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架构新的探索——读《古文献学四讲》

 星河岁月 2020-08-14

摘要: 在众多的文献学著述中,黄永年先生的《古文献学四讲》是有着鲜明特色的一部,它包括: 体系的创新、内涵的丰富、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及较强的读者针对性等四个方面。

关健词: 《古文献学四讲》特色

文献学是一门既传统又新型的学科,在20世纪得到了长足发展,其标志之一就是文献学论著的大量涌现。30年代郑鹤声、郑鹤春即完成了他们的《中国文献学概要》,80年代诞生了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和吴枫的《中国古典文献学》,90年代则有程千帆、徐有富的《校雌广义》的产生。这以后, 大批的文献学著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洪湛侯的《中国文献学新编》、杜泽逊的《文献学概要》等,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出版了二十多种冠名“文献学”的论著,或称“古典文献学”或称“历史文学”,或称“古文献学”,或称“文献学”。在这些文献学论著中,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名师讲义丛书”中黄永年先生的《古文献学四讲》,允称有特色的一种。

古文献学,其最主要的任务是教会人们如何“整理文献”与“利用文献”,包括对古文献形体的认识,对古文献的典藏、分类、提要与利用,对古文献所载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与完整性的证实,对古文献的诠释整理方法的了解,以及如何科学有效地研读传统文献等,这些都应是古文献学的内容。就目前的大多数文献学论著来讲,前几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讲述,惟独对最后一个方面内容,几乎没有多少触及。《古文献学四讲》一书则在目录学中讲述了如何科学有效地研读传统文献,并对版本学、碑刻学等进行了论解。概括起来,这部《古文献学四讲》有几个特色:

一、自成体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源远流长,西汉的刘向、刘欲父子撰《别录》、《七略》,开创了目录、版本、校勘三位一体的古典文献学, 其后的郑樵、章学诚,以及近现代的余嘉锡等虽各有开拓和补充, 但其基本体系是一脉相承的。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文献学著作, 除讲传统的目录、版本、校勘外,还包括辨伪、辑佚、编纂、注译、文献检索等内容,在原来基础上有逐渐扩展的趋势。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构成文献学的主体内容,应该只有版本、目录两部分,校勘、辑佚、辨伪、编纂、注译等内容均属文献整理方法的范畴。这即是黄永年先生一贯所持的看法。作者在《古文献学四讲》中讲了四个内容,主要是目录学与版本学。而作者的另一部著作《古籍整理概论》(上海书店2001年版),则侧重于校勘、注译等文献整理方法的探讨,包括校勘、注释、今译、索引等。由此,可以说,《古文献学四讲》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思想体系。该书的独特之处主要在“目录学”这一部分。以往文献学论著在讲目录学时,或注重目录学发展史,像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等就属此类,或注重介绍古代目录学著作,如从《汉书·艺文志》讲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类。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内容大部分属于文献学史的内容,不仅十分专业,而且对于初进大学或刚读文献学的研究生的人来说,理论性太强,一时接受不了,况且,这也并非目录学的真正内容。“目录”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班固《汉书·叙传》称:“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爱著目录,略序洪烈。”这里的“目”据《汉书·艺文志》是指“条其篇目”,“录” 是指“撮其指意”,实际上这就是西汉刘向父子的目录工作,先是为群书编目,然后为每部书撰写提要,即“叙录”。这一点在现存的《孙卿书书录》(刘向《别录》之一) 中可以看到全貌,先将篇目罗列于前,然后介绍作者事迹、书中内容及整理过程。两者相结合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目录”内容。《古文献学四讲》就往重这一传统意义上的“目录”,即讲“古人的著作流传至今有多少名目品种,也就是把古籍的‘目’ 告诉大家。同时,还告诉大家这些书是什么时代什么背景下谁撰写的,写了哪些主要内容,当时写了想起什么作用,换句话说,还要把此书的内容提要写出来让大家知道,也就是不仅有‘目’,还得有‘录’。这种目录学才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史、古文献者迫切需要掌握的学问。如果能进一步讲清楚这些古籍时至今日有什么用处,应如何正确地加以利用,就更为理想。” ①遵循这一原则,在该书“目录学”中,作者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安排内容,在每一个部又先“概说”,再讲学术渊源与内容性质等,其中对中国主要古文献做了归纳与解题性介绍。按照传统的四部分类法,一般是按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等讲经学书的,《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是依照这样的体例。但如此以来,人们知道的只是一部部经学书的大体情况,而无法了解各个时代经学的学术特点和发展情况,更无法了解该书产生时候的学术背景,因此,《古文献学四讲》,在第一讲经部下设七个内容,即: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经的起源和内容性质”;第三节“经今古文学”;第四节“义疏之学”;第五节“宋元经学”;第六节“清人经学”;第七节“小学”。作者先论述经学的产生,再按其发展演变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在讲了该阶段的经学趋向后,再介绍各经的经注和有关文献,最后介绍小学类文献。作者在讲解每一部类中每一文献的同时,对各学科学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说明,其中贯穿了作者的思想和理论。其他如史部、子部及集部也是如此安排撰述。目录学的目的在于“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② ,作者这样布局的目的,是为学习文献学的人掌握更多、更深入的目录文献知识,同时也真正起到了清代章学诚所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该书是一部体例新颖的文献学著作。

