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乱丢字纸小孩子会读不出书——北京西城棉花下四条手机速写

 老阿工作室 2020-08-13

乱丢字纸小孩子会读不出书——

北京西城棉花下四条手机速写


    北京西城山西街位于西城区东南部。原位宣武区东北部。程东西走向,东起裘家街,西至铁门胡同。全长190米。属椿树街道办事处管辖。

    下四条胡同有”惜字会馆“。惜字会 ,是杭州民间儒生自愿结合、倡导尊孔尚儒、爱惜字纸的会社组织。清时,吴山上有金龙阁、火德庙两处惜字会,除每日雇人沿街收取外,每月还定期收买各种废纸、旧书、淫书,然后汇总火焚,纸灰投入钱塘江。

    民国以后,金龙阁、火德庙已废,城里如同善堂、见心里、同仁里以及江干、湖墅,都成立惜字会,除收买外,还在大街小巷,或挂竹篓、或钉铁盒,以便行人随时拾取投入,每到一定时期焚化,纸灰投入江中。该会在嘉兴一带十份流行,并且逐渐成为一种习俗。

    以前,嘉兴的老人常会教育家中的孩子不要乱扔有字的纸张,更不允许孩子将字纸揩脏东西和当手纸用,这并不是讲卫生,而说这样做是“罪过”的,“字圣”要生气的,乱丢字纸的小孩子会读不出书,所以要把字纸收集起来。为什么呢?这件事,在嘉兴说来还有一段历史。

    南湖北侧有一个狭长的小岛,名小瀛洲,现有九曲桥与湖滨公园相接,岛上花木繁茂,嘉兴人俗称这里为小南湖或小烟雨楼。岛的北端有一建筑,名仓圣祠。据说汉字是仓颉创造的,故有“仓颉造字”之说,所以仓颉被尊为“字圣”。清光绪年间,嘉兴民间有“惜字会”组织,仓圣祠就是在那个时候由“惜字会”募银建造的。祠有三间,内供仓颉塑像,当地文人都定期集中顶礼膜拜,以纪念这位“字圣”。

    那时,“惜字会”在嘉兴家喻户晓,清末和民国时期,他们制作了许多竹篓,分送官署和学校团体,挂在办公室和学校教室,也有挂在公共场所的,这种竹篓称“惜字篓”。

    “惜字篓”像个扁瓶,高宽均约一尺二三寸,厚约四五寸,像鱼篓,向上是一个碗大的口子,下端扁平是底,左右是二只角,略呈菱形,篓外壁用毛笔写有“惜字延年”四字,让人不要随便丢弃有字的纸张,要丢在“惜字蒌”里。

    字纸无人回收,篓里的字纸多了,就由各单位集中起来装入麻袋派人送到天宁寺去“化掉”。“化”是“烧”的意思,但不能说“烧”。那时,天宁寺山门前左右两边墙上各有一个化纸的壁灶就是供人烧纸的地方。

    敬惜字纸文:奉劝世人,读书须用功,一字值千金。遇高门户须读书,书中字字受敬重,敬字纸即敬贤也。字乃圣贤之面目,亦天下之大宝也。登科及第凭文字,官员宰相从字文。千里之遥,付数言可以相通。万古业产,皆赖字迹以为据。但看世人文字衰者,家必败也。文字盛者,家必兴也。若遵先王之道,畏圣人之言,须要敬惜字纸,则近报于己身,增福添寿。远报在儿孙,贵显官荣。凡一切字纸,珍重勿亵。字纸不可糊窗包物,不可点灯吃烟,若见字纸在地,务要收拾以火焚化,或洗于河内,或埋于土中。杨全善埋字纸,而五世登科。李子材葬字纸,而一身显荣。帝君书云,篇篇教人存心积德,句句劝人敬字重文,则子孙显大门户,功德无量矣。

    [编后:北京的胡同自有照相机以来,就有很多人拍摄,每一位记录者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情怀,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我只是用手机将所看到的速写下来,其中也包括我对胡同的回忆和期望。文中所有的照片都是用手机拍摄的,文字资料都是在网络及图书馆搜集整理的,如有不妥之处还望直言不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