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陌生人面前内向,熟人面前外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谢耳朵馆长 2020-08-13

也许我们在某种情景下,可以直接用出这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但是真的让我们用文字去描绘它的意思的时候,却总找不出很恰当的形容词。放在心理层面分析的话,尴尬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是和愧疚感和羞耻感联系起来的。

而人在尴尬的时候生理反应大致是相同的,表现为内心极度不舒服,感觉自己有些无奈和愚蠢。而有的人竟然还会有生理表象反应,就是在尴尬的时候会产生面赤、流汗、口吃等等。那么尴尬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心理专家Buss和Lewis给我们总结了出了答案,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感觉别人的话题会围绕我们而产生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中都有自己需要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们的社会角色受到了法律、规则、和道德感的约束。

而我们周边的人,会根据我们当下的身份和我们所做的给予符合与否的评价,渐渐的,很多和我们相关的话题就应运而生了。

内化

而当我们置身于评价和话题中的时候,就容易将这些外在的东西内化,进而提升到超我的层面。慢慢的我们的认知和潜意识就会将这些评价和话题泛化,让我们认为这些评价和话题就是社会给予我们的定性评价。

之后遇到其他人的时候,也会将这些评价泛化,认为他们也是这样认知我们的。而实际情况是这些泛化的话题和评价只是我们内在的接受到的错误信息和认知罢了,也许我们在接触别人的时候,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对我们做出评价。

所以,当别人给予我们正面赞扬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不配赞美,而尴尬,也可能在听到一些赞扬的词语后,觉得对方言不由衷,也会产生尴尬的感觉。所以越是在陌生人面前,越是了解不深的情况下,尴尬感觉越是容易出现。

感觉自己被暴露时候的感觉

如果某一天,自己身体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抑或在不经意间暴露了隐私部位的话,想必是很尴尬了。同样当我们的情绪和感情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的时候,也会产生这个情绪。比如说让你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群体里面演讲,或者是在一个陌生的场合中唱歌等等,当时的窘迫估计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

防御机制

心理学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看,尴尬也是人类最原始的防御机制,在人们暴露自己的时候出现的应激反应。它产生和传递的过程大概如此:自己身体或者情绪,总之是不想暴露的部分暴露出来的时候,心理读到周边的外在反应和刺激,然后尴尬产生。

其实尴尬的形成心理是可追溯的,这和原生家庭中父母教导方法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在幼年的时候,父母对我们某些持肯定和否的态度的话,会直接影响我们的道德观。

对于那些严厉和道德观很强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通常是比较注重别人怎么看他的。所以超我部分是超常发展的,因为他们总是容易觉得自己是置于别人的评价之下的,所以也比较容易害羞。

移情效应影响下的尴尬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有移情能力的,只是有的人比较强,有的人弱一点而已。所谓移情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等同于共情,就是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感同身受的思考一些事情。

共情尴尬

所以,如果和我们交流的人正在某种尴尬情景中的话,我们通过移情效应,可以知晓他的尴尬处境,继而也会把这种他人的尴尬加以内化处理,变成自己的尴尬,这就是神奇的共情尴尬。

打个比方,有人在公共场合,公开抠脚,或者吐痰,我们也会产生尴尬感觉。在和陌生人接触中,如果对方感觉尴尬的话,我们也会感同身受。如此看来,适当的放开一点,或者是反其道而行之,就可以化解自己的尴尬。

作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神奇小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