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日蒙求类医学古籍的研究

 星河岁月 2020-08-14

本研究以“蒙求”类医书为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试图挖掘这样的几个问题:历代医学“蒙求”类书籍的中医药知识是怎样取材的?而日本相关蒙求古籍中的医学知识书写,又透露出他国学者面临中医药文化时有怎样的价值取向?

  1.蒙求  


《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指蒙昧的人求我不断解决疑难。后蒙求多用做启蒙的书名,这类“蒙养书”教材为也被称为“小儿书”,统称童蒙用书。秦、汉时用以教儿童们的通俗读物,仅仅是三字成句、四字成句或七字成句的歌括体课本,所以古人称之为“小学”。字书作为识字课本,两汉后如六朝梁有《千字文》、唐代有李翰(或为“瀚”)《蒙求》《开蒙要训》等韵文字书。到清代,王筠有《文字蒙求》,日本有源光行创作于元久元年(1204年)前后的《蒙求和歌》。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了“日本古抄本唐古注《蒙求》整理与研究”的课题,也可间接说明古代日本对中国“蒙求”之学问的兴趣。
 

《文字蒙求》(清)王筠撰 清光绪五年会稽章氏刻本

随着蒙求类书籍的发展,扩展到经传、名物、文字等领域,如《六经蒙求》《经传蒙求》《名物蒙求》《文字蒙求》《说文蒙求》等。张志公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的附蒙学书目稿里,也专列“蒙求”类书目,例如,10蒙求和“类蒙求”掌故类中,中国人编37部、日本人编5部、韩国人编1部,大部分均为“蒙求”命名,此外还有《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11蒙求和“类蒙求”历史类中有38部中国人编的以蒙求、属辞、对韵、便读、掌故、歌括等命名的书籍;13蒙求和“类蒙求”各科知识类中有15部中国人编的以蒙求、歌略、韵言等命名的书籍;14蒙求和“类蒙求”其他类中有9部中国人编的以蒙求命名的书籍[1]。可以说蒙求类书籍在中国童蒙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继宋朝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后,明清出现了不少医学启蒙普及类书籍,如张仁锡的《药性蒙求》、徐行的《医学蒙求》。蒙学传播至邻国日本,引起日本人极大兴趣,山田正珍[2]撰于1764年的《桑韩笔语》里记述年仅16岁的他的疑问:“《蒙求》之书,贵邦只有徐子光《补注》乎?李瀚原本亦犹有乎?是乃贵国之本曰《蒙求分注》李瀚撰,原本是乎?”朝鲜人秋月答复他说:“《蒙求》有原本,有补注,原本自有注,不必言今注。此书当是我邦人所撰,其人所居与事迹未详知。”虽然《蒙求》乃中国人所写,但这条信息也间接说明日本吸收中国文化乃有一部分是朝鲜传来,后来日本也产生了蒙求类医书如伊东见龙《医学蒙求》、樋口器《医林蒙求》等。李经纬[3]在其《中医史》中指出清代:“医学普及著作,在医学理论问题、医学基础各科、医学临床各科等方面,几乎无不以歌诀、歌括、诗赋、要诀、韵编、韵语、图注、图说等形式出现。”笔者注意到古代中医中有一类以“蒙求”命名的医书,并未作为例子举入该书之中,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蒙求”类医书相对韵语、歌诀命名的医书来说比较少,而且现代研究也多忽视。余嘉锡[4]《内阁大库本碎金跋》指出,在学校未兴以前,村塾小儿所读之书,即古之小学,未尝绝也。析而言之,可分三派:一曰字书,二曰蒙求,三曰格言。其中“蒙求,其源出于李翰,属对类事,编成音韵,易于讽诵,不出卷而知天下。(四语出《蒙求》李良表及李华序)其后有《三字经》及《幼学琼林》《龙文鞭影》之类,此《三仓》《急就》之别子,小学之支流余裔也……自唐、宋以来,幼童之所讽诵,不出三者。世儒不明斯义,独以《尔雅》《说文》《切韵》等书蒙小学之名。于是蒙求格言之属乃无类可归,或入类书,或入儒家,甚且薄视之,以为俗书不著于录,非所以辨章学术也”。
 

