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燕大军进逼,洛阳得而复失(下)

 思明居士 2020-08-13

羌人姚氏,世居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县西)。西晋永嘉年间,由首领姚弋仲率领,迁至榆眉(今陕西千阳县东)。姚弋仲自任护西羌校尉、雍州刺史。刘曜在长安称帝时,他归顺了刘曜。刘曜以他为平西将军,封平襄公。

迁都之事无人支持

这年十月,桓温上书朝廷,请求还都洛阳。朝中官员大多认为中原屡遭战乱,局势尚不稳定,不宜迁回故都。但大家畏于桓温的权势,没有人敢出来反对。然而对桓温的奏疏又必须做出答复,晋穆帝司马聃不知如何答复才好。

正在朝廷无可奈何之时,著作郎孙绰上疏提出反对意见,指出目前迁都弊端甚多,建议朝廷派遣有德有才之士驻守洛阳,大力整顿经营,待时机成熟时再迁都。

朝中权贵看了孙绰的奏疏如获至宝,忙送给桓温阅看。桓温看了很不高兴,恼怒地说:"著作郎孙绰,何不放情于山水,管什么朝政!"

前燕大军进逼,洛阳得而复失(下)

桓温看了很不高兴

由于迁都之事无人支持,桓温只得作罢。

迁都事未成,桓温便以更多的精力考虑朝中之事,进一步树立自己的威信。

庚戌土断

东晋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日趋发展。但是由于户籍混乱,许多来自北方的人乘机逃避赋税和徭役,以至朝廷财源紧张,经济困难。为了健全户籍制度,增加朝廷收入,桓温上表朝廷,大力主张再次实行"土断"。

所谓"土断",就是将来自北方的士族和百姓,编入户籍使他们按规定承担赋税和徭役,使朝廷得到更多的财力和人力。过去,曾经两次实施过"土断",但不够彻底,漏洞甚多。桓温实行"土断",是东晋最彻底的一次。因为这次"土断",命令是在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初一庚戌日颁布的,所以称它为"庚戌土断"。

前燕大军进逼,洛阳得而复失(下)

庚戌土断图册

命令一发布,上上下下雷厉风行地执行,朝廷内外很受震动。但也有些世族大家,自恃有权有势,照样隐匿户口,桓温为能顺利推行"土断",对他们予以狠狠打击。

彭城王司马玄,自以为是王爷,别人奈何他不得,少报了户口。桓温知道了这件事,上表朝廷,揭露、痛责了司马玄。朝廷袒护不得,只好将他收付廷尉。彭城王很吃了一些苦,最后只得将隐匿的户口补足。

彭城王遭了罪,吓坏了世族大家,他们不敢再行隐匿,都老老实实据实申报。

这次"土断"查出了被隐匿的十万人口,使朝廷增加了税收,国家的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

前燕大军进逼洛阳

就在桓温大力实施"土断"之际,前燕慕容氏不断向南扩展。在太宰慕容恪的指挥下,前燕大军攻陷了许昌、汝南等地,接着,又挥兵进逼洛阳。

当时,晋将陈祐领兵两千驻守洛阳。他见敌人兵多将广,自己势单力薄,知道洛阳难保,借口驰援许昌,领兵而去,只留长史沈劲守城。

洛阳守军多被陈祐带走,留给沈劲的仅五百人。沈劲明知抵挡不住敌人的攻势,却欣然笑道:"我早有为朝廷效命之志,现在终于能够如愿以偿。"

慕容恪探知洛阳守军甚少,指挥几万大军一下子将洛阳层层包围。沈劲率领士卒誓死守城,敌人来攻,弓箭、檑石齐用,击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

前燕大军进逼,洛阳得而复失(下)

几万大军将洛阳层层包围

500兵士拼死御散,敌人猛攻了几天,没能攻破洛阳城。

洛阳失陷

几天下来,守城士卒阵亡了一大半,只剩下一二百人,他们箭已用尽,檑石掷空,仗着一腔热血,赤手空拳与敌人拼斗。

前燕士兵奋力登城,守城的晋军再也抵挡不住,退入城中与敌人展开巷战。

最后,守城的士兵全部阵亡,沈劲受伤被俘

慕容恪倒也敬佩他的胆识,劝他投降。沈劲说:"洛阳失陷,这是预料中的事。区区几百人,怎么抵挡得住几万人的强攻?我们拼死抵抗,就是准备以死向朝廷效力。望将军成全我的意愿,勿再相劝。"

前燕大军进逼,洛阳得而复失(下)

准备以死向朝廷效力

慕容恪知道再劝也没用,命人将他押下去。沈劲昂首而出,英勇就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