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北京市考公务员申论写作题答案幸福的建筑

 柳夫子讲道理 2020-08-14

(四)结合给定材料,以“幸福的建筑”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观点鲜明、正确,分析深入、合理,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800-1000字。

柳夫子讲道理@微信订阅号,课程见 2019年北京市考公务员申论冲刺划重点

参考答案

让人幸福的建筑

建筑不仅仅是一栋遮风挡雨的房子,更是人的精神港湾,是一个家,正因如此建筑能给人以幸福。居住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良好的建筑,不仅满足了居住的安全需要,更给人精神慰借,特别是体现特定文化背景的居住环境,会和人形成物质和精神上的良性互动,在居住的舒适与文化的审美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带给人生活的快乐,情感的愉悦。

良好的房屋质量是建筑带给人幸福的基本条件。房子是用来住的,能够遮风挡雨是房子的基本功能,所以房子的质量决定了居住的舒适性,人的幸福感。中国人常说:“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形象地说明了房屋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对于房屋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从建筑能耗的降低到防震减灾能力的增强,时至今日,居住质量已经突破建筑本身,开始延伸到社区范围内,从电梯到小区绿化再到附属的便民措施,全面提升人的幸福感。实际上,人们正是通过不断提高房屋的质量标准,来提升居住的舒适性,优化居住体验,让家的温暖体现在一种具体的居住感受上。

建筑符合文化传统,融入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发挥精神港湾的作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这种文化传承会具体体现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房子本身就是某种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所以房子和文化密切相关。房子是不是符合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居住的感受。比如中国家族式的生活方式对应的合院模式,这种居住模式是和中国社会伦理模式相对应的,人们彼此的情感关系和空间关系非常密切。中国人在这种居住环境中,会感到舒适,热闹,充满人情味。令人遗憾的是,现在高楼大厦改善了人们的居住质量,也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文化,人们不再有一种密切的关系,物理距离进了,心理距离远了。如何在使得居住环境的改善与传统的文化相融合,是需要我们重视的一个难题。

建筑和人形成一种良好互动,才会真正实现人的幸福。人在居住过程中,会和建筑,和居住环境形成一种互动,比如和谐友爱的邻里关系,不仅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也容易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秩序,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比如公共社区遇到问题,在理性的邻里关系下,人们可以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和困难,共同提升社区的生活质量,从而形成一种理性文明的社会共识与生活秩序,并形成良性循环。这才是文明社会的表现,幸福的具体体现。

建筑如何带给人幸福?它既要是一个合格的住所,能给人遮风挡雨,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也要符合文化传统,特别是要能够形成一种文明理性的居住秩序,只有这样建筑才会从一栋房子变成一个家,才会从聚居的社区变成和谐的邻里,才会真正实现人的幸福生活。

本篇文章系 柳夫子讲道理 原创

柳夫子讲道理 @微信订阅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