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你认错的那一刻,真美!

 小飞学长 2020-08-13

提到苏轼,你会想到他什么呢?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试问人间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是的,苏轼以一个乐观豁达超然的形象,不经意间给后人留下太多的佳作。

面临非议与诋毁,有人会在心底告诉自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举头望明月,有人会哼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心爱的人离去,有人会低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当人生踽踽独行、孤单寂寞时,也要有人在心底一遍遍地默念:“试问人间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是幸运的,纵使历尽千辛万苦,仍然活像一个少年。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却丝毫不影响好吃贪玩的性格。

苏轼又是不幸的,才华横溢,却得不到重用。一生中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每个人的一生中,必然会遭受这样那样的苦难。但是,如果没有从苦难中汲取到成长的力量,那苦难只会一个接着一个。

苏轼的官运有一个明显的转变点,那就是“乌台诗案”。

虽然“乌台诗案”发生后,幸得亲朋好友的四处活动、上下打点,被关了103天的苏轼才得以重见天日。但他在那段时间发生了些什么?

可能做得最多的还是心灵上的反思。

为什么“乌台诗案”的一盆脏水会泼到苏轼的头上,除了政治上的原因,是否还有苏轼性格上的缺陷,被人们所忽视了的?

当然有。

出狱后,苏轼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谈到自己少年时写文章,喜欢高谈阔论、引经据典。和别人交谈,总是能运用自己的智慧,不用很努力就可以提出一个与对方相反,却听起来还很有道理的论断,弄得对方无话可说。如此种种,看似才华横溢,背后其实是为了展现自己。

处处展现自己的才华,无意之间就会得罪很多的人。

古语讲,饭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说”很多时候,你所认为的一句稀松平常、无关大雅乃至一句小小的玩笑话,在别人看来,都是尖酸刻薄的讽刺。

你不能怪对方小心眼,人的免疫系统,是不一样的。

这种喜欢炫耀自己的毛病,就好比是树干上长出的奇特树瘤,石头上长出的美丽花纹,这样的确很能吸纳众人的目光。

但事实上,无论是树瘤还是石头上的花纹,这都是一种病,而苏轼这些年来就把自己这种病展示给别人看,这难道不是他人生中一个致命的性格缺陷吗?

苏轼其名“轼”原意是古代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但又不可或缺之意。他父亲想要他像车子上的“轼”一样,收敛锋芒,做一个稳健踏实的人。

然而,这苏轼他不但锋芒毕露,而且好发议论,就连在给上司皇帝的感谢信中也要随手写几句无关工作的话。其背后的本质是好大喜功。

所幸的是,苏轼终于领悟到坏毛病所带来的“痛”,也因此痛定思痛,进而痛改前非。

这是苏轼官场命运急转直下的开始,同时又是认识自己的开端。他已不是当初那个狂妄少年了。

苏轼对自己的反省是很深刻的,克服生活困难,超越精神困惑是一种潇洒,但人最难做到的潇洒是对自己人生的个性做深刻的反省,这是最难的潇洒,也是最高等级的一种潇洒。

后来,苏轼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他希望友人能够不断地汲取,平日要注意自身修养而不能贸然行事。要认识到自己涵养的不足,并使他逐渐充实起来,待准备充足之后再发挥作用,就像水流淌于充溢之后,箭发射于满弓之极一样。

“乌台诗案”之后,被贬黄州期间,在《赤壁赋》一文中,苏轼写下了对人生的启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成功未必可复制,但失败一定可以借鉴。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历史有所记载的人们身上,照见自己更多的部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