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煜很沉痛的一首词,不输《虞美人》,短短几句令人断肠

 mabaochenggong 2020-08-13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代词帝李煜的绝命词。

在他写完这首《虞美人》没多久,就被宋太宗赵光义赐死。

他是个失败的国主,却是个成功的词人。

在降宋之前,他也写诗填词,但是他为后人所熟知的几首词都是写于被俘虏之后。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故国的留恋、亡国的悔恨、沦为阶下囚的悲痛,全都体现在他的这些词作中。

午夜梦回,他常常想起金陵城破,“肉袒出降”的情景。

他以一首《破阵子》记录了当时国破的惨状,短短几句令人断肠。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破阵子”原是唐教坊曲名,传闻此曲最初是为了歌颂唐太宗征讨四方的功绩。

北宋的柳永、张先、晏殊等人都曾写过此曲,最为后人所熟知的当属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壮怀激烈,与原曲也最为契合。

而李煜的这首《破阵子》虽不如辛弃疾的悲壮,却也是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后沉痛的心情,字字血泪,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不忍卒读。

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回忆南唐昔日的繁华景象。

开头两句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角度落笔,总写南唐的江山之盛。

南唐最初是由李煜的祖父李昪(曾用名徐知诰)所建立,后来传位中主李璟,李璟传李煜,至灭亡历经了三十八年,词人这里是取整数,故而为四十年。

而南唐最强盛的时候有三十五个州,但是具体方圆多少公里就不好说了,所以这里的“三千里”算是泛指。

“四十年”、“三千里”,一实一虚,既对称又突出了南唐江山之锦绣,为后文的抒情作铺垫。

而接下来“凤阁”“玉树”这两句,是词人精心截取的两个画面,进一步突出南唐的繁华。

最后一句“几曾识干戈”,以强烈的反问语气,抒发了词人的沉痛、悔恨之情。

他为何会有这样的反问?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一是历史因素,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昪一直提倡“休养生息”,甚至因此被臣子讥讽为“田舍翁”;中主李璟初继位时曾有意开疆拓土,奈何实力不济,反而使国力日渐衰退,后来便老老实实偏安一隅了。

最后继位的李煜也不是好战之人,很长一段时间,南唐都是相对和平安定的,所以李煜根本没有想到战争会来得如此之快。

第二是因为像王国维所说的,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每日过的是纸醉金迷的生活,根本无法想象战争到底是何等残酷。

这一句反问,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悔恨痛苦,看到了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也使前四句繁华景象的描写都有了着落。

接着的下半阕描写的是他沦为俘虏后的生活情景。

“一旦”二字承上启下,使上下两片无缝衔接。

“沈腰潘鬓”一连用了两个典故,极力凸显了他凄凉的心境。

“沈腰”说的是南朝文坛大佬沈约,他因为患病而日渐消瘦,腰带频减;而“潘鬓”指的是古代第一美男,西晋文学家潘安,他在30多岁的时候,因仕途不顺,两鬓斑白。

“沈腰潘鬓消磨”只此6字可知他的囚徒生涯是有多么心酸悲痛。

接下来他专门截取了离开故国,辞别太庙的那个场面,将他的悲愤之情推向了顶端。

为什么“辞庙日”会令他如此印象深刻呢?

大概是因为这一天是他人生中的转折点,从此他再也不是一国之主,而是俘虏。

最后他以“垂泪对宫娥”结束了整首词,他满腹的愁苦无人倾诉,只能对着一众宫娥默默垂泪,何等悲哀。

全词从南唐的繁华写到亡国后的囚徒生涯,跌宕起伏中,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他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悲痛之情。

无论是从艺术手法还是抒发的情感上来说,这首词都不输《虞美人》,短短几句令人断肠。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就点个关注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