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州的始置年代,也就是“岷州”一词的起始年代。民国以前的地方志书对此无明确记载,笼统指为北朝西魏的“大统中”“大统初”甚或“西魏”。这样的说法,虽不明确,却也不为错。1980年代后,在新编的地方文献、乃至县志中,出现了“西魏文帝大统十年(544)置岷州”这种明确具体的说法,但却是以讹传讹的错误。这个错误,至今在地方志以及介绍岷县概况的各种资料、文献中流传。因此,有廓清、辨正的必要。 ❖ 岷县红军二郎山纪念塔 ❖ 历史上的岷州,初设于西魏,这是没有问题的。这不但在廿四史关于西魏、北周的专门史《周书》中有明确的记载,在《北史》、《隋书》、《资治通鉴》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唐宋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方舆胜览》等,也均有岷州置于西魏的记载。但是,岷州设置于西魏的哪一年,除《太平寰宇记》外,其他典籍并未明确指出,故需加以辨析。北魏后期,中原丧乱。永熙三年(534)七月,坐大于关陇的豪强宇文泰,迎北魏孝武帝元修入关,都长安。大丞相、太师高欢追之不及,旋立宗室元善见为帝,徙都于邺,是为东魏。十二月,宇文泰鸩杀元修,立宗室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次年改元大统。 《周书・文帝纪》载水熙三年四月事: 宕昌羌梁企(仚)定引吐谷浑寇金城。渭州及南秦州氏、羌连结,所在蜂起。南岐至于瓜、都,跨州据郡者,不可胜数。 如前所述,永熙三年(534),战乱纷起,正是宇文秦关陇军事集团谋划另立政权之时,自然无暇顾及洮、渭一带的地方势力,所以,宕昌羌梁仚定出马了。 两年之后,梁仚定的力量进一步壮大,又起兵攻击其从兄梁览,而任河州刺史加西魏太尉的梁览竟不能取胜。《北史・梁传》曰: 大统二年,加太尉。其年,览从弟仚定反,欲图览,览与数战未能平,王师至,始破之。 大统二年(536),宇文泰已站稳脚跟,总掌国事,不能坐视梁仚定的反叛,故派兵平定了梁仚定势力。《周书・宕昌美传》曰: 大统初,(梁仚定)又率其种人入寇。诏行台赵贵督仪同侯莫陈顺等击破之。仚定惧,称藩请罪。太祖含之,拜抚军将军。……四年,以仚定为南洮州刺史、要安蕃王。后改洮州为岷州,仍以仚定为刺史。是岁,秦州浊水羌反,州军讨平之。 岷州之名,首次出现在这里。 大统四年,西魏将梁仚定树为宕昌王,以羁縻之。因为西魏时仍在东线作战,还无暇直接管理西边的洮河及以南地域。直到北周,才直接管理西边军政。梁仚定是以宕昌王的身份领南洮(岷州)刺史衔的,这是双方的一种妥协。西魏承认梁仚定为昌王,而梁仚定接受西魏的管辖,在此地设南洮州(岷州),任刺史。实际上这里的州,仅仅具有辖属权上的意义,其行政功能与一般的州不可相提并论。 而《北史》大统四年九月记事如此: 以抚军将军梁仚定为南洮州刺史,安西蕃。 《周书》《北史》,同叙一事,梁仚定的名号略有不同,实则一致:“南州刺史”是其行政职务,“要安蕃王”是其王号,“安西蕃”则是朝廷任命他的目的。 由上可知,当初任命梁仚定时,其领地被称为“南洮州”,随后改称为“岷州”,“仍以仚定为刺史”。“后改洮州为岷州”的“后”,应该是同年的稍后,而不是以后的某一年。因为这里,《周书》是以年系事的,此事系于大统四年,而不见于此后任意一年的记载。且《周书》在“仍以仚定为刺史”一句后,紧接着叙述“是岁,秦州浊水差反,州军讨平之”,则可明确,梁仚定任岷州刺史在大统四年。 宕昌羌的活动区域,史称“东西千里,南北八百里”,实为其最强时的活动范围。其基本活动区域在羌水上游(今宕昌、舟曲的白龙江流域)一带。北魏后期至东、西魏初立这一时期,秦陇战事纷纷,宕昌羌的势力乘机坐大,进入洮水中游的今岷县一带,这从梁仚定“南洮州刺史”的行政职务即可明白。 西魏之前无洮州,此“南洮州”,也是洮州一名的首次出现。按,洮河的最东端也是最南端,即今岷县城附近一段。此“南州”地域,即今岷县城周边地区。故,西魏“后改洮州为岷州”。“仍以合定为刺史”。 