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瑶寨印象]油岭:众里寻她千百度

 油岭瑶寨 2020-08-13

油岭,一座古老、神奇而又美丽的千年瑶寨。

油岭,一座里寻她千百度的人间天堂。

油岭,以其醉美的生态,独特的民俗,浓郁的风情,深厚的文化,让人流连于她的魅力,令人神往于她的淳朴……

国内著名旅游文学作家、民间文艺家武旭峰在他的专著《醉美连南》里,发出这样的惊叹:“油岭印象:粤北最壮观的瑶排”、“七彩油岭:影视天地”、“艺术世界里的明珠”;《清远日报》社记者以“山是一个寨,寨是一面山”为题发表文章,称油岭“整体形象之大气、超然,让人震撼”、“所以‘好摄之徒’见了都不想走,来了还要再来”……正如他们所述,油岭瑶寨确实是旅行家的乐园,摄影家的圣地,艺术家的天堂。

油岭瑶寨世居民族为瑶族,世居村民为排瑶,本地通用勉语藻敏言,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辖下的一个瑶族行政村。在连南这片百里瑶山上聚居着的世界唯一性的“八排瑶”,因历史上有油岭、南岗、横坑、军寮、大掌、马箭、里八峒、火烧排八个大寨而得名。如今,随着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流逝,八个大寨有的已如“黄鹤一去不复返”了,目前尚存的规模大的就数油岭千年瑶寨,且因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耍歌堂”和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与弘扬而蜚声中外。

油岭瑶寨总面积28平方公里,进村公路为二级水泥路,距广州218公里,连南县城15公里,三排镇政府驻地6公里,清连高速公路107国道13公里,S261线省道5公里,拦腰横亘在海拔830米的山峰上。境内丘陵连绵起伏,石灰岩群峰巍峨挺拔,山峦叠嶂,溶洞暗河遍布,著名作家陈残云留下了“不是桂林胜桂林”的赞叹眺望油岭瑶寨,那里云雾缭绕,树木葱葱;隐藏于深山密林之中的房屋,层层叠叠,密密麻麻,错落有致,横跨两个山脊,连成一大片,显得神奇而又壮观。路旁的植物活化石——红豆杉挺拔入云,高大的野板栗似死犹生地矗立着,仿佛这些古老的生灵,在向人们倾诉油岭瑶寨所经历的千年沧桑。

——油岭,这座千年瑶寨,就在这似梦非梦的幻境之中,呼之欲出,若隐若现。

历史上,油岭叫“游领”,这名字就像她的神韵一样,来得神奇而又有趣。

相传,约在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即安史之乱的第二年)农历十月十六日,连南“八排瑶”的祖居地——涡水镇旺埂村举寨庆祝盘古王婆华诞,连续三天三夜“耍歌堂”,全寨瑶民大办法事,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不亦乐乎。这天,衣衫褴褛的罗仙秀才忽然出现在旺埂,可遇上这家家户户都忙得不可开交的日子,没人有功夫偷闲接待他。一个叫呆喃小妮的懂事小孩十分地礼貌,先是给他端来了一碗水,后是给他敬上了一碗酒,让他解渴充饥。可罗仙秀才觉得怠慢了他,有意跟瑶民过不去,于是他问小孩子这寨子叫什么名字,思忖片刻后便顺口道:“这么个破地方叫什么旺埂?就叫黄埂吧。”“黄埂”的意思,瑶语就是“黄一个抬一个”,意指人患干病后脸黄一个死一个。从此,旺埂的风水遭到破坏,世外桃源惨遭灭顶之灾,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另寻乐土。

