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北京东城钟鼓胡同手机速写

 老阿工作室 2020-08-13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北京东城钟鼓胡同手机速写


    北京东城钟鼓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地安门东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后局大院,南止嵩祝院北巷。全长209米。属景山街道办事处管辖。

    钟鼓胡同,清代属皇城,乾隆时称钟鼓司,因明代二十四衙门之一的钟鼓司在此而得名。光绪时称钟鼓司胡同,宣统时称钟鼓寺。因胡同内有一庙叫钟鼓寺,故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49年后称钟鼓寺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钟鼓胡同。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胡适曾居于钟鼓寺正房。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顺天府志》载:“钟鼓司胡同,司亦称寺,有钟鼓寺,明钟鼓司即其地也。”明代设钟鼓司和教坊司,负责宫廷内的音乐、歌舞、戏剧的教习、演出等事务。教坊司隶属于礼部,侧重排练和演出;钟鼓司是宫廷官署,侧重组织和协调,“设掌印太监一员,佥书、司房、掌艺官无定员,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

    清康熙年间,设南府(道光年间改为升平署),掌管宫廷演出事宜,钟鼓司和教坊司相继取销。“钟鼓司”的衙署在清末变成了“钟鼓寺”的禅房;民国时,又变成民居,即今钟鼓胡同17号。据说,钟鼓寺是一座尼僧寺院,是慈禧太后利用钟鼓司旧址为遁入空门的宫女所建,并将蜡库胡同(今腊库胡同)的一些房产赠予该寺。

    因此,钟鼓寺虽然规模不大,因为“内官诸署,指钟鼓司为东衙门,贱而弗居”,不可能规模很大;但是,钟鼓寺毕竟是皇家寺院,大殿虽历经沧桑,至今仍能窥见当年的非凡气度。

    胡适曾在钟鼓胡同17号租住过。胡适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胡适在北京先后曾有五处寓所,依次为:缎库胡同后身8号、钟鼓寺14号、陟山门6号、米粮库4号和东厂胡同1号,其中缎库胡同后身8号、钟鼓寺14号和东厂胡同1号在今东城区域内。胡适在北京的五处寓所或为租住或为学校分配的住房,而均非胡适自己的房产。

    有文章谈起胡适说:“他家那时在米粮库。短短的一节胡同,1号住着陈垣、傅斯年,3号住着梁思成、林徽因,4号住着(胡)适之先生。”有了这样的文化名流作邻居,胡适又天生好客、好交往,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了。

    钟鼓寺胡同位于东城区西部,属景山街道办事处管辖。明时钟鼓司设此,故称。钟鼓司是明内府24衙门之一,职掌“出朝钟鼓”及有关娱乐活动。清末,“司”讹为“寺”。此巷明、清时多居住皇宫勤杂人员。民国后沿称,胡适曾住过钟鼓寺正房。1949年后称钟鼓寺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钟鼓胡同。

    1918年3月,胡适租下了钟鼓寺14号。这是个典型的四合院,共有17间房屋。一进门是9间正房,两侧为厢房,旁边有耳房,正房是寝室和书房,两厢为客房及会客室。5间偏房作厨房及佣人住处。厨房比较小,庭院也不算宽大,有几棵小树,几盆夹竹桃。那时,胡适任教不久,又是新婚刚过,尚无多少积蓄,因而租赁了这座普通的四合院。

    这一年的3月11日,胡适写信给母亲,谈起准备在北京租赁一所较大的四合院:“……今天下课后,出去寻房屋,寻了两处,一处约有十七间,价钱太贵了,房子又太旧了,故不曾和他还价。一处有房十间,都还新,似乎还合用。我问他价钱,他开口要了二十五圆一月,大约二十一二圆可以租下。明天再去问问看。若让至二十圆,我便租了。现住的房子太坏了,太不紧密了,所以要搬家。”

    3月13日、27日,他在写给江冬秀的信中说明,在靠近北京大学红楼的地方,已看完了一所房子,地方离学校很近(与江朝宗住宅相隔一巷)。已付了定钱,预备搬进去住。房租每月20银圆(合今人民币约800元),确实很便宜、很划算。

    [编后:北京的胡同自有照相机以来,就有很多人拍摄,每一位记录者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情怀,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我只是用手机将所看到的速写下来,其中也包括我对胡同的回忆和期望。文中所有的照片都是用手机拍摄的,文字资料都是在网络及图书馆搜集整理的,如有不妥之处还望直言不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