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部描写难民的小说《黄河东流去》,引起多少人痛苦思考?

 暮云深 2020-08-13
一部描写难民的小说《黄河东流去》,引起多少人痛苦思考?

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

在我的书柜里,至今在显眼位置,还摆放着一本封面有点破旧的长篇小说,她的名字叫《黄河东流去》。《黄河东流去》是河南作家李凖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曾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小说《黄河东流去》被河南电视台改编为同名电视剧,播放后获得观众好评!

《黄河东流去》以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一千多万人遭灾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黄泛区人民从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八年经历的深重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

据作者介绍:在“文革”期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李准从一九六九年起,在黄河泛区的河南省扶沟县又当了四年农民。通过听到的一些动人故事,看到的一些人物的悲壮斗争场面,觉得好像捕捉到了一些东西:那就是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些故事告诉他,我们这个社会的细胞——最基层的广大劳动人民,他们身上的道德、品质、伦理、爱情、智慧和创造力,是如此光辉灿烂。这是五千年文化的结晶,这是我们古老祖国的生命活力,这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他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让大家热爱人,热爱人民。人们只有在热爱人的基础上,才能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自己创造的社会主义制度,热爱我们的党。

李准曾说,他在一九四九年,作为一个农村银行信贷工作者,第二次到了黄泛区。他去给这些返回家的农民,发放麦种和农具。在那里,看到一些惨不忍睹的景象。在一所倒塌的茅屋里,一家大小五口人骨骸堆在一起。他们是大水来的时候,抱在一起死了。这一个家庭,就是这样“同归于尽”的。在“文化大革命”中,李准又一次来到黄泛区。人们知道他有文化,村子里死了老人,就来找我写“祭文”。这种“祭文”通常是把死者的一生经历和善行德事写出来,在祭奠时当众宣读。他写第一篇“祭文”的是三兄弟。他们的大哥死了,他们弟兄三人穿着白色孝服来到他住的茅屋。见面时,先跪在地下叩了个头(这是当地办丧事的习俗),接着就眼泪汪汪地向我讲他哥哥的一生经历:

这位大哥在逃难时,父母都被黄水淹死了,他领着三个弟弟逃难到陕西省,他给人扛长工,帮人宰牛,在流浪生活中,把三个弟弟养活。他一生没有舍得讨老婆,却给三个弟弟娶了妻子。有一次,他的老二被国民党抓壮丁抓去,因为逃跑被抓回后,要执行枪决。这位大哥赶来了,他向执行的军官跪下求情,情愿自己替弟弟服刑被处死,换回自己弟弟。军官问他为什么要替他弟弟死,他说他刚给弟弟娶了妻子,他们家就这一个女人,家里还要靠他传宗接代。自己是个光身汉,死了没有挂碍。这个军官居然被这种古老的人道精神感动了,释放了他的弟弟。

由于李准这篇“祭文”写得很成功。宣读时,全村的人都哭了,连吹唢呐的乐队也哭了。后来一村传一村,都知道有个“老李”善写祭文。在那几年中,他写了几十篇“祭文”,也系统地了解了黄泛区难民们的“家史”,《黄河东流去》这七户农民的流浪史,他就是根据这些“家史”的素材提炼而成的。

一位革命伟人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这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部分人已经过上了小康日子。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这个民族,过去曾遭受过的苦难。读读小说《黄河东流去》,也许能引起我们对上一代人的痛苦思考和回忆,以更加珍惜祖国今天的繁荣和富强!

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