匆看,晴窗几绝编。参它少陵(林)髓,饶得奕秋先。友愿低头拜,师曾枕膝传。已将牌印子,牒过竹溪边。”林希逸诗歌的一大特色即是以禅、道入诗,其诗多见“少林”字样,如咸淳五年己巳(1269)作《回檗山照老生日启》诗云:“七言虽妙,不入半山之宗;五叶相传,独得少林之髓。”又,《和柯山玉上人三首 · 其一》云:“身如孤鹤万缘空,吟得交情底许浓。我老学禅无长进,相逢却讲少陵(林)宗。”由此可见其时福清少林风气之盛。

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替以及地域名称和管辖范围的变动,加之福清少林寺建筑的毁损,使得福清少林寺谜案重重。但不可否认的是,“少林村”已然成为当地百姓心中的认同标志,少林村的地名不仅见于清末和民国年间出版的福清县地图,而且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0 年政府颁发的土地房屋证上还有“少林村”字样。1956 年后一段时间内“少林村”的名称被改变,但当地关于“少林村”的记忆一直被传承下来。1989 年在福清编写的《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成果表》,其中有载“少林村因村后有一古刹,相传是嵩山少林寺分寺,也名少林寺。吴氏于清初择此而居,村以寺名”。(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福清市文化体育局编:《福清少林院》)1995 年后当地恢复使用“少林村”的名称。1996 年有关人员对福清及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在南岭村发现了一座南岭宫,其宫庙木柱上还保留一副楹联,其曰:“宫向嵩山兴万载,神居南邻佑千家。”当地村民指认宫庙前面那座高山,世代相传都称为嵩山。





甚至有学者考证,福清少林寺法脉还有可能传播到福建的更多寺院,其传播脉络如下:由福清少林寺传至仙游九座寺再传至东山苦菜寺、古来寺、长林寺,后伴随天地会的发展而传播开来。(王伯余、林荫生:《福建少林寺的兴废及传承脉络考论》)当然,也可以有另一种解释,神秘的“南少林”,应是福建多座寺院的化身。

总括上述,无论是历史文献的记载还是考古发掘的实物,都确证福清少林寺的存在。福清少林寺文化是中原佛教文化与福建地方文化共同凝结而成的文化遗产,是福清市的一大文化名片。对福清少林寺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刊于《闽都文化》2020年第四期

编辑:林瑶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