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39-礼士胡同~(老阿带您胡同游之三十九)

 老阿工作室 2020-08-13

039-礼士胡同~

(老阿带您胡同游之三十九)

  从东四路口往南路东第二条胡同就是礼士胡同。礼士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止东四南大街,南有支巷通演乐胡同、灯草胡同,北有支巷通前拐棒胡同,全长723米。礼士胡同,明朝属思诚坊,称驴市胡同,亦称骡市。据传,此地曾是驴骡市场,故而得名。清朝属镶白旗,沿称,宣统时废除驴市,以其谐音改称礼士胡同,1949年后名称沿用,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关家大院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二十八条,后恢复原名。

  清时镶白旗护军统领署在胡同南。123号为清大学士敬信旧居,民国时做过蒙藏院,今为礼士胡同小学。54号院曾是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馆武官处。129号四合院曾做过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馆,1984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为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

  刘墉之父刘统勋在礼士胡同西头居住。清代礼亲王昭梿所著《啸亭杂录》记述,清朝规定北京内城为八旗辖区,汉官都住在外城。那里不仅地势低洼拥挤,而且租房时房主经常要抬高租金,因此皇帝会特批一些受宠信的官员在内城居住,并赏赐宅院,称为"赐第"。刘统勋受赐居住于驴市胡同西口,南北有两个小院都是他家的房屋。

  刘统勋(1698-1773),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刘统勋官至宰相,为政40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于上朝途中,乾隆皇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

  刘统勋有二子,长子刘墉、次子刘堪,其长子刘墉和孙子刘环之也住在驴市胡同。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历任知府、巡抚、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大学士。刘墉85岁去世,《清史稿》说他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刘统勋次子刘堪的儿子刘环之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历任户部尚书、顺天府府尹,后因政务不熟被嘉庆皇帝降职。

  居住在礼士胡同的清末军机大臣世续,乃慈禧股肱之臣。辛亥革命后,在诸大臣中首先表态赞成宣统逊位,并受命磋商优待条件,可谓识时务、知变通的官员。

        礼士胡同还曾经居住过毕毕德、郑洞国等不少贤达之士。

        抗日名将郑洞国将军毕业于黄埔一期,在解放战争中率部脱离国民党阵营。毛泽东特地电示东北局对郑将军"应给以礼遇"。他目睹新中国蒸蒸日上、人民安居乐业的情景,主动表示愿意参加祖国建设,受到周恩来嘉勉和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及家宴招待。完全可以说,他是位顺应时代潮流、善于理性变通的将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