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供给侧改革带来外商投资新机遇

 企业思想家 2020-08-14

摘要


一场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为根本目的的精准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展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通过“三去一降一补”,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多层次的,既包括要素层面的改革,也包括制度层面的改革,因而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也必然是全方位的。其中包括对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影响。

近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外商投资发展报告(2016)》。这是该院连续第6年发布的重磅年度报告,深度解读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情况、分产业投资变化以及相关热点问题,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外商投资环境和机会的影响、中国外资管理制度变迁、“一带一路”与中国FDI等多个主题展开论述。报告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外商投资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必然为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

涉及外商投资的环境因素变动全利于外商

投资环境主要包括三个范畴: 一是宏观的或国家层面的因素,如财政、货币、汇率政策和政治的稳定性;二是政府机构和制度层面的因素,如政府体系、金融和法律制度等;三是基础设施层面的因素,如通信、交通和电力供应等 。

《中国外商投资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研究了资本抽回、外商股权、对外商的管制程度、货币稳定性、政治稳定性、对企业给予关税保护意愿、当地资本可供程度、近5年的通货膨胀率、 基础设施情况、劳动力供给水平、市场需求度、商务成本等12个指标,发现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涉及FDI环境影响因素的变动,几乎全部向着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的方向调整。

在货币稳定性方面,我国的货币稳定性将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程度将加大,对外商投资环境存在改善作用。

在对企业给予关税保护意愿方面,关税调整对在华相关外资企业的影响而言,调整出口关税最直接的效果就是降低原材料价格,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利润空间提高,让企业更加积极地加入到出口竞争的行列中去,对外商投资环境存在改善作用。

在当地资本可供程度方面,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发展,其成熟和完善对外商投资环境存在改善作用。

在通货膨胀率方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我国维持长久稳定的低通胀水平,对外商投资环境存在改善作用。

在基础设施方面,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供应,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水平,对外商投资环境存在改善作用。

在劳动力供给方面, 随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望释放人口的质量红利,对外商投资环境存在改善作用。

在市场需求度方面,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 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需求,对外商投资环境存在改善作用。

在商务成本方面,随着土地改革制度的出台,将有望降低土地使用成本,对外商投资环境存在改善作用。

结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外商发挥优势

经济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报告指出,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会为外商投资带来新机遇。

产业结构调整注重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得到政策性支持,一些技术水平高、在高端制造业具有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将获得更多投资机会,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外商投资将显著增加。升级一般制造业、外商面临我国传统制造业设备更新升级、工艺流程改造、 产品设计加工质量提升等带来的机会,有利于外商发挥优势,稳定一般制造业领域的外商投资,延缓一般制造业外商投资撤离的速度。

随着供给侧改革深化,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放宽市场准入, 降低外资准入门槛,完善财税、土地政策,拓宽融资渠道等,外商投资企业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分享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历史机遇。

产品结构调整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解决我国新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弱、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偏低、部分产品质量性能不稳定、附加值低、安全性能差、环保标准低等问题,通过结构性的财政、税收、投资政策,对企业开发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给予倾斜支持,促进企业提升产品开发设计能力,研发并采用高新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品质,增加产品附加值。这对于产品开发能力强、所生产的产品附加值高、质量过硬、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兴业带来难得的机遇,这类外商投资将获得更多市场机会。

技术结构调整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契机,跟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步伐,满足我国技术结构升级的需要。国家将加大对新技术的基础研究投入,推动新技术的应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支持中外联合进行新技术研发,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塑造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改革教育体制,形成创新型人才培育机制。这对于技术研发体系健全、研发投入规模大、技术领先、掌握高新技术专利多、技术转化能力强的外商投资企业是巨大的利好,对这类外商投资也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吸引力,技术先进型外商投资将显著增加。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开放,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通过边境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边境 (跨境) 经济合作区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加强基础设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发展面向周边的特色外向型产业群和产业基地。我国沿边9 个省区和11个邻国的边境口岸,都在寻找各种开放的新方式,寻找开放的新抓手,吸收外商投资,开展贸易、加工、物流、旅游等各领域合作。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外商面对我国沿边地区和广大中西部地区深化对外开放、投资环境改善的机遇, 投资增速也会持续高于东部地区。

