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有才能,居官清慎——北京东城草厂七条手机速写

 老阿工作室 2020-08-13

素有才能,居官清慎——

北京东城草厂七条手机速写


   北京东城草厂七条位于东城区西南部。原崇文区西北部。北起西兴隆街,南至北芦草园胡同。长315米。属前门街道办事处管辖。

   草厂七条内曾有孝感、南安、袁州、惠州等会馆。1965年定现名。康熙二年(1663年)孝感人熊赐履,升任国子监司业(类似今日的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他有鉴于故乡孝感,人文荟萃,来北京参加会考(院试)的士子众多,人地生疏,语言及生活多有不便,于是他选定了北京前门外地名“草厂七条”的一块约一千平方米的土地,兴建起孝感会馆。

   熊赐履(1635年—1709年),清初理学名臣。字敬修,又字青岳,号素九,别号愚斋,湖广汉阳府孝感人,世籍南昌。

   熊赐履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十一月初五日,孝感熊氏,是地方大户。熊赐履的父亲熊祚延是明朝生员,后来在连奇书院讲学。熊赐履的母亲李如柏博通经史,以孝顺闻名。熊赐履八岁的时候,父亲死于流寇之手,熊赐履被母亲抱着藏匿在荆棘中得以保全。其后母亲靠织布为生,养育熊赐履长大。

   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选为庶吉士,任职检讨,迁任国子监司业,进弘文院侍读,以直言论事著称于时。康熙七年(1668年)任秘书院侍读学士,又上书论政,两次均为权臣鳌拜所忌,后升为国史院学士,改任翰林院学士,经筵讲官。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圣祖嘉称他的才干,升官为内阁学士,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清除鳌拜集团,此后,熊赐履政治地位迅速上升。康熙九年(1670年),提升为国史院学士。不久恢复内阁制度,另设翰林院,熊赐履为掌院学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决定撤藩,熊赐履对此不以为然,告诫康熙帝撤藩必定会引起反叛。

   “三藩之乱”爆发后,熊赐履积极协助清廷平定叛乱,曾代拟《宣谕云贵等处官民敕》。该敕宣布削除吴三桂爵位,要求云贵居民“各按职业,并不株连”,“其有能擒斩吴三桂头献军前者,即以其爵爵之。有能诛缚其下渠魁及以兵马、城池归命自效者,论功从优叙录,朕不食言。”该敕颁布后,对孤立吴三桂叛乱势力,笼络人心,产生了重要影响。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因为熊赐履“素有才能,居官清慎”,升熊赐履为武英殿大学士。

   康熙十五年(1676年)他因票拟(内阁接到奏章后,用小票写所拟批答,再由皇帝朱笔批出)有误而图隐瞒,被免官,寄居江宁。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复起为礼部尚书,奉命往江南审讯疑狱后,调吏部。任期奏免了高邮、山阴等30县3700多项的额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任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熊赐履一生之中在政治上最为活跃、对清朝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时期,是在康熙初年。在康熙初年激烈的满汉文化冲突中,地位并不显赫的熊赐履站在斗争的最前列。熊赐履站在理学的立场,对由四大辅臣主导的清朝政治现状提出了尖锐批判。明确提出要以儒学治国安邦。熊赐履说:“治理国家的根本要领在于皇帝的治国理念,治国理念是政者处理各种重要事务的关键,是万事的起始,所以政府公务人员必须心正,心术不正是万万不能进入政府的 。”

   在康熙帝清除鳌拜集团后的数年中,熊赐履逐渐成为影响清朝政治的重要人物。他通过讲学宫中促使最高统治者系统学习儒家思想文化入手,着力解决清朝政治发展方向问题。

   除了基本思想主张外,熊赐履还向康熙皇帝灌输了大量儒家的治国之术,为康熙帝统治思想之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有:第一,致治以服人心为本。第二,民为邦本,休养生息。要服人心,最重要的是要改善百姓生活,使其能够安居乐业。第三,清心寡欲,临下以简。第四,用人惟慎,好问好察。第五,为政务实,不尚空谈。熊赐履倡导的这种务实的为政作风,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认同,在实践中,有助于清廷集中精力解决百姓生计问题,为百姓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编后:北京的胡同自有照相机以来,就有很多人拍摄,每一位记录者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情怀,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我只是用手机将所看到的速写下来,其中也包括我对胡同的回忆和期望。文中所有的照片都是用手机拍摄的,文字资料都是在网络及图书馆搜集整理的,如有不妥之处还望直言不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