家,是取暖的温床;寨,是避风的港湾。

约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旺埂瑶寨的盘、李、龙、沈、邓五姓瑶民,纷纷从瘟疫般的梦魇中惊醒,为了那温馨的家,还有那梦中的伊甸园,他们秉承祖先漂洋过海坚忍不拔的毅力,先后淌过涡水河,爬上了东方的黄土高坡。站在山岭上,但见这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山峒开阔,万般风景尽收眼底。这些先民们不禁喜出望外,决定在此安营扎寨,重建家园。他们各自寻找栖身住所和赖以生存的土地,圈地而治,按姓氏分散在各个地方自立小村寨,占山为王,如盘姓人在“表坪”(地名),李姓人在“里养”,龙姓人在“大崩”。他们披荆斩棘,刀耕火种,打猎尝腥,休养生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部落生活。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前后,李姓部族中有户人家饲养的一头母猪怀了孕。早上,它在主人家吃饱潲后,就拖着大肚子走了。一连几天都是这样,主人家也没在意。忽然有一天,那头母猪却突然失踪,十多天也没回家露面。主人家着急呀,哪能不急呢,这可是一家子赖以生存的基础啊。主人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着,就像人间蒸发。无奈之下,他恳求左邻右舍帮忙,众人忙乎了将近十来天,还是白搭。

“牛吃饱了草自己会出来。”瑶家人这句谚语一点不假。正当人们完全丧失了希望之际,这头离家出走的母猪却空着肚子,出人意料地回到了主人的家。这主人即喜又愁,喜的是母猪失而复得,愁的是母猪腹内空空。难道是母猪流产了吗?就在主人满腹疑惑时,这头母猪吃饱后又悠哉游哉地走了。主人家多了个心眼,悄悄跟随其后,过了一岗又一岗,最后来到“喝酒墩”(地名),直听母猪嗡嗡地叫唤。但见草丛里,一大窝白白胖胖的小猪崽,活崩乱跳。尾随而至的主人见状,大喜过望,立刻飞奔回村寨,把这喜讯告诉给大家。

一传十,十传百,这喜讯很快就传遍了山山寨寨。盘姓的族人来啦,沈姓、龙姓和邓姓的人也来啦,大伙儿围观着煞是热闹。“这是个好地方!”突然有人惊叫道。大伙顺着他的目光,眼前亮丽的一道风景把大伙都给迷住了。看远处:众山俯首听命,齐唰唰往这里朝拜,大有“万山朝王”之相;看脚下,草木茂盛,土地肥沃,确实是处繁衍生息的好地方。

部族公爹(瑶族对老人的尊称)于是聚在一起商议:这地方山好水好,龙脉来得顺,更重要的是只要将坳口把守住,进可攻,退可守,能防备侵略者的骚扰,打赢战争。在那个烽火延绵的年代,安宁是人们最渴望得到的。意见统一了,公爹们纷纷动员各自的部族,舍弃茅房,举族搬迁,艰苦创业。时隔不久,一座崭新的瑶寨终于横亘在岭腰上,成为一道与山体融合在一起的蔚然壮观的人文风景。

人有人姓,寨有寨名。偌大一个寨子都建起来了,没有名字怎么行呢?公爹们思来想去,也想不出个好的。这时,蹲在一旁的后甘单(瑶语即后生仔)说:“大伙儿是由母猪游来游去引领来的,我看寨子就叫游领吧。”公爹们想想也对,于是采纳了他的意见。从此以后,“油岭瑶寨”神奇般地出现在连南的百里瑶山上,房、唐二姓也先后加入了部落同盟,人口越繁越多,山寨越建越大,成为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中的古老“八大排(寨)”之一,成为八排瑶分布在古老“三峒”(即坐落在涡水河东方三个山峒中的大瑶寨,专指油岭、南岗、横坑)中的“首领排”,其地位无可置疑。

“游领”油岭,穿越了上千年的经纬时空,演绎了上千年的传奇故事,神奇而来,神秘存在。她那旖旎的风光,浓郁的风情,深厚的文化,总让人浮想联翩,一探究竟。那就让我们走近油岭,亲近油岭,随意走走,瞧瞧,看看吧。

油岭古寨占地面积约68公顷1300多米,纵900多米。她始建于隋唐扩建于宋,鼎盛于明清,最多时有房屋800幢,1000多户,5000多人,素有“千年千户瑶寨”之称。其次第民居依坡而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石板巷道纵横交错,主次分明,房屋建筑一律为青砖木质结构。由于房屋建立在山坡石地上,开辟极其艰难,所以房屋基本上为两层单间单进式,显得十分狭窄。或许是建房不易的缘故,油岭瑶民十分珍惜空间,合理利用角落,注重实际,将房屋一分为三:前作厅堂,用于吃饭和放置水缸、石磨、石舂等生活用具;中设四方火塘,用于煮饭和冬天烤火,并利用火塘余温将上面吊挂着的方形竹笼内放置的物品烘干;后截用木板块隔开,木板外边固定着神圣的神龛,里边是卧室;再后边就是留有小木门的房墙,从这里走进去,别有一番洞天。要是你能小心自己的头颅——因为木门十分地低矮,你会看到新的天地——引水的竹笕、盛水的水缸还有洗澡的大木盆,用现代的话说这里是浴房兼消防室。

