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从来都离不开道家,本质就是身心达到一种内外协调的状态!

 为什么73 2020-08-13

01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中,而《庄子》向来为道教大经,足见现今人们追求的养生之术,从一开始就离不开道家。

道家养生文化理论全面系统,通过守一、服食、内丹、起居等种种具体手段,使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内外协调的状态,从而延长人的寿命,使人在下尽享身心平和的状态天年。

在道家的养生观中,道是宇宙的本体,万物莫不由道化生。道生元气,元气一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感冲和而生出世间万物。正因为道是万物的根由,万物运行要遵循道的法则才能成功。

而道家养生的“生命观”则把生看作是人生的首要大事,与别家有所区别,道家认为人要爱惜自己的生命和注意自身的锻炼和养护。所以《抱朴子》中才有“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指出道家看中的是个人生命,所以人应当重视躯体,炼养肉身。

而正是这样的生命观衍生出来了“性命双修”的概念,“性功”是精神的修炼,“命功”是形体的修炼。二者缺一不可,所以素有“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其名虽二,其理一也。”之说。

02

那么道家养生的原理实际上是什么呢?《老子》称“夫物芸芸,各复归根”,其复根之说,本质上就是一个后天发还先天的概念。这也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本质。

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顺应四季的寒暑变化,顺四时规律则诸病不起,逆四时规律则百病丛生。按照自然之物本身的规律去修行,避免人为的妄作才是养生之法,因为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与自然同构,与天地自然同运行变化,故人体的养护应该顺乎自然,使整体协调一致。而这样的作为,又是主观能动的,而绝不是被动的,所谓无为,并非是不作为,而是为所应为,即我命在我不在天,方为顺应。而这自然就牵扯出了养生的“术”。

道家养生之“术”本质是道家养生的具体操作和实施手段,通常讲究内养和外修,内养就是修心、修德,注重精神层次的涵养,常见的有守一、存思、内丹,外修侧重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常见的有导引、胎息、服食、外丹,同时也有内外兼修,形神共养的,常见的有吐纳服气、房中、起居。

其中“守一”与“村思”是关窍。“守一”是指在修炼时将身心控制在安静的状态下,并把自己的意念集中于“道”的养生功法。

而“存思”是指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长生的养生功法。

这二者结合,本质上是一切道家养生的前提,也是可以达到某种特殊状态的方法,这样的状态,称呼多有,如坐忘,内观,恍惚等等。

03

而此二者大多称之为静功,又有动功之法,如“导引”,是通过伸展肢体达到宣导气血的功效,以此养炼形体。又如“吐纳”,本质上是对呼吸的调节,以求长生延年的养生功法。

以这样的方式发展而来,逐渐又演变成了道教的“内丹”之术,是指用人体作为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对象,经过一定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以求长生的养生功法。

总体来说,无论哪一种,都是对于自身身体的修炼方式,看重自身的存在,是我国道家、道教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如今的日益发展的社会之中,也符合人们不断追求自身更好的需求。

虽然曾几何时,道家养生、道教丹道不负当日风光,但是随着人们对于自身的需求日益提高,其身心平和 状态天年的思想及方式,终将重新发光发热。

毕竟道家重视养生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渴望和对于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呼唤,是对人生命的真正关怀。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道医问诊咨询,添加微信号:daoismm

⊙投稿合作:89928269@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