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熊龙”命名闹剧 尘埃落定(下)

 天宇楼33 2020-08-14

    上个月辽宁日报报道了一篇题目为:四十年前郭大顺给红山玉器命名“玉猪龙”,如今又倡议玉猪龙应改名叫“玉熊龙”的文章这篇报道引发了诸多讨论,很多行内人士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表达了不同意见。

 著名东北民俗学者、老古玩人士陶松林先生说:因为我是东北人,东北民俗知道一些,太阳神、玉猪龙的名字很早就以在东北地区民间流传,我小的时候民间就有过年时老辈人带子孙到自家地里去拜太阳神、玉猪龙的习俗。我26岁步入古玩行,当时我的老师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古懂人,他们向我讲当时(日本占领东北时期)日木人到处收集古玉器,如果谁家能捡到古玉上交日本人,就会免去苦力,不用每年向满洲国交公粮(日本人叫出贺),如果能上交重器还奖励金条银元,我的老师就向我讲过有关日本人追查太阳神玉猪龙的故事。请问郭老玉猪龙怎么能说是你命名的呢?郭老您年纪已到耄耋之年应。。。此处不详细复述,读者可自行百度了解

  红山文化、特别是牛河梁遗址的考古发现,无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令人瞩目的考古成就。而郭大顺先生作为主持牛河梁挖掘的考古工作者,无可争议地进身为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之列。多年以来,社会各界以红山泰斗、红山第一人来形容郭先生。而这次玉猪龙改名,却引发了考古界之外诸多人的质疑,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这是社会研究群体不再盲目听信体制内专家的分水岭,是文博考古界与社会研究群体相互融合的风向标。

  日本准备侵略东北时,为了找到一个长期霸占东北的正当理由,挖空心思。1921年夏,关东军司令官立花小一郎在吉林乌拉得到一个玉猪龙,拿回日本。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看到这个珍贵的玉猪龙后认为,屋檐下有为家,边疆内有玉为国,龙是中日韩三国共同崇拜的帝王图腾,玉猪龙就是远古国家政权的象征,进而提出“尧舜禹抹杀论”(此处不展开论述,读者可自行百度了解。随即日本内阁秘密下令,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军、政、商、民竭尽全力重金收集玉猪龙。晚年在长春市新立城隐居的川岛芳子,据其邻居回忆,化名“方姥”的川岛芳子曾经说过“玉猪龙”(此处不展开论述,读者可自行百度了解)。从这一点来看,陶松林先生提出的“东北民间玉猪龙太阳神的名字早有流传”的观点是可信的。

      虽然玉猪龙不是郭先生命名的,但是确实是郭先生把玉猪龙这个名字引入到牛河梁考古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可以说,四十年前郭先生命名了科学考古出土的玉猪龙。那么,郭先生为什么现在想把这象征着远古国家政权的器物改名为“玉龙”呢?这就得从红山文化考古背景说起了,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朱乃诚教授在《苏秉琦晚年考古学研究探索的启示》中说的很清楚,(此处不展开论述,读者可自行百度了解。明白了这些,红山藏友就应该恍然大悟了,为什么郭大顺先生把红山文化和黄帝联系到一起。黄帝号有熊氏,把红山玉猪龙改名为玉熊龙,红山文化确是黄帝部族,就是这个原因

    我认为郭先生此举,难度不小。 其实,经吉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现代科技基因检测,结果已经证明红山文化确是黄帝部族,这已经足够了。连大大滴坏了的日本人都认为屋檐下有为家,边疆内有玉为国,龙是中日韩三国共同崇拜的帝王图腾,玉猪龙是远古国家政权的象征。如果把大家都接受的玉猪龙的名字改为玉熊龙,反而对红山文化有损无益。

   近年来,各个领域的民间研究者,投入了大量时间、热情、精力去学习和研究,他们对于一些专业领域某一个方面的认知,有可能早已超越这个领域从业者的水平。例如著名的“六索印社”李恭舞先生,对于金文、甲骨文的研究造诣极深,如果按解读一个字奖励十万元的标准,他应该早就是千万富翁了。面对中央电视台良渚考古研究所所长的“玉璧是良渚发明的”言论,对中国玉器发展史稍微有一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不是正确的。随着社会研究者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研究群体不再盲目听信体制内专家,现在已经是文博考古界与社会研究群体相互学习的时代了。如果文博系统的从业人员能够向社会收藏研究者虚心请教,很多他们一辈子都不可能搞懂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社会研究群体接触到的红山文化遗存,和文博系统从业者所见到的,实在不是一个数量级。诸如玉猪龙还是玉熊龙这样的问题,在社会收藏界中简直就是一个笑话。我们随便找出一件小东西,大家一看便知:

 或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已经放弃陈旧的思维模式和种种偏见;或许,在未来的很长的时间里,我的一些观点仍将经受各种考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尊重、平等、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和谐收藏环境,将是我们这些红山文化玉器收藏爱好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愿我们与智慧和风度同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