这里的冬天很冷。高高的山岗,从油岭瑶寨再往上爬十几分钟就到巅峰,霜雪季节一遇风就会让人冷得发抖,会让人无所事事。好在,父母用他们的智慧造出了四方火塘,一家子围着火堆尽情地吃喝,尽情地倾诉。你看,阿爸又喝多了酒,衔着他那杆长长的竹烟锅,一边吧哒吧哒,一边喃喃私语,教幼小的儿女生产知识和人生礼仪;阿妈却在旁边缝补着衣服,舒心地笑着,从不打断自己丈夫的话,直到丈夫醉了,睡了,她才润起歌喉,像山寨旁的小溪水,悠悠地唱,甜甜地唱,唱得人心暖和和的,一家子其乐融融。

火塘啊火塘,四方的火塘,别看你样子丑陋,可在瑶家人眼里你却是受赞美的:——是你,让父母宽慰地找到了灌输瑶族民间民俗文化的理由;——是你,让子女快活地承担了传承瑶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义务。没有你,实在不敢想象,那些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财富是否还能传承到今天,延续到现在?火塘,是瑶家人不可思议的宝贝!

神奇的油岭千年瑶寨,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着自己美丽动人的传说,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着自己千百年来所浓缩的故事。正因如此,整座瑶寨在连南的八排瑶中其功能保存最全,规模保存最大,户数存在最多,这在全世界的瑶人区中绝无仅有。游玩过油岭瑶寨的人说,油岭瑶寨是一件完美的“古董”,是一件浓缩八排瑶民俗风情的“聚宝盆”。她那风格独特的房子,光滑透亮的石巷,穿街入户的竹笕,五色斑斓的服饰,体现了连南八排瑶最丰富的民俗、最生动的风情、最富有的气息。她的神奇之处,不但集中反映出连南八排瑶古老而传奇的族源历史,文化特征,审美风格,生活习俗,建筑风格,服饰特色等,而且包含了八排瑶传统文化内涵的广泛性、传奇性和神奇性,这在民族史上极为罕见。

风飘过来说:神奇;

鸟飞过来道:美丽;

油岭瑶寨的确很神奇,也很美丽。

站在寨上远眺,云淡天高,山峰竞秀,千姿百态,巍峨壮丽,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气慨,令人心旷神怡。这里的一年四季,风景变幻:春来鸟语花香,夏来满目碧绿,秋来枫叶霜染,冬来银装素裹;更撩人心扉的莫过于初夏时节,不温不火,云雾漫,晨曦破晓,小鸟展翅,如履仙境,成为摄影绘画和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让人流连忘返,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百里的瑶千年的瑶寨,古老的建筑,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风景,天、地、人的和谐是如此的美妙,如此的壮丽。

朋友,或许你对这幅图片不陌生吧?乳白色的云雾缠绕于山际,整座瑶寨就像下凡淋浴的仙女,怯生生地向外张望着,欲语还休。整幅照片笼罩在似梦非梦、似幻非幻的场景中,宛若梦中天堂,任人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驰骋。这就是网上点击率创新高的照片《梦回油岭千年瑶寨》。如痴如醉中,浓浓的情趣,拳拳的乡音,勾起多少返朴归真的回忆,其无穷魅力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美丽的瑶山风光,奇特的瑶族风俗,五彩缤纷的瑶族服饰,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古老神奇的宗教信仰,独具风格的传统节日,千奇百怪的风物掌故,这些丰富多采、神奇奥秘、独具特色的天然景色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油岭千年瑶寨独具魅力的绚丽风情画卷。

   在人们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今天,油岭瑶寨以其古老神秘、靓丽清新的风采,对外界构成相当强的吸引力2009年10月13日,世界旅游小姐中国赛区组委会慕名来到油岭千年瑶寨拍摄外景,让世界旅游小姐感受到了瑶山那种淳朴的美丽。连续多年,在几届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中,油岭瑶寨多次举办原生态大型民间传统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耍歌堂”,其神秘、盛大、壮美的场面和表演,征服了现场上万名观众。

——这,就是油岭!

