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今年秋季高一新生开始实施高中学分制

 板桥胡同37号 2020-08-14

湖南2020年秋季高一新生

开始实施高中学分制


近日,湖南省教育厅印发《湖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20年版)》,自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开始实施。

开设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毕业学分最低要求为144分。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综合实践活动共8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等,研究性学习6学分(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劳动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其余4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

选修课程可以在各学期适当分散安排,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从高一年级开始安排。学生完成相应课程规定课时的学习并考试(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学生毕业学分最低要求为14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42学分,选修课程14学分。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省教育厅修订《湖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完善湖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管理平台,规范综合素质评价。市学校应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指导学生客观记录成长过程,记录集中反映综合素质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

内容来源:红网《高中学分制来了,湖南2020年秋季高一新生开始实施》 作者:贺卫玲 何珊珊

课程建设

上海控江中学建历史人文创新实验室,“打破学习壁垒,改变学习方式,创造学习可能”


近年来,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在上海市控江中学成为学校治理和育人方式的新生长点。控江中学副校长顾炜透过历史人文创新实验室的课程建设解读了学校的现代治理方式。

课程开发与实施:尊重诉求,破墙融合。历史人文创新实验室建成后,在国家课程基础上,探索出了历史教师自主开发、跨学科联动开发、教育集团合作开发、借助校外力量开发、支持学生自主开发的多种课程多元开发途径,形成了依据教师专长、依据学生志趣、依据区域优势、依据信息化发展趋势的课程开发标准,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课程组织与评价:跨界整合,创造可能。课程组织而言,实验室以“打破学习壁垒,改变学习方式,创造学习可能”为理念。在内容组织上,一是以历史史料为依据鼓励学生尝试创意设计和公众展示,为此与学校的文创实验室开展了跨学科课程合作,组织学生历史创意作品展;二是以历史遗址遗迹为对象组织学生开展情境化场景探索,为此成立了多学科教师联合团队,组织行走研学活动;三是以历史文化为题材进行课题研究与实证。

采用跨学段、跨学科、跨学校、跨文化、跨实验室等现代治理方式,增强创新实验室的辐射影响是学校的价值追求之一。以学校历史创新实验室为例,其一,参与了市级项目和区重点课题;其二,服务于控江中学教育集团,尝试中考新政下的初高中衔接育人;其三,与上海市各历史学科基地、上海市中学创客教育联合体等建立了联系,联合开发课程活动。

内容来源:第一教育专业圈《从一间历史创新实验室看一所学校的现代治理》作者:上海市控江中学副校长顾炜

专家支招

民办学校的出路是,办满足特定家长群的特定教育需求的学校

应对“公民同招”新政,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副会长李海林认为,民办学校的当务之要,是办学定位的调整。做办学定位的调整,最合适的是——办满足特定家长群的特定教育需求的学校。

满足特定家长群的特定的教育需求,包括国际化教育需求、领导力培养需求、素质教育需求、全寄宿制需求、特殊教育需求等,以部分家长的个性化教育需求为基础,实施个性化的办学。

对于某一所民办学校而言,关键是抢占民办教育政策调整后应对策略的先机。除了调整定位,民办学校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第一,积极地与地方政府沟通,争取支持。

第二,民办学校的投资人现在要做重大的财务调整,一方面财务预期要适当地降低,同时也要对预算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要紧缩投资规模,做好充足的应变资金安排,在精细化和专业化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

第三,重构民办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我所了解的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这些一线城市的民办学校,凡是投资人跟管理者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的学校,都经受住了风浪的考验。如果投资人与管理者的关系紧张,即使在政策环境相对比较好的情况下,也办不下去。所以趁着政策的改变,要深入地考虑投资人与管理者的关系的调整,比如可以研究如何把企业合伙人制引入民办教育。

内容来源:光明教育社 《“公民同招”下,民办学校的发展之策》作者:周彩丽

校长观点

增强文化力就把握住了学校核心竞争力


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一定是该校所具有的各种竞争力要素中最关键、最重要、最本质的部分,是能够使学校在长期的竞争中始终能抢占制高点和掌握主动权的核心能力。综合来看,学校文化力自然成为一所学校最核心的竞争力了。

对于学校文化力功能结构的论述,沈曙虹教授则将学校文化力具体划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功能,前者表现为学校文化对校内成员所产生的认知力、导向力、整合力、创造力、约束力等,后者表现为学校文化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识别力、辐射力、感染力、征服力等。

把握学校文化力的基本生成。乔红霞认为必须同时遵循文化生长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和力的运动规律,其作用点和着力点应以学校精神为核心,以学校制度为支柱,以行为要素为载体,以物质要素为基础。周吉群主张以构建学校文化系统来激活文化生命力,以培育师生文化自觉来提升文化认同力,以优化学校组织结构来提高文化执行力,以建设学校特色文化来提升文化竞争力,以加强校长自身建设来提高文化领导力。

内容来源:崔世峰名校长名师工作室《文化力:学校最核心的竞争力》

内容来源:崔世峰名校长名师工作室《文化力:学校最核心的竞争力》作者:合肥市琥珀名城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校长崔世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