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岁左右还在单位上班,会不会有点尴尬?

 谢耳朵馆长 2020-08-13
最近,某问答平台的一个问题引起了网友热议,“50岁左右还在单位上班,会不会有点尴尬?”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我国社会的年龄结构。
2000年,我国65岁以上人群占比超过了7%,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正如问题中所提到的年龄焦虑。

在我国,五十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重,而大多数五十岁左右的人,正处于中壮年阶段。在这个阶段,有从事公司领导岗位的,也有技术行业,还有从事操作领域的。
这个年龄阶段的工作者存在年龄焦虑和职业焦虑都是正常的,不过,从总体来看,五十多岁是所有行业中的中坚力量,无论是人生阅历,还是知识能力都非常丰富,正是属于人生进取时期,对自我应该多一些肯定。
自身价值
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最高需求便是自我实现需求。在生活中,工作的作用正是证明自我价值。
五十岁左右的人成长于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经历了计划和市场体制之间的转换,顺应着新时代的到来,大多数人普遍能够接受互联网的发展,对社会、人性的认识都非常深刻。
他们普遍已经在职场中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学习能力和拼搏精神并不比年轻人弱,更是一个公司的主要力量,通过跟随企业的发展脚步不断积累自身的新知识,产生在事业上的愉快感。

对于那些高科技类的公司而言,年轻人是占绝对主力,但是五十多岁的人在这种公司工作,通常是技术超群的一类人,他们的优势更是不言而喻。
在传统性制造行业中,五十多岁的人的比例更是非常高的,他们大部分具有“工匠精神”,讲究精益求精,一砖一瓦,一凿一砌,尽全身精血融聚其中,命理思想更是在内。
这类人往往痛其苦难,叹其成就,不以得享富贵而物喜,不以历受惨遇而己悲,始终保持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心态。
相比之下,现今社会,年轻人大多民风浮躁,追求利益,看轻信仰;追求效率,摒弃品质;只求表面功夫,忽视灵魂;重视短期利益,轻视长远发展。
遍观中华大地,尽是追名逐利,纵览历代史书,不乏投机偷生。誉有“工匠”之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寥若星辰。

巅峰年纪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或许,有人会问:人的巅峰年纪,该是多大呢?
村上春树的小说主角,即便年过六旬,依然喝酒、听音乐、读书、看电影、养猫,年龄似乎并不能阻挡一个人想要前进的脚步。《深夜食堂》中更是很多五十多岁才寻到真爱、七十多岁还在谈恋爱的故事。
日本浮世绘第一人葛饰北斋曾说到:“我认为,我七十岁之前所画过的东西,都不怎么样,也不值得一提。我想,我还得继续努力,才能在一百岁的时候,画出一些比较了不起的东西。
直到他年近九十,将要过世时,还又说:“我多希望自己还能再活多五年,如此我才能尝试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
所以,世界上没有所谓巅峰的年纪,只有心态的落差。
五十多岁的人,对人生、对生活有更加深层次的思考,这是一种对自己生命负责的积极态度,他们不断地探求自己对生命内涵的认知,明白物种代谢乃是自然规律的道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绝佳状态。

草木枯黄,蜉蝣淡逝。五十多岁人的子女大多二十多岁,处于刚进入社会的情境中,面临着工作压力、经济负担。
因此,他们更加珍惜岗位需求,珍惜社保缴纳,明白能挣一分钱是一分钱的心理,对日后养老生活充满期待。
同时,他们的人脉广泛、熟悉公司运作、态度认真,除了体力稍差一点外,在多数工作方面并不比年轻人差。
并且,他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曾提出让人感到幸福的五个观念:
  • 终生幸福来源于青年时代种下的因
  • 幸福内容在于强健的身体、正当的职业、真实的名誉,与发财能否无关
  • 个人幸福不能损害国家社会
  • 自己的幸福应以自己的力量创造,不可依赖他人
  • 不为了一时的幸福,换得将来永久性的痛苦

总结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中提出了乐观ABCDE法则,用来面对日常生活或是职场生活中遇到的坏事。
那些五十多岁的人,即便面对着职场中的坏事,仍然是放平心态,接受自己的悲观,并看到事情的转机。
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对周围的人或事产生影响,而不是完全被现实的压力所吞噬。
并且,五十多岁人,没到退休年龄,正常上下班,认真工作,能有什么尴尬?
五十多岁人,将自身经验转化为推动公司的基础,凭借自身实力养活一家老小,能有什么尴尬?
五十多岁人,是知天命的阶段,工作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能有什么尴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