油岭,有迷人的风光,有多彩的文化,更有浓郁的风情。

“能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能唱歌”——这是对连南“八排瑶”的真实写照。而油岭瑶寨在“八排瑶”中更具传奇,别具一格,独领风骚。这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千户瑶寨,排瑶文化从远古到今日文化底蕴的信息积蓄已十分浓厚,是最具八排瑶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特色的代表。“原生态瑶族风情歌舞队”,用绝妙的歌声,优美的舞姿,描绘着百里瑶山风光的秀美,绽放着远古山间谷地的天籁,倾倒过多少中外观众,让世人叹为观止!

1964年10月,油岭瑶寨歌舞队代表广东瑶族,首次瑶族长鼓舞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文艺观摩演出会”,荣获二等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80年9月20日至10月3日,油岭瑶寨歌舞队经过不断的传习排演,再一次进京参加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以她矫健的舞步,撼人的鼓音,多变的套路和精深的艺术造诣,张扬瑶民族的艺术想象,挥洒瑶民族的生命热情,也在描画瑶民族血液中的古朴纯真,象磁铁般销魂夺魄地把瑶民的思想意念,凝聚成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素质,使瑶族长鼓舞再上新台阶,夺得一等奖。

此后,屡获奖项的这支瑶族歌舞队,犹如一匹脱缰之马,先后到广州、上海、昆明、南宁、香港、澳门等地,甚至走出国门远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参加各种喜庆活动,以其特色鲜明的表演彰显了原生态瑶族风情的魅力。

1991年,是油岭千年瑶寨歌舞队收获颇丰的一年——

5—7月,应邀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华民俗风情大型游艺会,每天推出3场沟通人神的天籁之音——瑶族耍歌堂,全场震撼8—10月,应邀参加在北京圆明园举行的首届中华民俗风情百乐艺术节,原汁原味地演绎瑶族风情歌舞,在13支参演队伍中独树一帜;11月10日,应邀参加在广西南宁举办的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韦唯演唱的《爱我中华》歌声中,瑶族长鼓舞再次获得表演类项目一等奖。

20061124日,在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泛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开幕式上,油岭瑶寨歌舞队首次与国际巨星成龙、宋祖英同台演,把瑶族的节庆———耍歌堂再次搬上舞台

“油岭瑶民爱唱歌,

日出唱到日落坡;

月亮东升歌又起,

歌如溪水汇成河。

据媒体报道:2008年8月油岭歌舞队以一首无伴奏、原生态的《瑶寨吊脚楼》,闯入“宝墨园杯”2008第二届国际小曲王争霸赛的国际准决赛。同年9月,在第二届广东民间歌会上,获奖率最高的是由油岭千年瑶寨歌舞队演唱的瑶歌,他们身着传统的瑶族服饰进行表演,用原汁原味的声音演绎来自大山里的歌曲,粗犷中带有纯朴,富有远古气息两首《远古瑶歌》和《卖档酷》全部夺得了金奖

2009年3月13日,动人心弦的瑶族民歌和翩跹幽雅的瑶族长鼓舞,得到了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组的关注,油岭瑶寨歌舞队应邀前往北京,录制了6集的《连南瑶族风情》专题节目片,向观众展示了歌声动听、服饰漂亮的瑶族支系——排瑶的无限风情,于同年5月播出后,反响强烈。

   《澳门日报》 20091119消息:为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广东省文联与澳门基金会合办的百越流金——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艺术专场,昨晚八时假永乐戏院上演,吸引大批观众观赏。作为演出的开篇,油岭瑶寨歌舞队送上的《远古瑶歌》,仿若来自山间谷地的天籁之音,让现场观众称羡不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生命,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油岭瑶寨的瑶民千百年来对自己的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的执着坚持,传承热爱,弘扬光大,使自身民族的歌舞成为世界民族艺中一朵永开不败的奇葩。1996年,广东省文化厅授予油岭瑶寨“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称号;1998年,国家文化部又授予油岭瑶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油岭千年瑶寨:入画风情万种,很独特,很浓郁,也很神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