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煜的“扇月”赵匡胤的“明月”

 山乡武侠 2020-08-13

  

李煜的扇月赵匡胤的明月

翁武侠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也是南唐最后的一位国君。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作为一国之君,李煜的经历是失败的。这种失败不怨天不怨地,时局的趋势历史的选择罢了,只不过他身在其中,充当了这样的一位让人感叹不已的悲催角色。

李煜多才华,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善诗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

亡国之君,寄人篱下,悲与愤如火山如狂涛却不能发却只能隐,其情其景苦不堪言。仰人鼻息的日子,昔日的锐气全无,卑躬屈膝的言行随身。日夕以泪洗面,就足以说明亡国破家后李煜所面临的凄凉和悔恨生活场景。

据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江南李煜既降,太祖尝因曲燕问:闻卿在国中好作诗。因使举其得意一联,煜沉吟久之,诵其《咏扇》云: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上曰:满怀之风,却有多少?他日复燕煜,顾近臣曰:好一个翰林学士。

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意思是:打开玉扇,如明月在手,轻轻扇动,便有缕缕清风扑面而来,荡满胸怀。

从字面上看,李煜的此联诗词,构意新巧,词境优美,寓意深长。但所叹的情与景,毫无君王高高在上的气概,全是风花雪月的轻描。但这种轻描,清新而明快,飘逸而味长,短短十字,流传至今。

李煜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具有一种避险求安的作人秉性。李煜因身怀多才,并且貌有奇表,曾遭长兄太子的猜忌。李煜为避祸,醉心经籍、不问政事,自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无意争位。

李煜的此联诗词,在宋太祖赵匡胤眼里,却是平平淡淡得很,没有一点点的气势可言。一句满怀之风,却有多少的解答充满了轻视的瞧不起的感觉。在他的眼里,此时此地的李煜,只不过是他宴席间的坐客朝廷阶下的一名翰林学士罢了。

当时的李煜对宋太祖的白眼讽语自然心知,但自己又能怎样?自己的言谈能大气吗?落毛的凤凰不如鸡。

当然,作为对比,软弱的对面就是强势。

此时的强势就是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一代雄主,记得他也有咏月诗两句:

末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

月到中天万国明,在宋太祖的眼里,月亮不是扇,而是一炬火,不是用来摇清风,而是照得万国明的。而这千山欲明,舍我其谁!

李煜的扇月,赵匡胤的明月,同述一景,各抒其意,其别云泥之差,对照即可明。细思可见历史之沧桑,世道之险恶,行途之跌宕。

如把这两首诗词分开来看来品,梨花桃花,各开一树,应各有风味的。

历史就是这样,现实就是这样,生活就是这样,强者强音,弱者弱音,千转不绝,百回不变。观者静观之,听者闲听之,落花流水东去,岁月就是这样如此的这般。

202081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