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花界三少图书馆 2020-08-13

日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公布了最终结果,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共有6个参赛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入围奖2项。在总计300余个参赛单位和团队中表现突出。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于2020年1月17日启动,由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建筑学会、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研究中心、雄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共计收到来自国内外超300个参赛者的700个参评作品。经过30位初评专家和院士、大师在内的10位终评专家评审,最终评出专业组、公众组6个建筑类型的一、二、三等奖及入围奖。


以下为中国院获奖作品设计概要

综合办公类(专业组) 一等奖

垂直社区,多彩城市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设计主创:于海为

团队成员:魏亚文、陈祥飞

项目规模:地上建筑面积26.04万㎡

地块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内。地块北侧为金融岛中心广场,南侧为联通外部的东西轴主干道,西侧为南北向主干道,东侧为城市次干道。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雄安:基于地下功能开发的未来城市

作为代表中国城市建设方向的未来之城,结合其地理地势特点,雄安的开发地下空间应成为其整体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方向。设计者希望充分利用轨道交通,地下环路等便利条件,结合下沉庭院的重点设计,合理引导人流,形成活力,便利,丰富的商业办公垂直体系。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雄安:挖掘中国建筑传统并现代化表达的未来城市

设计应表达现代化的中国建筑特色,如何将中式建筑的意蕴进行现代化转译是设计思考的重点。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立体城市

通过对交通体系的梳理,形成地下环路,地下停车,地铁商街,下沉庭院商街,首层城市商街以及办公塔楼垂直共生的立体城市样板。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檐下山水

转译传统中式建筑最具特征的屋顶曲线与中国山水意境中山形与树形的关系,我们得到了城市的第六立面,像是檐下空间一样的曲面塔楼底部统领了城市的立面语言,也塑造了内部下沉庭院的使用方式与视觉体验,结合内院形成由中国意蕴的现代檐下山水空间。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内生院落

内部院落如同中国人善于内观一样,体现了中式传统文化意趣与精神追求。因此设计最大限度利用下沉庭院,将地下一层视为首层,打造承载城市生活的内部庭院,成为每个地块藏风聚气的活力场所。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高等院校与科研类(专业组)二等奖

云承万物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设计主创:段猛 

团队成员:谷德庆、祝贺、黄文韬、赵瑨、梁洲瑞、辛晨野、齐钰、李任、张萌

项目规模:地上82630㎡,地下27000㎡

设计立足中国与当代,从内在机制,外在秩序和文化传承三个层面,打造有机整体的“云”校园。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内在生成机制

北方平原与碧水青荷构成了白洋淀的本土形态特征,当代高等教育学科交叉与学研互动催生了交互式的教学空间模式,绿色和智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分布式的设施运营系统,方案从上述形态,功能和技术三方面提取延展流动开放的共同特征,提出“云”的设计概念,采用模拟算法,将自然风土的云,功能模式的云和技术系统的云,分别呈现为构件表皮、空间穿插以及界面叠加等,赋予建筑内在的生成机制。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外在秩序协调

结合场地区位特点,以流动、跳跃与起伏的“云”方式,融合响应东西城市轴线、轨道交通接驳点及城市绿带等,形成建筑外在秩序协调。从建筑到城市,从内而外,打造有机整体的“云”校园。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古今文化转译

以现代建筑语言和材料演绎传统,昔日书院树影婆娑、云形浮动,今天的合院重檐传递着传统神韵,丰富交叠的空间层次折射东方园林的起承转合,天人合一的古老文化以当下的形式重获新生。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三等奖

琢玉成器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设计主创:赵园生

团队成员:肖涌锋、杨凯栋、马伊萱、任建鑫

项目规模:110838㎡

将建筑与城市的映射关系转换为展开的城市书卷;将博古架的空间构成和祥云纹样作为建筑表皮和第五立面;将雕琢的痕迹和书写的间架表现为建筑的器度。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在场地西侧紧邻城市轨道交通功能带处布置图书馆等重要建筑,以此为核心延伸出城市化走线,形成与图书馆对景的城市意象,并延伸到校园开放街区中。三种庭院形成由内而外不同开放层级的院落组合。建筑立面结合边庭空间和楼梯,将抽象的山、亭、径嵌入方整的建筑形体之中。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框洞空间如同台口,房间如同橱窗都将由内而发的行为活动展现、投射、感染到城市之中。反之建筑亦可作为将城市为对象的取景器。将博古架转化成为建筑的表皮,具有外观可读性又有内在的释义性。同样,屋顶第五立面的云纹具有传统美学中的祥瑞符号的意义,也是当下云科技的象征,寄托古今共通的美学与寓意。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四组建筑由跨街的公共教室两两相连,成为一个形如“器”字间架结构的整体,将器字本体的象形还原为空间,从而制造了建筑、器物、文字之间的语境。