《历代医学蒙求》(宋)周守忠撰 南宋临安府太庙前尹家书籍铺刻本

 2.中国蒙求类医书  


蒙求类医书主要分传世蒙求类医书和亡佚蒙求类医书。传世蒙求类医书如宋代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清代张仁锡《药性蒙求》和徐行《医学蒙求》、民国张山雷《医事蒙求》。亡佚蒙求类医书如宋朝庄绰《本草蒙求》、元朝葛可久《医学启蒙》等。
2.1传世蒙求类医书
2.1.1宋代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云《历代名医蒙求》成书于1220年,分类于“医史”。《历代名医蒙求》有“使医家者流见是书也,莫不尽心竭虑思无愧于古人;而初学之士能熟览是书,徐味其言,慕想其人,而深求其意。”[5]医史学者陈邦贤在其著作《中国医学史》中认为该书是把名医事迹“编成韵文,便于诵习”。
2.1.2清代张仁锡《药性蒙求》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云《药性蒙求》成书于1856年,分类于“本草”。目前被收入《中国本草全书》第139卷,影印出版[6]。纪征瀚认为《药性蒙求》属于“云林歌括”系列[7],初名《药性诀》,书前序中点明其书主旨是“补《明医指掌》所不及”,也就是在《订补明医指掌》基础上加增,补所谓“云林歌括”不足。
2.1.3清代徐行《医学蒙求》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云《医学蒙求》成书于1804年,分类于“临证各科”。《医学蒙求》一书,被医史学者重视,这是因为该书解决了困惑学界日久的《湿热论》作者是谁的争议。《湿热论》约成书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以前,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认为“究难考实,姑从俗以标其姓字”的感叹,由于王孟英著作流传甚广,故对薛作《湿热论》的质疑也有较大影响。张志斌[8]指出:王孟英没有见《湿热论》最早版本而产生了错误认知。《湿热论》最早的载体即《医学蒙求》,该书不仅存留薛雪自序,还有徐行“湿热论序”,序中可见徐行与其师吴蒙(正功)珍藏《湿热论》历时数十年,而吴蒙曾与薛雪校正周扬俊的《湿热暑疫全书》,说明二人相熟,并有学术往来,因此吴蒙得到薛雪《湿热论》后曾进行校订,但不曾付梓,将此书传给弟子徐行。徐行序中提到他在乾隆丙午年(1786年)治疫“犹忆丙午岁,疫亦流行,于范文正义庄设局疗治,余承乏斯役,治有效者,悉本二书”,即悉本周(扬俊)、薛(雪)二书,可见至少在1786年前,薛雪的《湿热论》已在苏州当地流行,且为医家所尊崇。《医师秘笈》重刻刊行者舒松摩也是苏州人,佐证了这一点。《医学蒙求》所载《一瓢湿热论》35条,与《医师秘笈》的条文数和主体内容一致。王孟英《温热经纬》所载薛雪《湿热条辨》条文46条,其中所补11条出自陈平伯《温热病指南集》,乃陈平伯补撰之文,非薛氏原著[9]
 

《温热经纬》(清)王孟英撰 清同治二年刻本

2.1.4民国张山雷《医事蒙求》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云《医事蒙求》成书于1933年,分类于“临证各科”。该书虽名“蒙求”,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蒙求四言句式书写,而是既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的歌诀体,具体篇目如下:五行生克(三言),五行干支五色五音五味五臭(五言),五藏所主(五言),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七言),十二经循行起止(七言),附十二时气血流注(七言),十五络(五言,末二句七言),古之一日十二时(七言),五运化曜(七言),五运分主四时(七言),六气分主四时(七言),六气客气司天在泉(七言),张心在问证歌(七言),四言脉诀举要,仲景伤寒方歌括。采用歌诀体乃是便利记诵,例如,校注《医事蒙求》的靳宇智以嘉定体仁堂本为底本,选取与该书相关的资料作为参照,如张山雷原著、王咪咪校注的《张山雷医学论文集》附有的《医学易诵随笔》,他认为两本书在部分内容上有一定的一致性[10]。本是为中医初学者编写的入门书籍,后来成为兰溪中医专门学校的课本。用歌诀配合解说的形式来进行阐释。
2.2亡佚蒙求类医书
2.2.1宋代庄绰《本草蒙求》
庄绰,字季裕,清源人,四库提要详其历官。其著作《本草节要》已佚。《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中国医籍考》有著录,仪顾堂题跋作《本草备要》。庄绰同时代人程俱著《北山小集》中有《送庄大夫绰赴鄂州守》诗,在“空羡漆园三十篇”句下有注:“季裕著《本草蒙求三卷》颇工。”即是指庄绰著有《本草蒙求三卷》。《鸡肋编》也有《本草蒙求》的记载,在“孙真人处方不用生命”下云:“新校治妇人妊娠诸方,皆用乌鸡之类,割颈取血以煎药,乃高保衡、孙奇、林亿以崔氏纂要等方所增加也,不特失真人之用心,又虑后世更疑不用生命以为虚语。故余于本草蒙求注中已辨其事,今更载于此,以释来者之惑云”[11]。疑《本草节要》为《本草蒙求》。
2.2.2元代葛可久《医学启蒙》
《医学入门》云:“葛乾孙字可久,平江吴人,膂力绝伦,击刺战阵,百家众技靡不精究,及长折节读书,应进士亚选,遂不复应试,传药书坊论,有《医学启蒙》。”[12]然《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未见《医学启蒙》,李经纬《中医人物大辞典》说已佚。
 

