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秦人“九都八迁”,述说秦人发展历程(下)

 邓超越梦想 2020-08-14

原创:唐封叶

上篇地址:从秦人“九都八迁”,述说秦人发展历程(上)

(接上篇)

秦人第6都:雍城(在今陕西凤翔南)

起止时间:前677年~前384年(历时280余年,中间秦灵公短暂迁都泾阳)

居住君主: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秦景公、秦哀公、秦惠公、秦悼公、秦厉共公、秦躁公、秦怀公、秦灵公、秦简公、秦后惠公、秦出公、秦献公19人

秦武公去世后,他的二弟秦德公继位,不知道这是不是武公为防止再次出现权臣篡权而做出的政治安排。当然德公上台后也没有亏待自己的侄子、秦武公之子公子白,他把宪公、出子、武公三君居住的平阳宫及周边土地分封给公子白作了封邑;德公自己则另选雍地(在今陕西凤翔南)修筑了大郑宫,作为国君的驻地。

德公为何选择雍地?因为平阳虽在汧水以东的渭河河谷,交通便利,便于秦人东进,但却有地方局促、不便于防守的弊端。而雍地地势辽阔,土地肥沃,西面、北面有灵山、君坡山,东面、南面有横水河和汧水、渭水,因而安全性较高,所以后世十几代秦国国君也都在大郑宫周围修筑宫殿、宗庙、祭祀场所等建筑,一个著名的雍城就这样出现了。不过要说明的是,最初雍城也是没有外郭城墙的,只是一片宫殿群附带一片普通居民区和手工业区等。定都雍城的头100多年,秦国国力强大,周边威胁,已经无需修筑城墙。雍城的外郭城墙要晚到春秋末年的秦悼公在位时期(前490年—前477年)才修筑。

从秦人“九都八迁”,述说秦人发展历程(下)

雍城遗址示意图

经考古发掘确定,秦国雍城城址东西长近3500米,南北宽近3100米,总面积达1000多万平方米,其中宫殿、宗庙、墓葬的规模都十分宏伟高大,富丽堂皇。要知道当时周天子居住的王城也不过是2890米(东西宽)×3700米(南北长)的规模。秦穆公时西戎使者、祖籍晋国的贤臣由余曾惊叹雍城的壮丽奢华,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所以雍城是秦人走向兴盛的起点,是秦人第一个有大国气象的国都。秦人的各种祭祀场所也密布雍城周边,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充分显现雍城的重要性。以至于后来秦国虽然迁都咸阳,但重大祭祀和典礼活动依然在雍城举行,如秦王嬴政举行冠礼就在雍城蕲年宫。如果说西犬丘作为“立国之都”是秦人第一“圣都”,那雍城就是秦人的第二“圣都”。

德公在位短暂,他死后长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三子秦穆公先后继位。秦穆公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明君。他用五张羊皮换来贤臣百里奚,向东“三置晋君”、灭梁国、芮国,与晋国大致以黄河为界;他用计赚来贤臣由余,大胆信用“殽之战”的败将孟明视,向西“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至此秦国疆土和国力达到春秋时期的顶峰。

从秦人“九都八迁”,述说秦人发展历程(下)

秦穆公

但秦穆公死后,随着晋国的霸业日益巩固,秦国相对衰落,秦人河西土地逐渐被晋人蚕食。秦桓公、秦景公时,晋国两次(即麻隧之战和迁延之役)攻入秦国腹地,前一次打到侯丽(今陕西礼泉东),后一次逼近秦都雍城,秦国威望一落千丈。春秋末期雍城外郭城墙的修筑,其实也是秦人感觉安全上已经受到严重威胁的表现。

秦人第7都: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

起止时间:约前422年—前415年(历时近10年)

居住君主:秦灵公1人

战国初年赵、魏、韩消灭智氏,三分其地,三家族长成了没有诸侯头衔的诸侯。魏氏魏文侯用李悝变法,用吴起编练“魏武卒”,国力军力实现飞跃发展,成为战国第一强国。与此同时魏氏积极向西方拓土,与秦国争夺河西之地(黄河以西、古代北洛水以东的区域)。

