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十年代东四北大街的店铺 ——东四,抹不去的记忆(一)

 老阿工作室 2020-08-13

      前些日子回东四,看见到处都在搭建脚手架,听说是要恢复老东四的样子,宣传上说是根据规划局五十年代在东四测绘时拍摄的几张照片,将在两公里多长的东四大街以景观节点的形式“再现还原”。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完完整整北京人,我出生在湖南长沙,1954年在我三岁的时候才随母亲来到北京,但是从记事开始就生活在东四牌楼,记忆里满满的是四牌楼的大街小巷,虽然晚年居住的地方离开了东四,但是夜晚仍然被四牌楼这一片繁华的市井占据了我的梦境。

      那会儿我家住在钱粮胡同鸿顺煤铺的铺面房,小时候吃完晚饭爸爸妈妈总要带我去隆福寺街遛弯,我们从钱粮胡同东口往南拐,一直溜达到隆福寺街东口,然后再沿着隆福寺大街往西,一直走到东四人民市场前门,再穿过东四人民市场的后门遛回到钱粮胡同的家。

      因为当时东四人民市场后门还保留着隆福寺的大殿,殿里面还存放着铜铸的四大天王罗汉,虽然里面漆黑,但是好奇心驱使,小时候总要隔着那昏暗的木栅栏,仔细辨认里面那几尊罗汉的真面目。

      再因为四牌楼有东四邮局,爸爸每天都给我二分钱让我去东四邮局买一份北京晚报。那会儿东四邮局是个高台阶,两边有个两米见方的平台,每天一到四五点钟就有人在那儿排上了队,等到拉晚报的大卡车一来,就往平台上扔上几捆,完了先给卖报纸的小贩们分发报纸,等一个个小贩们都走的差不多了才开始卖给排队的。

      有时候外面没有排队买报的了,就挪到里面去卖,我记得那会儿邮局里面南边旯是发电报寄信的,北边旯是卖集邮册寄包裹的,晚报就在南边旯大玻璃柜台上卖。

      就是这个固定的游走路线,几乎把四牌楼到隆福寺大街再到人民市场,街面上的店铺印记在脑子里,虽然不能完全说清楚,但是大体的位置还是有印象的。先说我家马路对面大街东侧吧,因为东四五条西口南北有两家商店,小时候去买醋打酱油都是去五条口副食店,五条西口北边旯有一个玻璃店、粮店、副食商店。

      五条西口南边旯是东四北大街五条食品店,再往南是一个大饭馆,除了住家儿,还有一个卖飞机票的,再往南就是出租汽车服务站,有好一阵儿是出租司机休息洗澡的地方。

      服务站南边旯紧挨着的是“茅房大院”,也就是钱粮胡同东口马路对面的死胡同,因为胡同里面有个公共厕所,所以小时候大家都叫它茅房大院。从茅房大院胡同口往南有一溜儿高台阶铺面房,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个黄金珠宝店,再往南就是童装厂、宏仁堂药店。四条西口南边旯是一家湖南菜馆“四如春”饭馆,再往南是红都服装集团。

      三条西口北边旯有家粮店,三条西口南边旯是家自行车行、再往南就是鼎记药房,这是当时由军事学校教师郑林、王平合资开的一家西药房,据查当时的经理叫苏济川。

      三条西口与二条西口有家中药铺,是不是北庆仁堂待查。二条西口北边旯是东四医院门诊部,二条西口南边旯是迤东宝源金店、东四钟表商行,再往南就是银行、邮局、信托、刻字社、酱园了。头条西口南边旯是东四电器行、干果冷饮店、松竹百货、聚庆斋糕点铺,就到了四牌楼把口了。

      东四牌楼是54年修建朝阳门大街时拆除的,因为东四和西四都有四座牌楼,故称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不过家住东四的人都是叫“四牌楼”,把个东四的“东”字儿给吃掉了。

      从东四牌楼东侧转回来,再说马路西侧。从四牌楼往北,把口的是家南味食品店,然后是香烛店、东四浴池、青海餐厅、新华书店、中国书店(我有一本57年出版的《北京旅游手册》上面介绍说“东四北大街南口”有一家广州迁京的“大同酒家”,可是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还走访了一些老街坊,都不记得大同酒家的具体位置了。)

      然后就到了隆福寺街东口了,从隆福寺街东口往北,把口的是德一茶庄,然后是东四清真小吃、东四鞋店、隆福寺食品店、明星电影院、无线电商行、便宜坊烤鸭店、宝源银钱店、曹记书局等。

      再往南就是一家化工油漆店、估衣店、东四医院口腔门诊部,门诊部紧挨着的是南轿子胡同,八九十年代,在南轿子胡同里有北京名气最大的粤菜馆阿静餐厅,一个十来米的狭窄胡同,让北京老百姓品尝到了什么叫粤菜,认识了什么是生猛海鲜。以致北京食客流传了一个说法:上山(山釜)下海(明珠海鲜)进城(美食城)看阿静(新阿静)。

从南轿子胡同往北有老德华盛鞋店、老华顺德铁匠铺,著名相声演员姜昆生长的胡同大院,再往北有家眼镜店、扬子美容美发。

      扬子美发紧挨着的就是北轿子胡同了,七十年代我家紧挨着的钱粮胡同门诊部要用我家当库房,就给我家找到了轿子胡同,钱粮胡同住的是私房,六十年代的房租就是五块钱,那会儿我和妈妈紧张的时候一个月的生活费只有十块钱,所以妈妈一听说给找的是房管局的公房就马上同意了,这样我家就从钱粮胡同搬出来住进了北轿子胡同,这一住就又是几十年。

      从北轿子胡同到钱粮胡同中间有家灰铺,是钱粮胡同灰铺的门脸,后来改成了东四日用杂品商店了。那会儿家家户户冬天取暖都是用的炉子,烧炉子就要有卖炉子的、卖搪炉灰的,就要有卖煤球的。那会儿我家东边旯就是煤铺的车间,从手摇煤球到机器压出煤球,再到做蜂窝煤,我都是历历在目。

      我家往西十几米,孙家坑北口的东边旯就是一家灰铺仓库,那会儿在街面上的店铺买了搪炉子的灰,要拿着开的票去胡同里灰铺仓库取货,那会儿灰铺卖的挺全乎,什么砖瓦沙石灰等都有卖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改成了日用杂品商店了。

      从钱粮胡同东口往北,除了在六岁以前经常和姑姑去七条,就很少再往北去了,不过比较大的地方还是有一些印象,如钱粮胡同东口北边旯的红日照相馆,马大人胡同东口北边旯的瑞蚨祥绸布店,再然后就是松竹园浴池、东四旅馆、东四北百货商场。

      大街西侧有六条西口北边旯的双顺兴成衣铺、德兴馆馄饨铺、自行车行,七条西口南边旯的开封第一楼灌汤小笼包,北边旯的图书馆,再往北就是永安堂药店、七姐妹照相馆、东城油漆局、瑞芳斋糕点铺、九条口食品店、九条口副食店等。

      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十条西口北侧天兴居北边旯的森隆饭庄。记得1976年10月,几个同事去森隆饭庄,要了十几笼的螃蟹,足足吃了一个下午。这一转眼就是几十年过去了,几十年前的事一件件历历在目。记得干记者的时候查阅过一个资料:1957年北京市东城区平均寿命只有42岁,今年我已经69岁了,已经多活了27年。如果按照报纸上说的那样离现在北京人平均寿命的82.2岁算,还有十多年的日子,我就等着这十几年后看看东四到底还会变成个啥样子!

      文中的老照片都是1961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拍摄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