《医学入门》(明)李梴撰 清嘉庆二十一年金阊同青堂刻本

  3.日本蒙求类医书  


3.1伊东见龙《医学蒙求》
在日本,伊东见龙《医学蒙求》[13],全三册,有宽保二年(1742年)自序,延享二年(1745年)刊。将医学基本事项编成四言诗,并加注释。第一册题为《医学蒙求题辞》,仅载诗句、阴文。第二、第三册题曰《医学蒙求注解》,分上下二册,其中引中医书籍62部,引经史集书籍36部。
3.2樋口器《医林蒙求》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云《医林蒙求》成书年于1804年,分类于“医史”。日本文化2年(1805年)日本江户书林鸭伊兵卫刻本《医林蒙求》共计引用374个出处,其中90余处中国史志类引文:《史记》4条,《汉书》2条,《后汉书》7条,《魏志》2条,《晋书》11条,《宋书》3条,《南齐书》1条,《梁书》1条,《陈书》1条,《后魏书》3条,《北齐书》3条,《周书》2条,《隋书》2条,《南史》7条,《北史》2条,《旧唐书》1条,《唐经籍志》1条,《唐书》9条,《南唐书》1条,《宋史》14条,《金史》2条,《大明一统志》2条,《江表志》1条,《梁溪漫志》1条,《蜀志》1条,笔记志怪等10条:《宣室志》1条,《夷坚志》4条,《夷坚志类编》3条,《博物志》2条。
 

《医林蒙求》樋口器 日本文化2年日本江户书林鸭伊兵卫刻本

大田南亩在《医林蒙求》序中说“医道大行,奔走之余,诵读不倦,采摭古今医事,著《医林蒙求》三卷,将以便童蒙焉。”可知出书之目的乃是“以便童蒙”[14]。以“蒙求”为名,樋口器在自序中表示“自有蒙求书已来,后世续作者不为少也,特悟吾医之先辈曾无俲焉。余固陋不自揣,选载历代诸名公事迹,史传及小说杂录所载诸涉医事者,押以声韵,凡三百六十句,编为小册子,命曰《医林蒙求》”。樋口器对自己的作品音韵相协而非常自得:“有客曰尝见《医学蒙求》者,余闻之曰夫礼戒雷同文,辱踏袭前,既有其书,何必改作,况掩彼美见此丑乎,将举稿火之。客曰:无伤也,其为书,句无对偶,音韵不协,似失安平家法,且引援事辞亦多错误,比子所辑大有径庭,庸何伤矣。余因索其书后得诸江东之市,批阅一过而信客言不?也,若夫并存,则观者自择焉。”[14]

 4.结语  


中日蒙求类医学古籍的研究既有丰富的学术意义:首先,从分类上来看,种类比较丰富,蒙求类医书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或入医史、或入临证各科、或入本草,这也说明,部分蒙求类医书不是为童蒙开蒙所用,乃是类似医学入门者。其次,从取材内容来看,蒙求类医书广纳经史百家之说,日本蒙求类医学古籍使用史料均是中国古代医人医事,资料来源亦是中国古代典籍,所以亦值得一观。当然,也有非常实用的社会意义:一方面,在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热的当下,对进中小学的读物编写也提出了符合儿童认知和审美的要求,因此,对中日两国古代医学蒙求类书籍的探索,或可以对当下相关读物编写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也对“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医学人文的教育提出了课程改革的要求,蒙求医书中蕴含大量医家人物典故,如何讲好中医故事,弘扬中医文化,或许透过中日两国古代医学蒙求类医书中医学人物的介绍,也能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让当代大学生体会古代医学先贤事迹,感受心灵震撼,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1677-173.
[2]山田正珍.山田正珍医书二种[M].张雪丹,张如青,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63-64.
[3]李经纬.中医史[M].修订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402.
[4]余嘉锡.余嘉锡古籍论丛[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127.
[5]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M].北京:故宮博物院影印,1932:序.
[6]鲁军.中国本草全书:第139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87-214.
[7]纪征瀚,王淑斌,祖娜.一源三歧的“云林歌括”[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9):1056-1058.
[8]张志斌.《湿热论》存世疑问的文献学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6):464-467.
[9]张志斌.王孟英所论《湿热病篇》辨疑[J].浙江中医杂志,2006(11):664-666.
[10]张山雷.医事蒙求[M].靳宇智,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16:校注说明.
[11]庄绰.鸡肋编[M].萧詹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115.
[12]李梴.医学入门[M].高澄瀛,张晟星,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9-100.
[13]伊东见龙.医学蒙求[M]//《域外中医古籍丛书》编委会.域外中医古籍丛书:408册:下.北京:线装书局,2017:389-668.
[14]樋口器.医林蒙求:上[M].菊池元习,校.东京:江户书林鸭伊兵卫,日本文化2年(1805年):序.

(文章原载于《医学思想史》2019年12月第40卷第23期总第634  图文均选自《汉籍数字图书馆》)

编辑:马磊    审核:魏凯  马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