居住及社区配套类(专业组)二等奖

交华织彩·立体合院——交互社区设计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设计主创:宋波

团队成员:程开春、郭皇甫、张沛琪、周培强、袁泽

项目规模:113000㎡

多样的交互空间,叠合的功能布局,中式的围合院落,积极的交流活动,构建出绿色健康的立体合院,历经时间的推移和人群的演变,依旧可以迸发出持续的活力。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白洋淀湿地景观是由水下生态系统、水面生态系统和水上生态系统交互作用,构建了互融共生的淀泊风光。交互社区设计,就是从不同维度出发,将与社区相关联的不同属性进行有效串联与对接,形成平衡多样的互动关系。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从城市 - 社区 - 街区,从功能 - 空间 - 文化,通过多维度交互空间的设计,多层次交流空间的营造,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种多样、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居家健康生活的同时,更要鼓励人们走出来,融入社区、融入城市、融入自然。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设计充分考虑与周边城市因素的交互关系,增加积极空间的开放性,为消极空间带来活力,使社区空间与城市空间互融互通。整合利用相邻地块间的地下空间,强化互通,提高利用率。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合理协调配套与居住之间的功能交互,发掘积极互动的共享空间。适当设置东西向建筑,形成中式传统合院空间,营造静谧惬意的居住氛围。设置下沉景观、地面院落、底层架空、共享平台、空中庭院、屋顶花园等,为居民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室外交流空间。可消洗入户花园、收纳升级玄关、可分离居室、多元功能客厅、洁污分离卫生间、室外露台、弹性多功能空间、自然通风采光、科技生活设施等设计,打造有超强免疫力的健康居家生活空间。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商业服务类(专业组)入围奖

烟波叠宇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设计主创:曹晓昕

团队成员:付冉、孙瑜、李姗、刘倩、高志明、胡南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设计始于对“建筑如何传承历史和场地记忆”的思考,以景观系统作为联系城市和组织空间的骨架,充分考虑了创新商业类型的空间需求,并最终落脚在可持续性措施上。方案构想将场地临水的道路改为地下机动车环廊,减小了对于地面慢行交通的干扰,同时地下空间的商业价值得以提升,也创造了冬季适宜活动的公共空间。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建筑体量通过切削和联通,强化各地块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群组内部的活力广场,并将人引导到水边,能够充分亲近雄安的“淀泊风光”。建筑内部将酒店,商业,展示中心,青年社区(共享办公及公寓)等功能的充分混合,形成了交互体验丰富,引领生活方式的“创新风尚”。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建筑轮廓的处理,受到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启发,四个地块以和而不同的建筑语言统领,形成鳞次栉比的屋顶组合,成为城市天际线中引领“中华风尚”的一个亮点。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市政配套类(专业组) 入围奖

莲濯碧波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设计主创:段猛

团队成员:谷德庆、祝贺、黄文韬、赵瑨、梁洲瑞、齐钰、辛晨野、李任、张萌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接天莲叶无穷碧”是白洋淀的典型风景,也是文化象征。地块紧邻绿带,具有强烈的自然基底,而功能上作为城市垃圾中转站,更加凸显环境敏感性和邻避效应的挑战。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考虑地块的用地强度,设计除满足基本的市政需求,进一步整合和策划市政办公和环保工艺的展示,形成具有亲和力的市政综合体。设计中结合垃圾中转工艺要求,将相应垃圾压缩、车辆停放等置于地下,地面仅保留转运接口,体量敦厚方整;同时将城市环保科技的展示与城市风光的体验架空悬浮于上层,形态自由活泼,如同碧波之中的荷叶;架空层则成为绿意庇护下开放的公共空间,整体形成下浊而稳重,上清且飘逸,中空则兼得的空间格局。

中国院在“中国特色的雄安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