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1-西打磨厂街(老阿带您胡同游之一百五十一)

 老阿工作室 2020-08-13

151-西打磨厂街

(老阿带您胡同游之一百五十一)

  由台基厂路口沿祈年殿大街往南,路西第一条胡同就是西打磨厂街。西打磨厂街呈东西走向,东起东打磨厂街,西至前门大街,全长1145米。该街明代时称打磨厂,民国始分为东、西打磨厂。西段靠近前门大街,店铺多,商业发达,因有许多打磨铜器和石器的作坊而得名。此街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有"四大兴"之称的北京名饭馆"东兴居"就在西打磨厂街路南。清代中期开业的北京有名的三山斋眼镜店也在这条街上。此外,这条街还有玉皇庙、关帝庙。原明嘉靖年间建立的灵佑宫,民国初期曾改为警察分驻所,现为打磨厂小学。驰名中外的同仁堂制药厂、大北照相馆等也在这条街上。

  据如今掌握的历史资料判断,我国在清朝之前就已经有了眼镜加工坊,今天北京大明眼镜的前身就是1864年北京的三山斋眼镜店。北京的眼镜店"三山斋"建于乾隆初年,而乾隆末、嘉庆初,广州太平门外眼镜街的产品已行销全国。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地以制镜谋生者为数不少。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生产的眼镜在质量上超过了舶来品,这是因为中国的镜片均使用水晶制作,眼镜亦随之普及。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朝廷以《眼镜》为题考翰林,这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地以纯科技事物择才的事件。结果,通晓西方科技知识的阮元、吴省兰二人双获甲等翰林。无论是将其称之为"中国首次以科技取材的创举",还是80岁的乾隆和他的翰林们开的一次玩笑,"眼镜"事件说明了眼镜的普及。实际上,明代的进口眼镜已经分为老花镜和近视镜。老花镜又细分为单片镜和双片镜。单片镜又称单照,双片镜叫云爱云隶,前者的引进时间早于后者。

  早期传入中国的眼镜大多是老花镜,随着光学知识在明末清初的传入,中国人不久就学会了制造眼镜,毕沅墓出土的眼镜就是明证。江苏光学家孙云球(生活于17世纪30-60年代)、薄珏(生活于17世纪上半叶)、黄履庄(生于1656年)等人都曾以制眼镜和光学器具谋生。18世纪,一个新兴产业即眼镜制造业在中国出现,大的城市出现多家眼镜店,甚至出现了眼镜街。

  明末清初,苏州的孙云球已经能明确区分昏镜(老花)、近视镜和童光镜(望远镜),并用水晶磨制出24 种度数的老花镜、近视镜和童光镜,让顾客试戴挑选--类似现代的主觉验光, 时人不惜重金购买。直到同治年间,北京的眼镜店仍然起名"三山斋晶石眼镜店" (大明眼镜的前身)。 

  清中后期,中国人似乎都没有长时间戴眼镜的习惯。除了验光配镜不准外,镜架欠舒适以及东西方的观念 传统的眼镜加工工具冲突都是原因。至于眼镜所带来观念的冲突,或许我们可以从既爱西洋玩艺儿的便捷又骨子里守旧的清皇室身上看出些端倪来。拥有几百副眼镜,行动坐卧都有眼镜放在身边的雍正,可以披戴西洋假发画像,却没留下一副戴眼镜的画像。光绪末年,慈禧破格允许勋龄戴上眼镜进宫为她拍照,1921年,溥仪配眼镜仍然引起宫廷内的大哗,认"尖子"(眼镜)是老头子才戴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