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中国人学思想

 循天园 2020-08-13
       在东方,在中国,人被看成活生生的生命,人被赋予了灵性。

       早在远古时代,《尚书·泰誓》就提出"惟人万物之灵"。"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人学的理论基础。虽然中国古代典籍中很少直接对"人"下定义,但人学思想却是很丰富的。

       1.儒家:人为仁

       儒学被当代一些学者称为人学,原因就是儒学的奠基人孔子不是把探索自然本原的问题而是把修己、安人的问题作为他的核心问题。孔子提出一个著名论题:

       仁者,人也。(《中庸》)

       这个命题提示了人的本质是"仁",是等差之爱,是礼乐精神的高度概括。孔子的修己之道就是求仁之道,就是"克己复礼"之道。孟子提出"存心"、"养性"、"反身而诚"的自我扩充修养法,强调修己求仁之道的自律方面;荀子提出"化性起伪"、"礼义法度"、"道贯"的外在制约改造法,强调修己求仁之道的他律方面。在对待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性善"意在强调人向善的本性,"性恶"意在强调人的本能;"性善"则自律,"性恶"则他律。

       2.道家:人由道生

       道家建立了以"道"(天道、人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就"人道"而言,包括人性、人伦、人生以及人天关系。老子将人看成是与天、地、道并列的"四大"之一,人是由"道"产生的,人应当顺应自然之道,其方法是"涤除玄览"、"致虚极,守静笃"、"抱一"、"守冲"。庄子将"道"看成是宇宙运动的过程,将"无"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人是"无"和"道"相互"为偶"的产物,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物是等同的。宇宙天地是"大炉",自然造化是"大治'',人只不过是在大炉中被冶炼的金属。老庄主张人性的返朴归真、纯净自然,反对智欲、仁德。

       3.《周易》:人由乾坤化生

       集先秦儒道天人学之大成的是《易传》,《易传》论述天道与人道,人的产生、人的本性、人的道德等问题始终与天地之道联系在一起。《易传·说卦传》有一句话: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系辞传》则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周易》哲学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就是提示天道与人道化生、变易规律的哲学。"易"就是生生不息--"生生之谓易"。

       "易"如何生生万物?《易传》认为化生人和万物的根本是乾坤,"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乾坤就是阴阳。乾为阳,坤为阴,"一阴一阳之谓道",乾阳坤阴就是生成万物的门户,就是两个巨大的生殖器,这两个生殖器的交合就产生了万物。乾的功能是"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也",坤的功能是"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乾坤好比是世界万物的二元。

       乾元可以启始万物("万物资始,乃统天"),坤元可以生成万物("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和坤只有相互交合才能化生万物,乾的机能是启始、开始,坤的机能是生成、生出,两者缺一不可。乾(天男)、坤(地女)的交合《易传》称为"氤氲"、"构精":"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氤氲"是乾坤交合、男女构精的状态,是阴阳二气互纠的状态,因而化生万物的乾坤实际上就是阴阳二气。

       人的化生同样也是乾坤二元交合的结果,《易传》将乾看成父,坤看成母,乾坤父母的第一次交合生得震、巽,第二次交合生得坎、离,第三次交合生得艮、兑,这样六子就产生了。

      《周易·序卦传》说: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天地"即是乾坤,是生成男女的本源。

       《周易》将人与万物的本原归结为乾坤、天地、阴阳……这一切又都可以用"-"、"- -"两种符号表示,"-"、"- -"又是"气"的符号、"象"的符号、"理"的符号。由此派生出后世气本论、象本论、理本论等不同学派。

       《易传》还论述了人性、人德问题,人性、人德与天性、天德是一致的,而天性、天德又是天道的同义词,因而人性、人德问题就是人道、天道问题。《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人继承阴阳之道而善良美好,成就阴阳之道而具有人之本性。阴阳之道是天道、天德,也是人道、人德。天德天道的本质是一阴一阳,功能是"大生"、"广生","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谓盛德",大德、盛德就在于生生、日新。《易传》是以泛道德主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和人类的。而这一切又最终归结为一套卦爻符号系统。