但是,梁仚定是个反复无常、且自不量力的人,并不能承“安西蕃”的责任,在任岷州刺史后不长时间,又举兵反叛。西魏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独孤信等讨平了继续反叛的宕昌余党。为了安抚地方,西魏实行怀柔政策,仍以梁仚定之弟梁弥定为宕昌王。《周书・宕昌羌传》: 七年,仚定又举兵入寇。独孤信时镇陇右,诏信率众便讨之。军未至而仚定为其下所杀。信进兵破其余党。朝廷方欲招怀殊俗,乃更以其弟弥定为宕昌王。 《周书·独狐信传》: 七年,岷州刺史、赤水蕃王梁仚定举兵反,诏信讨之。仚定寻为其部下所杀。而仚定子弟,仍收其余众。信乃勒兵向万年,顿三交口。贼并力拒守,信因诡道趋稠松岭。贼不虞信兵之至,望风奔溃。乘胜逐北,径至城下,贼并出降。加授大子大保。……录剋下嵯、守洛阳、破岷州、平凉州等功,增封,听回授诸子。 《周书・梁椿传》: 七年,……又从独孤信讨岷州羌梁仚定,破之。 《周书》分别以“破岷州”指平定梁仚定叛乱、以“岷州羌”、“赤水蕃王”称梁仚定,则知其治所在岷州(北魏赤水县地)无疑。梁仚定反叛,是聚兵于赤水城起事的。《北史・魏本纪》: 冬十ー月,叛羌梁仚定徒党屯于赤水城,秦州刺史独孤信击平之。 梁仚定的为人,连他的部下也看不下去了,故在其刚举兵之时,便被部下所杀。《北史》系此于大统七年(541)冬十ー月,《通鉴》系此于同年正月: 宕昌王梁仚定为其下所杀,弟弥定立。二月乙巳,以弥定为河、梁二州刺史、宕昌王。 大统七年(541),梁仚定已是岷州刺史,且已反叛。显然,他任州朝史的时间,当然是在此之前的。 笔者以为,至迟,定州设立于“岷州刺史、赤水蕃王梁仚定举兵反”的前一年---西魏大统六年(540),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西魏大统十年始置岷州之说,据称,起源于宋人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笔者没有见到其全本,仅目及中华书局影印本《宋本太平寰宇记》。据目录,其第一百五十五卷载有岷州条。但常不巧的是,此版岷州条恰恰缺佚,无从知晓其原貌。今人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岷州条引其曰:“寰宇记:后魏大统十年,置岷州,以南有岷山,因以为名。” 如此,《寰宇记》不提供资料来源、不做考释、又与前人所著《周书》相抵牾的说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故,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同和郡条引后加按语质疑:“按十年疑当作十六年,见上引周书宕昌传。” 王仲荦此言,也是大有问题的。《周书・宇文贵传》有“史宁又别击獠甘,破之,乃纳弥定。并于“渠株川置岷州”的记载,此确为大统十六年的事。若将大统十六年定为“岷州”的初始设置年代,不知该将梁仚定的“岷州刺史”置于何处?选后而不选前,不知有何道理? 清代以前的史籍,除《太平寰宇记》外,概无明确的说法。 《隋书・地理志》临洮县条曰:“西魏置,曰溢乐,并置岷州及同和郡。” 唐代地志《元和郡县图志》之岷州条曰:“在秦为陇西郡临洮县也,自秦至晋不改。后魏文帝始于此置岷州,南有岷山,因以为称,仍领同和郡,又改为临洮郡。 《旧唐书・地理志》:“后魏置岷州,仍改临洮为溢乐。” 清人顾祖禹与王仲荤之说同,《读史方輿纪要》岷州卫条曰:“西魏始置岷州及同和郡(其地名渠株川。《北史》:大统十六年,宕昌国乱,羌酋傍乞铁葱据渠株川,史宁讨平之,因置岷州)。” 大统十年(544),岷州之地究竟发生过什么事件、因何设立岷州?没有一个论者做出考释。而已知的历史事实是: 西魏大统七年(541),岷州刺史、赤水蕃王、宕昌羌梁仚定起兵反叛西魏,随即被部下所杀,梁仚定叛党被西魏大将独孤信击溃,今岷县一带管理空虚。洮河流域另一支羌人首领傍乞铁怱乘机而出,占据今岷县一带,建立了并不臣属于西魏的地方自治政权“广宁郡”。大统十六年,傍乞铁葱被西魏大将宇文贵擒斩,“广宁郡”被大将赵刚击破,“广宁郡”自然消亡。