内需拉动为外商提供更大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外需拉动型经济增长道路,出口规模从 1078年的97.5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 23427.5亿美元。由此,当海外市场需求波动、下滑时,也必然导致国内经济波动、增速下降,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在当今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贸易相对萎缩的条件下,中国亟须调整经济增长动力结构,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阶层的税后可支配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实现从外需拉动增长为主向内需拉动增长为主转化。

报告指出,在居民消费规模扩大的条件下,外商在中国投资发展的前景广阔。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不仅居民最终消费需求规模扩大, 而且消费结构面临升级,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升级、 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由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是我国消费结构演化的必然趋势。

享受型消费的增长,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满足于解决生存和温饱, 而是追求提高生活的品质,青睐质量高、 性能优越的产品,崇尚时尚型、健康型消费。这对于设计开发能力强、能够提供高品质的、时尚的、个性化的、健康的、安全可靠的日用消费品供给的外商投资将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发展型消费的增长,意味着人们在追求个人发展中,支出结构中更大的比例将用于提升个人能力上,文化教育、体育、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消费支出增加,相关领域的外商投资前景广阔,为外商投资企业带来机遇。

服务型消费的增长,意味着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消费,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需求,对服务的消费上升,服务型消费与发展型消费相辅相成,旅游、家政、娱乐、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养老、交通、通信、电商和物流、金融、保险等领域的消费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这也会为外商投资带来难得机遇。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放宽,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外商投资自由化程度提高,外商必然抓住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调整投资结构和供给结构,扩大投资的规模。

外商获得更多优质高效的生产要素

报告认为,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要提高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环境、能源六大生产要素的效率。通过教育体制改革,改善人才培养质量,加大社会职业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从劳动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通过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地方财政对卖地的依赖,降低土地成本,控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通过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增强金融业的竞争性,改变银行主要依靠存贷息差盈利的发展模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鼓励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在完善能源与水资源定价方式、税收制度基础上,提高其利用效率;实施更高标准的环境保护政策,提高环境质量在环境保护压力下,促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等方式寻求生存发展之路,堵塞依靠掠夺环境和资源获得高收益的途径。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将使包括外商投资在内的投资者获得更多优质高效的生产要素,有利于依赖技术创新和要素效率提高现存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成长,会对技术领先、效率高的外商投资企业产生新的吸引力。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意味着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改善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塑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鼓励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这一方面将使技术领先、 创新能力强,在产品设计、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全球价值链的各环节具有优势的跨国公司更符合中国的发展要求。同时,也将获得更多与中国国内企业的合作机会,在高端制造领域、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会更快增长。

吸引力和压力并存

报告显示,在区域主义兴起、边境后规则成为焦点、投资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成为主要内容以及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标准更高等国际背景下,2015年中国非金融领域FDI规模再创新高位,继续维持升势。全国非金融领域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6575家,同比增长11.7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62.67亿美元,同比增长5.61%,列世界第三大外资流入地。但在全球资本流入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的外资流入占全球和发展中国家比重双双下降,突出反映了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面临巨大压力。

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全新投资空间格局带来了机遇,为构建全球投资新格局带来了契机,中国吸引沿线国家FDI增速迅猛。2015年中国实际使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同比增长23.8%,远高于整体增速,但空间差异性比较明显,东盟成员国成为我国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FDI的主要来源地。利用FDI关注指数、FDI依赖指数和FDI合作指数的数据分析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FDI合作水平较低,即使金融危机使各国与中国的FDI合作状况发生变革,但拥有良好合作态势的国家仍主要为部分东盟成员。另外,中国并未受到来自沿线发展中大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FDI的关注,沿线引资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报告建议,中国应抓住机遇,积极促进沿线国家对中国的投资: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引资差距;开展双边投资谈判,加快与沿线国家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以及国内自由贸易园区建设;改善国内投资环境,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加快转变国内经济发展路径,寻找新的引资增长点。

报告还显示,我国外资管理制度改革卓有成效;多边贸易体系将继续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发展;巨型自由贸易区正重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TPP对我国利用外商投资具有双重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新进展,人民币国际化促进其他货币FDI向人民币FDI的转换。

原创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