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坐拥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小姐姐讲史 2020-08-14

清朝末年,吏治腐败,鸦片贸易猖獗。1840年,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战争以清朝惨败而结束。接下来的几年中,清朝一直受列强欺辱,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所谓“落后就要挨打”,到了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后,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更是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给焚毁了。北京城中狼烟四起,那么此时清朝的皇帝和朝臣又在做什么呢?曾国藩坐拥12万湘军,为何却见死不救呢?

在英法联军入侵之时,当时咸丰皇帝大惊失色,选择带着他的妃嫔们落荒而逃,最终跑到避暑山庄,而那时的圆明园正在烈火的焚烧之中。那时的清朝摇摇欲坠,内忧外患。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南方清军的军营驻扎点被太平军逐个击破,清军的整个战况都很不利。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英法联军发起了入侵。清朝为抵抗英法联军,派出了三万清兵,但最后有一半的士兵都阵亡了。而相比之下,英法联军却只有几十个人受伤,死亡的士兵更是屈指可数。清军虽然在数量上有优势,但其战斗力根本不行,而且他们平时缺乏军事训练,不仅仅是人,就连清军的战马遇到英法联军的炮火也会吓得四处逃窜。所以,清军在那时根本就是不堪一击。那么曾国藩训练的湘军呢?为何不出手相救呢?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他可谓是中国近现代化的开拓者,对清王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英法联军入侵之时,咸丰皇帝曾给曾国藩发出过上谕,让其率兵前往京城进行支援。要知道,当时的曾国藩可是坐拥12万湘军,与此同时,他还是大清朝的两江总督和封疆大吏,地位可是相当的重要。但当接到咸丰皇帝的谕旨时,曾国藩却是十分地为难。因为在那个时候,曾国藩正在集中精力对付太平天国,且正处于紧要关头,这个时候如果撤兵可能就会改变了整个大清朝的命运。

要知道太平天国运动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一直持续了十几年,可谓是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如果这是曾国藩选择了撤兵,那么就是在给太平天国机会,曾国藩心里很清楚,如果太平天国翻了身,那么清王朝从此也就不复存在了。反而,在曾国藩看来英法联军入侵京城只是为了掠夺财宝,为了取得更多在华利益,并不是对清王朝的统治产生威胁。所以在权衡利弊之下,曾国藩选择带领12万湘军去攻打太平天国的主要势力。最终,曾国藩取得了攻占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胜利,镇压了这个席卷十多个省、持续14年的农民起义。

除此以外,曾国藩心中也很清楚。咸丰皇帝是迫不得已才会让他回去支援的。因为在此之前,咸丰皇帝一直都没有把湘军当回事,根本不把他们当做是自家的士兵。相比之下,咸丰皇帝更加重视蒙古铁骑,曾经对湘军还一度打压。想到这里,曾国藩就觉得心里非常不平衡,毕竟湘军是他一手创办的,这里的每一个人他都看的很重要,这些是他全部的心血,他也不想让他们在英法联军的长枪大炮之下丧命。于是,最终也没有带兵前去。

但是曾国藩又不能抗旨不尊,于是他就写了一封回信。信中并没有说自己回不回去,只是表明鲍超没有本事领兵打仗,不能委以重任。所以,曾国藩建议让他或者胡林翼领兵前往。这封信的内容一点价值都没有,曾国藩只是为了借此来拖延时间,他心里清楚等到咸丰皇帝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战事肯定就结束了。到那个时候,咸丰皇帝也不会再怪罪于他。后来,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清政府与英法联军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没有再质问曾国藩为何不去。

所以,最终曾国藩也没有带兵前往支援。这其中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他也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了打击太平天国,但他这么做也给人留下了话柄,很多人也会埋怨他。当初,英法联军入侵,烧杀抢掠,还放火烧了圆明园。所有的这些种种伤害也都是无法挽回的,那些中国珍贵的宝物也是从那个时候流到国外的,这种文明的流失是什么也换不回的。说到底,还是清政府太过于腐败,不论怎样,都无法改变灭亡的结局。所以,这件事不能只怪罪于曾国藩一人,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