《周书・宇文贵传》: 又有羌酋傍乞铁葱因梁仚定反后,据有渠株川,拥种类数千家,与渭州民郑五丑扇惑诸羌同反,凭险置栅者十余所。太祖令贵与豆卢宁、史宁讨之。贵等擒斩铁葱及五丑。 《北史・赵刚传》: 渭州人郑五丑构逆,与叛羌傍乞铁勿相应。令刚往镇之。将发,魏文帝引见内寝,举觥属刚曰:‘昔侯景在东,为卿所困。黠羌小丑,岂足劳卿谋虑也?’时五丑已克定夷镇,所在立栅。刚至,并攻破之,散期党与。五丑于是西奔铁勿,刚又进破铁勿伪广宁郡。 羌人首领傍乞铁葱能够“拥种类数千家,与渭州民郑五丑扇惑诸羌同反,凭险置栅者十余所”,与周边羌民连接呼应,设置“伪广宁郡”,且长达九年(大统七年至十六年),盘踞在以渠株川为中心的幌州一带,原西魏州刺史治所,还能不能存在下去?大统十年(544)又在哪里置岷州? 笔者不知“西大统十年始置岷州”之说,据何立论,但当时的史实是,大统九年(543),东、西魏发生邙山之战,西魏战不利,东魏大获全胜: 擒宝炬兄子临洮王森,蜀郡王荣宗,江夏王升,钜鹿王闸,谯郡王亮,骤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太子詹士赵善,督将参僚等四百余人,俘斩六万余,甲仗牛马不可胜数。 西魏元气大伤,骨干队伍基本散亡殆尽。宇文泰败后“上表请自贬”,“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 ,以恢复元气。大统十年(544),何以有力量来西边“置”岷州? 而到大统十六年,西魏已恢复了元气,正式创立了府兵制系统,军事力量大增,故能一举平定傍乞铁葱、郑五丑、獠甘等反叛势力,肃清周边环境,为重设岷州创造了条件,故又“于渠株川置岷州”(这是岷州的复置,而非初设!)。岷州复设,当有刺史。谁来任岷州刺史呢?史籍虽未明载,但梁弥定当是最合适的人选。大统七年,西魏授予他宕昌王、河梁二州刺史,但到十六年时,却被宕昌羌内部的强势力量獠甘赶走。傍乞铁葱、郑五丑、獠甘等被肃清之后,不但为梁弥定继续做宕昌王创造了安定的条件,也为其担任岷州刺史创造了条件。那么,西魏“乃纳弥定,手果株川置州岷州”,完全可以理解为由梁弥定以宕昌王的身份任岷州刺史之职,就像他的兄长梁仚定一样。 岷州设于“西魏大统十年”之说,在1980年代以后,被官方广泛使用。笔者首见手《甘肃省地图册》第16图所附《眼县》一文:“北朝西魏文帝大统十年初置岷州。” 经西北师院、兰州大学等院校八位专家审定的《甘肃省岷县地名资料汇编》,在其《岷县历史沿革》一文中如是说:“《太平寰宇记》:‘北朝西魏文帝大统十年(公元五四四年),始置岷州,因北有岷山,故以为名’。” 1995年版《岷县志》,全面使用了这一提法,“西魏文帝大统十年始置岷州”之说,遂广泛普及,沿用至今。 刘满教授2009年版之《河陇历史地理研究》中,仍然持此论点:“岷县……西魏文帝大统十年(544年)改置溢乐县,并置岷州及同和郡。” 直至2013年版之《定西地区志》,依然持此论点,其大统十年(544)记事:“改临洮郡为同和郡,始置岷州。” 梁仚定乃首任岷州刺史、宕昌王,然《岷州卫志》、《岷州志》、《岷州续志采访录》、《岷州乡土志》、《定西地区志》等地方志皆未提及。《岷县志》仅在《秦至宋元部分主岷职官表》中列入,四项内容却出现三处错误:载其任岷州刺史的时间为“北魏(516-534年)”、载其姓名为“仙定”,又载其“系宕昌国末任国王”。皆误。如上所述,岷州初设于西魏,北魏时并无岷州;其姓名应为“梁仚定”(也做“梁仙定”),而非“仙定”;梁仚定也非宕昌国“末任国王”,其后尚有其弟梁弥定为宕昌王。而梁弥定其人,诸志均失载。 县名的起源,是历史研究、方志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州的起源年代,专家们对唐人所作的“国之正史”---廿四史之《周书》视而不见,眼中只有一本宋人的《太平寰宇记》,虽然提不出丝毫证据,却视其为金科玉律,以讹传讹,流传至今,令人感叹。 文章来源:《游心集 · 陇右史地研究》包孝祖 / 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