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家户户在一块儿吃大锅饭——北京西城福绥境手机速写

 老阿工作室 2020-08-13

家家户户在一块儿吃大锅饭——

北京西城福绥境手机速写


    北京西城福绥境位于西城区东南部。原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安平巷,北端西至西直门南小街。全长578米。属福绥境街道办事处管辖。

    福绥境明代称井儿胡同。清代称苦水井,因内有一水井,井水苫涩,故名。井在今16号门前南侧,已填没。1911年后取福禄绥之之意,谐音雅化为福绥境。1990一2003年胡同北段全部拆除。

    来福绥境的游客必定要去看看“福绥境大楼”,大楼建于1958年,是“大跃进”时期的产物,大楼设有大食堂,楼高八层,是北京最早的有电梯的居民楼,是用人民大会堂的剩料建成的。体量及其宏大、端庄,2.5万平方米的“Z”字形建筑在白塔寺西北的胡同群落的任何角度,都难窥全貌。

    曾经名噪一时的“人民公社大楼”,又叫“共产主义大厦”。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时代,公共食堂是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家家户户凑在一块儿吃大锅饭,是最流行也是最提倡的生活方式。 当年住进人民公社大楼的老百姓,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

    1958年8月大办人民公社的热潮中,11月在武昌召开的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人民公社“在城市中应当继续试点”。“公社大楼”的出现,便与这次会议密不可分。在城市中建立人民公社,要以一种什么样的建筑形式来适应这种新的生活和生产模式呢?作为北京市下属主要的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里展开了讨论。

    大家提出几个思路,房子要盖得高,五六层不算高,要建八九层。还要搞电气化,要有电梯。各家各户不能局限到各自的小家庭里,要加强彼此间的联系。既要给居民们好的生活,又不能让他们被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缠住。要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把职工特别是妇女从繁琐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更好地投入生产。在农村普遍推广的大食堂当然必不可少,有了食堂各家各户都不用开伙做饭了。

    公社大楼怎么选的址?市里原先的意思,要在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城区各盖一座公社大楼作为试点,如果可行再向全市推广。1999年出版的《北京志·市政卷·房地产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人民公社化”的影响下,在东城区北官厅、西城区福绥境、崇文区广渠门、宣武区白纸坊等地兴建了“公社化”住宅楼。这些楼房多为八层,其底层为大房间,作为公共食堂;楼层内为一个大通道、厕所、水房。

    但事实上,书中所记载的位于宣武区白纸坊的第四座公社大楼,并不存在。当时建一座八九层高的大楼,投资少说也要三四百万元。相对于另外三个城区而言,宣武底子最薄,一下子让宣武拿出那么多钱,他们确实有些力不从心。最终,计划中的这座宣武的“公社大楼”没有建起来。

    因为福绥境原名“苦水井”。后来有一位国民党官员在这里买了宅子,嫌“苦水井”的名字不入耳,于是把这里改名叫“福绥境”,取意平安有福的地方。名字虽然改了,可这里的环境恶劣依旧。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展开了清洁古城的运动。在街道的带领下,福绥境的居民们清除了大粪场,搬掉了垃圾山,整修了道路,安上了自来水。当时还流传着一个谚语:全国看北京,北京看西城,西城看福绥境,最后选址在福绥境。

    [编后:北京的胡同自有照相机以来,就有很多人拍摄,每一位记录者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情怀,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我只是用手机将所看到的速写下来,其中也包括我对胡同的回忆和期望。文中所有的照片都是用手机拍摄的,文字资料都是在网络及图书馆搜集整理的,如有不妥之处还望直言不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