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投放招“走出去”——该公司首个境外绿地投资印尼水泥项目正式投产

 企业思想家 2020-08-14

摘要

印尼投资协调署副署长说, 巴布亚地区经济落后、投资环境极其复杂,过去一直没有大型工业项目落地,这次国投印尼水泥项目建成投产,是印尼建国以来在巴布亚地区建成的第一个大型工业项目, 而且由中国公司投资建设, 简直是个奇迹!


8月27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国投)在境外直接投资建设的第一个绿地项目——国投印尼水泥项目一期日产3200吨熟料生产线正式点火投产。这也是国投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螺)在境外合资建设的第一个项目。项目一期从正式开工到建成投产仅用了16个月,创造了在欠发达地区一流的项目建设速度。

据悉,印尼水泥项目位于印尼东部地区西巴布亚省马诺夸里县。项目拟投资建设2×32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年产水泥300万吨。项目一次规划,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1×3200T/D生产线,配套建设矿山、码头、燃煤电厂及相关生产生活辅助设施,年产水泥150万吨,总投资22.26亿元人民币。众所周知,绿地投资,是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这有利于投资主体最大限度地保持优势,充分占领目标市场,而创建新企业意味着生产力的增加和就业人员的增多,会直接导致东道国生产能力、产出和就业的增长。

当然,由于绿地投资需要大量的筹建工作,因而建设周期相对较长,对投资公司的资金实力、经营经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正如项目一期点火仪式开始前,遵照当地传统,由牧师组织的祈祷仪式所祈愿的,公司后期生产经营将为当地社会和居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也正因如此,国投公司不仅能“走出去”,更有机会“走进去”、“留下来”。

从国内转向国外 是使命更是市场的召唤

不久前,国投党组书记、董事长王会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类别,国有投资公司是在优化资源配置和调整产业结构中发展起来的,其功能定位、业务模式和管控方式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途径相吻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些途径与国有投资公司的功能和定位,有着天然联系。”王会生董事长解释说,国有投资公司本身就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产物,一出生就肩负着调整结构的使命,也是在以调整结构为支点,提供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事实上,这不仅是改革的使命,更是市场的召唤。

近年来,国投不断深化改革,探索转型升级,积极稳妥发展国际业务,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抢滩印尼,布局海外。

2011年,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尼,提出要扩大和深化双边在基础设施、水泥项目等经贸领域的合作。国投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眼光投向印尼。2011年初,应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大使章启月邀请,王会生董事长率国投代表团对印度尼西亚进行了访问,对印尼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及投资环境进行了考察。在访问巴布亚省和西巴布亚省期间,王会生董事长率团就当地资源开发、能源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调研。2011年4月,在温家宝总理和印尼副总统的见证下,国投与西巴布亚省政府签署了《水泥厂、电站、煤矿和镍矿等项目开展技术合作的合作备忘录》。随后,国投在雅加达、西巴布亚派驻了人员,开展了一系列前期工作。

印尼东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内没有水泥厂,所需水泥均由外岛输入,水泥价格居高不下,阻碍了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西巴布亚省处于印尼第六大经济走廊中心位置,经济发展落后,但矿业、渔业、林业等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西巴布亚地区具有优质的石灰石资源和良好的水运条件,具备建设水泥工厂的基本条件。

国投印尼水泥项目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印尼东部地区没有水泥厂的历史,将促使本地区水泥等建材价格的下降,为当地基础设施大发展带来契机。同时,项目的建设促进了当地土著居民就业,带动了地方相关产业发展,为当地政府和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展现了中国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

作为国投历史上第一个境外直接投资绿地项目,国投印尼水泥项目的实施有望成为国投在印尼“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进行资源开发、发掘项目投资机会的切入点,战略意义重大。


投资加专业化 央地结合牵手海螺

海外投资看起来很美,机遇就在眼前,但是风险也同时存在。

印尼基础设施落后,政策法规复杂多变,国别文化差异大,个别企业势单力薄,遭遇的困难也更大。因此,国投积极探索与海螺等国内水泥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合作,采取“抱团出海”的策略,共同投资印尼水泥项目。

经过协商,国投与海螺对于共同开拓印尼及巴布亚地区市场的战略设想不谋而合。经过双方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国企之间联合出海,投资控股公司与产业公司优势互补,“投资+专业化”的海外投资合作新模式。

2012年2月,国投与海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年5月双方签订《投资合作协议》;2014年9月,国投与海螺水泥正式签署印尼水泥项目合资合同。双方发挥各自在国际商务和水泥产业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既紧密合作,又有所分工和侧重,共同推进了项目进程。

走出去不易 留下来更难

根本而言,海外投资是中国资金寻找更为合理的回报率,尤其相对国内而言,因此并不是有海外投资就意味着真金白银,而是需要自身的具有竞争优势。即使如此,这也并不是一条坦途。走出去不易,留下来更难。

就连印尼投资协调署副署长都说,印尼巴布亚地区经济落后、投资环境极其复杂,过去一直没有大型工业项目落地;这次国投印尼水泥项目建成投产,是印尼建国以来在巴布亚地区建成的第一个大型工业项目,而且由中国公司投资建设,这其中一定克服了极大的困难,简直是个奇迹!在国投印尼水泥项目中,项目现场地处热带原始雨林,地形地质资料欠缺,没有征地和施工建设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是空白,需要从零开始。

项目所在地区在土地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与印尼其他主要岛屿存在很大不同,具有强烈的地域特性。该地区的土地主要是世袭土地,一般属于家族或部落集体所有,没有土地管理机关颁发的土地证书,确认土地权属非常困难。土地作为当地居民最重要的财产和生活来源,在继承、分配、放弃过程中,家族内部、转让方之间常常产生矛盾和纠纷。世袭土地征用困难成为阻碍工业项目在该地区落地的主要困难。

为取得土地所有者对项目建设的理解和支持,项目公司不仅仅要争取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更要深入到当地群众中去,挨家挨户登门拜访,同当地原住民、家族酋长交朋友,了解他们的诉求,体会他们生活的喜忧,把握土地所有者的思想脉搏,在拉近同当地群众的距离中找准征地思想工作的切入点。使当地群众认识到项目建设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积极作用,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支持项目征地工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公司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优先招聘土著家族子弟,促进当地居民就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2015年4月,项目一期主体工程正式开工,2016年8月点火投产,仅用了16个月,创造了在欠发达地区一流的建设速度。

这样的建设速度,得益于股东双方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当地政府和百姓的大力支持,更是项目现场管理团队科学组织,精心施工,精诚合作的结果,充分体现了投资公司与产业公司“投资+专业化”所发挥的融资优势、设计和施工组织优势、项目管理优势等协同效应。

国投这种以资本为纽带,与国内行业优秀企业“抱团出海”的成功,不仅推动了国内优势产业走出去,同时也带动了相关技术、设备及劳务出口。

作为央企,放眼世界,制定清晰的海外投资战略,做好“走出去”整体经营规划是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根本。于此同时,为规避相关风险,包括非商业风险等,通过强强联合,面对境外市场,打造大品牌,既避免无序竞争,还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实物投资、跨国并购,通过资本运作获得相应的市场开发权益。

不管怎样,海外投资是一个学习过程,除了时间,如何提高学习曲线至关重要。

原创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