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查空腹血糖,不查餐后血糖?难怪糖尿病并发症还会来!

 zjshzq 2020-08-13

从重视空腹血糖到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人们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认知过程。以前单纯只拿空腹血糖当作诊断标准,后来医学专家发现还没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已经有了并发症,才慢慢发现原来是餐后血糖“搞鬼”。

今天我们认真学习监测餐后血糖重要性。

01
忽略了餐后高血糖

流行病学筛查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患者的比例达50%,糖尿病前期中约70%单纯性糖耐量异常(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但<11.1mmol/L)。

所以,不管糖友还是普通群众,只关心空腹血糖,不管餐后血糖显然是不妥的。

02
多种并发症发生与餐后高血糖有关

经常遇到这样的案例,糖友问医生:“我的血糖控制得不错啊,怎么还得并发症?”一查原来他认为的血糖仅指“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血糖。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餐后血糖增高是导致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的重要原因,餐后血糖升高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明显相关。而糖化血红蛋(HbA1c)越接近达标值,餐后血糖对其形成的贡献就越大,例如当HbA1c<7.3%时,餐后血糖的贡献占70%。

也就是说,想要糖化血红蛋(HbA1c)达标,餐后血糖达标至关重要,想要不出现并发症,就要餐后血糖达标。

03
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控制目标

注:常规目标指的是一般糖尿病患者,严格目标是针对那些新诊断、病程较短、年龄较轻,且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

04
哪些糖友更要重视监测餐后高血糖?

(1)任何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尤其是空腹血糖达标,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达标,如空腹血糖<6.0mmol/L,但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

(2)低血糖风险较高的糖友,如使用促泌剂或胰岛素治疗、进餐不规律或餐后剧烈运动者;

(3)使用降糖药物的糖友,尤其是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时。

对于以上状态的糖友,可通过监测餐后血糖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评价疗效、低血糖风险和指导药物剂量调整。

05
仅仅测餐后2小血糖就够了吗?

需要监测餐后血糖的糖友,除3~6个月检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外,还应通过自我血糖监测(SMBG)监测餐后血糖。

血糖波动包括日间血糖波动和日内血糖波动,需要连续监测血糖来计算波动的大小。餐后血糖升高和低血糖构成日内血糖波动,餐后高血糖是日内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进餐引起的血糖波动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如饮食量、食物种类[不同升糖指数(GI)的食物]及进食次数等。2型糖尿病日内血糖波动高于非糖尿病人群,主要原因在于餐后高血糖。

对于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血糖波动较大及低血糖风险较高的糖友,可通过动态血糖监测(CGM)更好地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餐后血糖监测

06
控制餐后高血糖有哪些好处?
  • 控制餐后血糖有助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

  • 对于老年糖友来说,控制餐后血糖可降低心血管风险;

  • 控制餐后血糖与改善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有关,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血压、高凝状态及炎症因子均降低等。

07
控制餐后血糖三大妙招:饮食、运动,必要时增加药物

A. GI饮食及摄入超额分量,是升高餐后血糖的重要原因

饮食对策:提倡选择低GI的主食、控制合理摄入分量,不贪嘴。

高GI的食物或膳食,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完全,葡萄糖迅速进入血液。而低GI的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长,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低,下降速度慢,可减少餐后血糖波动,有助于血糖控制。

影响血糖主是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因此,糖友要严格控制每餐的主食、淀粉类蔬菜和水果等。

B. 餐后运动可以降低2型糖友餐后血糖

运动对策:相比较而言,强度较高的运动对餐后血糖控制的效果更好,如快走或慢跑比散步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效果更显著。

  • 运动方案的调整应遵循由少至多、由轻至重、由疏至密等原则。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应以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20分钟。

  • 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较大强度运动包括快节奏舞蹈、有氧健身操、慢跑、游泳、骑车上坡、足球、篮球等。

  • 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运动量大或激烈运动时糖友应在专业的指导下临时调整饮食及药物治疗方案,以免发生低血糖。

C. 必要时使用降糖药物

各种降糖药物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PPG),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的口服降糖药包括——糖苷酶抑制剂、短效磺脲类促泌剂、格列奈类促泌剂、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的注射制剂,包括短效胰岛素、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预混胰岛素及类似物、短效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表2)。

MDE-P-2020-16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