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油岭瑶寨:守望千年的风景

 油岭瑶寨 2020-08-13

油岭排瑶苦难深重,是个热爱自由、向往自由的民族。他们的祖先曾经刀耕火种于深山密林里,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期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文化、民俗,勤劳、勇敢、达观,苦中求乐,知足常乐,坚忍不拔,自强不息。

起初,油岭瑶寨是为躲避战乱寻求安宁而兴建的,为了坚守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始终屹立在海拔830多米的山冈上。举目望去,只见数百座密密麻麻的低矮房屋,在半山腰如同梯田一样沿山而建。这些房子掩映在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里,走进其中,能真切地感受到那曾经的古老和神秘……

始建于隋朝末期的油岭瑶寨,明清时期最为鼎盛,那一排排沿着山脊兴建的房子,密密麻麻,人口与房子一样稠密,一度壮观至极。随着岁月的变迁,这座屹立在深山中的古老瑶寨,相当部分住户搬到了山脚下,建起了油岭新村。因此,历经千年的瑶寨显得愈发地宁静。也正因如此,这座作为为数不多的古老瑶寨居住地,依旧保持着原汁原味,没有过多地遭受到现代文明的侵袭。远远地望过去,油岭古寨依然炊烟袅袅,人间烟火的故事依然继续上演,居住在古老房子里的瑶民仍旧在山腰上守望着千年的记忆。寨子里的公爹常说,封建王朝将油岭瑶民赶进深山,逼迫他们与深山为伴,与野兽为伍,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新中国给予我们希望,让瑶民挺起腰板走出大山,走向幸福。

走进油岭古寨,脚下用石板铺成的街巷,早已被蹉跎岁月磨砺得光滑透亮,阡陌于整座古老瑶寨。而拥挤的吊脚楼却在狭窄的街道两旁鳞次栉比,被三条由下而上的石板路隔成一排排。这些房子基本上是砖木结构,大都是青砖灰瓦,外墙四角高高地翘起的马头墙,仿佛与远处的群山遥相呼应,一如既往地守望热爱着的生活和向往中的自由。房子结构基本上是三层一单元,一层即为吊脚楼,上面铺设木板,或夏天纳凉,或晾晒衣物,在其下大都堆放柴草,还有的瑶民用来养猪;第二层则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其布局前面是厅,中间是火塘,后面是卧室。“火塘”不仅用来做饭,冬天时烤火,也是招待客人的“客厅”。三层却比较矮,上去时从“厅”里架设木梯,一般不住人,只作储存室,若有客人来时,也作权宜之用。

古寨里所有房屋的窗户都显三角形且特别小,每栋房子仅有两个四五寸宽、一尺见长的小窗户。就算是白天,房间里的光线也极其暗淡。究其个中原因,一是油岭瑶寨地处高山,一直以来生活都比较艰苦,夏天没有蚊帐,寒冬缺少棉被,窗小利于驱蚊防寒;二是深山雨水比较多,雾气大,窗小利于防湿;三是山高坡陡,开地基难,房子建得较为紧密,窗小利于防火;四是受环境和时代的双重影响,野兽出没,战事不断,窗小利于防御。因此,现代人处在这个半密封的屋子里,会感觉到一种主动与外界隔绝的紧张感——就如同当年瑶寨祖先主动将家园安插在深山里的原因一样,用群山峻岭将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有效地保护自己。

在寨中或寨缘的空闲处,你会看到一间间小巧玲珑、形似密封亭阁的木屋,这就是油岭瑶寨的谷仓。这些谷仓,全部用木材建造,见证了油岭瑶寨“夜不闭户”的优良传统美德。

筹建谷仓时,油岭瑶寨的瑶民先上山砍伐杉木,选好良辰吉日,请手艺灵巧的木匠来帮忙开槽打眼,建造谷仓。这些谷仓四平八稳,精密吻合,工艺十分精巧。到秋收结束,瑶民便将晒干的山禾把、玉米、黄粟、稻谷等五谷杂粮装入谷仓保管。

在油岭瑶民的观念中,谷物是有灵魂的。收割时,要挑选几串颗粒饱满的谷穗、玉米棒等果实悬挂在谷仓门口,象征禾魂归仓。瑶民逢年过节都要在谷仓前烧香敬奉,祈求禾魂给来年带来丰收。瑶民还将歌书、经书、族谱、田契、地契、铜锣等传家宝存放在谷仓里面,因而谷仓被瑶民视为神圣之地,外人不经主人许可,不能随便进去。

谷仓建在寨内,是为了取时方便;而一年四季瑶民都需要的柴草,却把它们放在寨外,那是因为油岭瑶民的防火意识比较强,正象他们建造房子时的想法一样。

柴草是油岭瑶民的日常必需品,一日三餐离不开它,冬天防寒更离不开它。因山高林密,柴草来源毕竟比较方便,所以油岭瑶寨的瑶民都喜欢用柴草来生火煮饭或取暖。但柴草到用时才到山上去取,实在是费时又误工,因此油岭的瑶民都是一次砍足、一次背回一年的柴草。而柴草多了,就需要存放的地方,这就出现了草寮。

草寮一般依地势而建,如果是斜坡,就搭成“一”字形的斜面草寮;如果是平地,就搭成“人”字形的草寮。搭建草寮时要竖十二条柱子,即每边3根,上面再用竹箴将横木条加固,盖上杉皮或者茅草挡雨即可。草寮只留一个门,往里面一层一层地堆放柴草,直到堆满为止。

草寮、谷仓和房子虽然造法不同,用途不同,但都是油岭瑶寨不可或缺的风景。它们的存在,构成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最古老、最具特色的瑶族山寨,让人大开眼界。

注:本文刊登于清远日报2018.5.6.A04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