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96-铁鸟胡同(老阿带您胡同游之二百九十六)

 老阿工作室 2020-08-13

296-铁鸟胡同

(老阿带您胡同游之二百九十六)

  由红线胡同北口往北的一条胡同就是铁鸟胡同。铁鸟胡同呈南北走向,北起西南园胡同,南至红线胡同,全长约282米,因铁老鹳庙得名。铁老鹳庙有殿宇三楹,祀关帝,庙前有古槐。殿顶鸱吻上设铁鹳雀两只,昂然高立随风旋转,以驱鸟雀,故称。庙兴建于明代,一说清光结晶,胡同称庙名。乾隆时称铁老观胡同。清末称老鹳庙直至民国,1965年更今名。

  胡同内有陕西大荔会馆,湖北襄阳会馆,曾召开三一八烈士宋昭昺的追悼会。胡同内聚兴报房系北京最早的报房,它是私人经营报纸的商业组织,曾为康有为梁启超合办的《中外记闻》、冯公度办的《外交报》印发或推销。

  清代的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它们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这六朝。早在清代初年,北京城内就有以私人名义从事抄报活动的人。他们多数是衙门中的低级胥吏,本职工作之余,以刊刻抄发邸报作为自己的副业。见于文献记载的顺治年间的吏科书办茅万懋,就是其中的一个。

  顺治十三年(1656年),茅万懋因冯应京伪造御批案受到牵连,在刑部受到审讯时,曾自称:"我是刻报营生之人",并且说过"这刻发报生意,原不能尽行刻发,冯应京既说是旧本的事,故此不曾问他,就刻发了"等之类搪塞的话,为此,刑部不再追问。可见当时确已有人以刻发报纸为营生。他们所刻发的报纸主要刊载一般的谕旨和章奏,因而也被混称为邸报,但显然带有私营性质,并非官报。雍正元年(1723年)谕旨中提到的"凡提塘京报人等"和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谕旨中提到的"各省提塘及刷写报文者",其中的"京报人等"和"刷写报文者",除了指提塘主管的报房中人外,很可能也兼指他们这一类人。他们的办报活动,是清代民间报房活动的先声。由于雍正和乾隆初年都曾经禁止胥役市贩买阅邸报和私抄邸报,获准公开发行邸报的,在当时仅限于提塘及其所设的报房,因此清代民间报房的出现和盛行,很可能是乾隆中叶以后的事情。保存下来的清代民间报房的报纸,均出版于乾隆中叶以后,也证明了这一点。

  清代民间报房是怎样诞生和怎样发展起来的?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长白山人在《北京报纸小史》中所说的:"当年东华门外,设有白本报房一所,该所雇佣数十名文贫,由内阁领到宫门钞,众文贫分写数百本,派人送投各衙门、各大员邸第......但因代价昂贵,中下级官吏及商民等无力订阅,于是黄皮报房应时而出。经营黄皮报房者,均为山东人,所谓京报房是也。"一种是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所说的:"据北京报房中人言,清初有南纸铺名荣禄堂者,因与内府有关系,得印《缙绅录》及《京报》发售。时有山东登属之人,负贩于西北各省,携之而往,销行颇易。此辈见有利可图,乃在正阳门外设立报房,发行《京报》,其性质犹南方之信局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