       一阴一阳是符号,生生不息,日新月异体现为阴阳的相摩相荡、相互转化,也体现在六十四卦符号的变易之中。

       4.《黄帝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

      《黄帝内经》是一部先秦两汉时期的经典,虽以医学为主,但却汇集了当时哲学、人文学、天文学、气候学、历法学、音律学等内容,体现了道家、儒家的某些思想。其主要是论述人的生命活动的(包括生理、心理、病理等),因而在人的本原、人的生命规律、人与天的关系等方面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观点,称得上是一部难得的人学著作。

       《内经》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是由于禀受天地之气而产生,又依靠天地四时之法而成就,如果称天地之气为先天,那么四时之法则为后天。无论是先天天地之气,还是后天四时之法,都离不开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是宇宙万物和人的本源: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一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其实就是阴气、阳气,阴阳为人的生命本原就是气为人的本原。《内经》认为人体由"气"构成,"气"是生命的本质,这种"气"是精微的、具有特殊生命力的、物质和能量合一的东西。"气"的生命力不仅表现在决定人的生成上,而且表现在人生成以后的所有生命活动上,包括人体的强与弱、健康与疾病、寿与夭、生命的运动过程等等。与其它经典不同,《内经》在先秦儒道哲学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元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正气、邪气、五脏六腑之气等等概念,创立了气化生命学说,从而极大丰富了"气"学理论。

       阴阳还被《内经》用来描述人的生命结构。人的腹背、手足、内脏组织都被划他为阴阳,最典型的是五脏六腑、十二经络。

       在人与天地的关系上,《内经》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这与《易经》及先秦各家的基本思想一致,在此基础上,《内经》作了发展,在人与天地是怎样相应的问题上提出了一整套学说--这就是"四时五脏阴阳五行"学说。将天地类分出三阴三阳六气、五行之气等,将人体类天地 人 体阴阳六气四时五行之气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九州、九野十二经水日 月东南西北四海东南西北四方 六经之气五脏之气十二脉三百六十五节九窍、九脏十二经脉二目髓、气、血、水谷四海手足耳目分出六经之气、五脏之气等,然后将两一一对应起来。

       可见《内经》不是泛泛而谈天人相应,而是作了一一落实,这种落实不仅体现在生理现象上,而且体现在人的病理变化上。

         5.《周易参同契》:人为炉鼎

       被称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是东汉时期的丹道养生著作,作者是徐从事、淳于叔通、魏伯阳。

       《周易参同契》是一本讲炼丹的书,到底是讲炼内丹还是炼外丹,历来有争议。它的特点是参合周易、黄老、炉火,以论述炼丹的道理与方法。原本不是专门论"人"的本质问题、做人问题的,但因出于修炼内丹、长寿成仙的需要,对人的来源、生理构成、生命运动以及人与天地的关系作了论述。其论述语言非常独特,人学观点也别具一格。

       《参同契》认为人与万物都源于乾坤门户,即阴阳二元,又都受乾、坤、坎、离四卦的统摄。人好比是一个鼎炉,头顶泥丸宫为鼎,腹部下丹田为炉;头顶在上,为乾,丹道称为月窟,腹部在下,为坤,丹道称为天根。人身的元精元神(药物)即潜藏在这两个地方。而坎离(水火)就好比药物(元精元神),两种药物围绕中枢上下运转。这四卦阴阳相对、雌雄相配,在人体中至关重要。实际上乾坤为阴阳之体,坎离为阴阳之用,《参同契》以阴阳(牝牡)四卦既概述了人的起源,又描述了人的生命构造、生命能量。

       《参同契》大部分篇章讲药物如何结丹的过程。其中提到"火候"问题,所谓"火"就是炼内丹的能源,"候"就是用火炼丹的程序。"火候"是用乾、坤、震、巽、艮、兑六卦表示的。这个过程虽不在说明人的生命过程,但从中可以感觉到人的生命有一个进退、文武的周期或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可以自控的。

       在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上,《参同契》有大量间接描述。《参同契》通过黄道、日月、星辰的运度,说明动植物、人与星运的关系。

       如果撇开先秦儒、道人学观,仅就《易传》、《黄帝内经》、《周易参同契》而言,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人学的几个基本点:

        第一,人是由气(阴阳二气)生成的。
        第二,气是人的生命本质。
        第三,人的生命运动就是阴阳二气的摩荡、转换,生命运动过程具有周期性、规律性。
        第四,人与天地自然的相感、相合是可以一一对应的,天人合一实际上是天人同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