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问题的角度,真的很重要

 太阳风869 2020-08-14
看问题的角度很重要。
有什么样的角度,就会看见什么样的面向。
看历史也是这样,我们怎么看历史,历史就会怎么回报我们。
比如说在古罗马的史书中,北方的凯尔特人都是面目狰狞的「怪兽」,至于他们有何种生活方式,有什么观念,罗马人并不关心。重要的是,蛮族是敌人。
因为不了解,所以日耳曼入侵后,罗马帝国衰落。
| 图为匈奴人阿提拉与当时罗马教皇的交涉,阿提拉被称为「上帝之鞭」,他的入侵使得西罗马名存实亡。罗马帝国经过很多蛮族的入侵,即使这样,蛮族的出现也没有受到真正的关注,只是被视为是上帝对罗马的惩罚。图为拉斐尔壁画《阿提拉与利奥会面》。
图片来源:wikipedia

同样,纵观中国的历史,史官们往往从自己所处的王朝出发,通过反思王朝兴衰来建立历史观。在漫长的人类农业时代,各个国家、文明很少有交集,因此古人的历史观一向以自己所在的地域为中心。
于是,我们会看到,在古代涌现了一系列编年史、断代史、纪传体通史、国别史,但这些史书归根结底都只能说是「区域史」。
也因为不关心域外文明,所以对域外历史的记载往往给人猎奇的印象,历史记录者并没有换位思考,其他地区的人到底关注的是什么。
回顾中国历史,匈奴人、鲜卑人、女真人、蒙古人的出现,似乎总是突然发生的。只有他们建立政权,与汉人交往密切,我们才去记载。至于他们从哪里来,为何来,又最终去向哪里,我们往往没有兴趣。
| 1259年的蒙古帝国。在中国的史书上,只有「元」这一部分被重视,而实际上,蒙古人的出现对整个欧亚大陆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图片来源:wikipedia

又比如,对于崇祯皇帝失去大明江山这个重大历史事件,传统的历史观要么将其总结为崇祯帝刚愎自用,要么是比较玄学的「大明气数已尽」,说来说去,只能是那几个结论。
所以,到了后来,当西方开展现代化征程,逃离农耕桎梏时,清朝的统治者们仍沉溺于「天朝上国」的幻想中,错失现代化浪潮的良机。
这种「从本土看世界」来看历史的视角,是人类记录历史的第一阶段
其缺憾显而易见,它既不能适应已经全球化的世界,也不能解释历史事件背后的宏观原因。

| 知鸦和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教授联合打造的《极简中国史》通识课程,在B站正式上线了!现在订阅,立即享受限时5折特惠,一起来重温历史的温度与厚度吧~

到了20世纪,通过科学技术和完备的考古学、经济学、社会学研究,使人类形成了新的历史观——全球史观,这是人类记录历史的第二阶段
全球视角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朝灭亡为例,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我们会明显看到,当时全球气候正处于「小冰期」的高峰,不同寻常的自然灾害亦频频席卷全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毁灭性打击,对农业作物造成了巨大破坏,从而引起社会动荡。
| 图为公元元年至2000年的全球温度变化,蓝色区域为「小冰期」,红色部分为中世纪的温暖期。由于小冰期,明帝国发生了一系列自然灾害,而当时崇祯为此下了6次「罪己诏」。
图片来源:wikipedia

此外,明朝施行海禁,让中国与日本的贸易,只能借助远道而来的葡萄牙人。中国的丝绸通过葡萄牙人的转手来到日本,大量白银流入中国,造成通货膨胀。较为封闭的经济政策,也是促使明朝衰亡的重要原因。
天灾人祸,导致李自成揭竿而起,也使得北方的满人趁虚而入。加上以往我们认识到的明中期以后的懒政、腐败、宦官的扰乱,以及崇祯本人的性格悲剧,最终让这个庞大的帝国崩溃瓦解。
对人口、农业、贸易、货币、地理、气候等等原因的考量,为我们拼出了更加完整的历史图景。
对于过去中国历史的叙述者与撰写者们而言,全球史观这种历史叙事模式简直难以想象!
全球史家、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斯塔夫里阿诺斯(L. S. Stavrianos)的《全球通史》更是点燃了人们对全球史观热情。
在这本书中,他向读者指出,持续数千年的中国文明之所以始终保持着统一连贯性,主要由于是它西边的高原与东边大洋阻断了与其他文明更多的接触。而这一情形,直到16世纪,西方文明自海上而来才得以改变。
这种长时间的地理隔绝,以及中国文明内部的充足思想力,使得中国历史叙事的传统模式建立起来。
比如孔子整理的「六经」,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倾向于将注意力放在自身文明内部。他们或抒发追寻天道的情怀,或以史明志、明理。
因此,中国历史叙事的传统模式,并不关心人口、贸易、农作物此类「小事」。一直以来的自我中心,也让中国人不习惯将自己放置在大的地理区域中衡量。
不过,随着近代中国遭遇的与世界洪流的碰撞,当今的中国之「」,不仅仅有「欲居天下正中」之意,而还有一种「与其他文明共存于同一个世界当中」之意。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时至今日,全球史观早已成为世界历史的主要潮流。甚至在美国,已经出现了向第三阶段的历史观迈进的大历史
| 《大历史》
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6

在这样的世界当中,如果还保持着「中外史观」、「中西史观」或「东西方史观」,实在过于落后了。
在中国与更广阔的世界彻底相遇后,当代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教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历史的新方案。
这门课程,凝聚了马勇老师数十年学力。
这门课程,通过全球史观,重新组建一种「与其他文明共存于一个世界中」的中国历史叙事模式,真正做到「从世界来看中国,而不只是从中国去看世界」。
对于马勇老师而言,在这个时代,世界视野的历史叙述已经迫在眉睫。重新看待中国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在当下与未来从容地应对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
这门课程的时间维度,从中国之形成」,到「中国之重构」,再到「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马勇老师对中国历史中的关键概念,重大事件逐一解读。

在《极简中国史》中,你将看到马勇老师如何对一系列耳熟能详的问题进行追问

「五胡」是乱华还是融合?

蒙元帝国对世界格局造成了什么影响?

中国到底有没有资本主义萌芽?

......

在《极简中国史》中你将和马勇老师一起盘点传统历史叙事模式的偏见与局限
比如,「欲居天下正中」的古代中国,也并非不受悦于四方来客。明清时期,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西方来华传教士均曾被奉为上宾,而他们所带来的知识与器件,其实广泛引起了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的兴趣。
相比于「欲居天下正中」的中国,「与其他文明共存于一个世界中」的中国历史叙事视野,为历史学乃至中国人的自我认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延展空间,也让我们可以通过更加多元的面向看待中国历史。
对于所有学习者而言,最重要的价值是,马勇老师向我们证实了中国与世界自古以来的密切联系——这才是真实的,或者说逼近真相的历史。相反,而一种孤立的、试图脱离世界与人类整体的中国历史图景才是荒诞乖奇的。
可以说,《极简中国史》既是马勇老师对中国、对世界剧变的回望与思索,又是为每一位读者准备的精神食粮。这门课程,将会更新国内历史学习的范式。
同时,《极简中国史》也代表了一种当今的中国历史学人对全球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人的来途与去路等问题的思考及回应。
在欧美史学范式迅速发展,走向更加宏大的第三阶段历史记录——历史量级「大历史」的今天,我们亟需这样的课程。
知鸦和马勇老师联合打造的《极简中国史》通识课程,现已在B站正式上线,8月12日-8月18日期间,还可以享受5折特惠,快来扫码订阅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