二、涵盖面广

古文献学重视文化底蕴,因此,它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面也广。《古文献学四讲》看起来只有目录学、版本学、碑刻学及文史工具书简介四个内容,看似内容不如其他文献学著作丰富,但是,它的涵盖面却并不窄,几乎包容了中国古代所有学科。如“目录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学科的渊源、文献的内容性质及流传情况,“版本学”包括各个时代的各种版本形式特征、鉴别版本的方法及有关版本学的各类参考书等,“碑刻学”包括碑刻的形式、碑刻的文学、史学价值及书法等。“文史工具书简介”则介绍了包括书目、字典词典、类书、历史工具书及文学工具书在内的一些常用工具书。最后的“附录”部分,包括作者的三篇学术论文,从中可以窥见作者融文、史、文献于一体的治学风范。

三、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中国古典文献学扎根于传统的文史领域,而作者治学又一贯坚持文史兼通,因此,本书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修养,又显示出作者宽阔的学术视域。其中目录、版本、碑刻三个方面,则是作者一向用力之处,也是作者的“自得之学”,所以,本书讲这三个方面内容,完全是作者平时治学的心得与结晶,非泛泛而谈者可比,更不可与一些完成命题作文似的论述同日而语。比如,在第二讲“版本学”中,作者首先讲了他个人对善本的看法,作者认为:“……凡校勘认真、接近原书本来面貌的都是善本,明确点可称之日校勘性善本。……凡已成为文物的都是善本,可称之曰文物性善本。当然,还有两性兼具的,即既是文物性善本,又是校勘性善本。”③这是基于对善本的看法向来众说纷纭所做出的总结。此外,作者认为,版本学应该不只是包括版本史和版本鉴别两个内容,还应该包括版本目录,即“就重要的古籍讲它有过哪些版本,这些版本之间有无渊源递擅关系”④ 。对于学术研究来讲,这一点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可见,本书所具有的学术价值。

清代王鸣盛指出:“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得其门而入。”⑤又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⑥由于作者在“目录学”中一再强调如何教学生进行文献的利用与阅读,即在重视基本理论的阐发的同时,又具体讲述获取和利用文献的方法途径,在论述中也倾力关照古文献的内容、特点性质及流传版本情况,使《古文献学四讲》在切实引导学生如何阅读文献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所以,本书在具有学术性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价值。这一点也反映在“版本学”的撰述中。一般的学术讲义教本,都不会设专章来介绍参考书,只是在每一章之后列几种主要参考书名。本书却有所不同,对于有关掌握版本学知识的参考书,作者的撰述很有系统。作者是将它作为一个专题来讲。作者将有关版本学的参考书分为“版本史”、“书册制度”、“版本图录”、“名人字迹”、“藏书家事迹”五个方面,一一介绍这些著作的作者、成书情况及特点内容等,尤其详细介绍如何利用该书及该书的优缺点,所介绍的参考著作有近三十种,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又非常实用。在后面的“碑刻学” 与“文史工具书简介”中,也同样贯穿了这种思想精神。

四、读者针对性强

有些著作,在经济效益驱动下,有意识扩大读者群,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反而使读者无所适从。《古文献学四讲》,顾名思义是讲义,既是讲义,就要有针对性,作者明确说它的读者对象是文史专业大学本科生或古文献学研究生。对于大学生和研究生来讲,他们所要掌握的文献学的核心内容就是文献的有效利用。因此,本书的出版具有明显的读者针对性,对于文史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古文献知识起到了切实的指导作用。当然,其中的学术性阐发对于教师及研究人员同样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除以上特点外,该书的叙述语言也很独特,深入浅出,简明扼要,通俗亲切,说理透彻,娓娓道来,十分易于读者的阅读接受。

总之,这部《古文献学四讲》融合学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学术功力深厚,具有新颖的体例,是一部体现了作者几十年教学科研经验与心血的重要成果,也是一部20 世纪以来不可多得的文献学著作。

参考文献:

①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第3页,鹭江出版社2003年版。

②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叙论篇·目录学》,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③④《古文献学四讲》第164 页。

⑤《十七史商榷》卷一《史记集解分八十卷》条,中国书店1987年影印本。

⑥《十七史商榷》卷七《汉书叙例》条。

作者简介:

郝润华,女,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的整理研究工作。主要成果有《李益诗歌集评》、《〈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古代文献研究论稿》等8部专著,在《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中国诗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感谢郝润华老师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