在秦、魏倾力争夺河西之地的时候,秦国都城雍城位于整个渭河平原西端、对河西之地鞭长莫及的弊端就充分显现出来。这时期,秦躁公病死无子嗣,从晋国回国继位的秦怀公企图进行改革,重振秦国声威,结果却因触动旧贵族势力被弑杀。此后群臣拥立秦怀公之孙秦灵公继位。为了方便指挥东部战事,同时也为了摆脱雍城旧贵族的势力,秦灵公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都城从雍城(在今陕西凤翔南)东迁到航空距离300余里外、位于整个渭河平原中端的泾阳(今陕西泾阳)。灵公迁都泾阳的具体时间史书无载,但应在灵公三年之后。这泾阳是军事要地,麻隧之战和迁延之役时,晋军都从泾阳渡过泾河西进。不过考古没有在泾阳一带发掘出大型宫室遗址,显然泾阳仅为军事陪都性质。秦灵公死后,他的儿子公子连(即后来的秦献公)年幼,群臣从晋国接回了灵公的小叔、秦怀公的小儿子悼子并立他为君,悼子也就是秦简公。公子连则被迫出逃三晋。虽史书没有明载,但此后秦国都城应又迁回了雍城,因为一则秦简公继位相当于是篡位,他必须否定秦灵公的一些措施,躲开秦灵公势力较大的泾阳;二则史书记载,秦灵公、秦简公及之后的秦后惠公都葬在雍城,《吕氏春秋》则记载秦出公被杀于雍城,所以泾阳并未作为秦都很久。当然不排除秦简公、秦后惠公在与魏国争夺河西期间,都曾驾临泾阳坐镇指挥。

秦人第8都:栎阳(在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

起止时间:约前383年—前350年(历时34年)

居住君主:秦献公、秦孝公2人

秦简公六年、魏文侯十六年(前409年),魏国以名将吴起为统帅,出动精锐的魏武卒大举伐秦。次年,几乎全部河西地区被魏国占领,魏人还于当地设立“西河郡”,并任命吴起为首任西河守。

从秦人“九都八迁”,述说秦人发展历程(下)

魏国鼎盛时期的西河郡大致范围(粉色区域)

秦简公痛定思痛,实行“初带剑”、“初租禾”等改革。秦后惠公在位时期恢复与楚国联盟,继续与魏国争夺河西,但败多胜少。秦后惠公死后,年仅1岁多的秦出公继位,其母小主夫人摄政。在外流亡30年的秦灵公之子公子连从魏国返回,在国内庶长菌改的帮助下进入雍城夺取君位,并给自己改名为师隰(xí),史称秦献公。

秦献公对三晋的变法内情了解很深,登基之初就大力实施革新政策,颁布了“止从死”的命令,即废除了秦国实施近400年的野蛮人殉制度。秦献公二年(前383年),秦献公下令在东方战略要地栎(yuè)阳(在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修筑城墙,并把都城从雍城东迁到那里。据考古发掘,栎阳城遗址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2.4公里。栎阳距离魏国设置的西河郡非常近,仅仅只有百余里的路程。秦献公把都城迁到“前线”,显然是要显示向魏国收复河西失地的决心和壮志。而且通过迁都,秦献公还可以躲开旧贵族势力盘踞的旧都雍城,进一步抓牢权力,顺利推进改革。

从秦人“九都八迁”,述说秦人发展历程(下)

秦汉栎阳城位置示意图

迁都栎阳后,秦献公接连进行了推广县制、“初行为市”(在国都内设立贸易商行)、“户籍相伍”(把全国人口按照五家为一“伍”编制起来)等改革,大大加强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方便国家征发赋税和军队。这些改革尝试,为秦国的进一步变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献公二十三年(前362年),献公驾崩,其子孝公继位,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在栎阳“徙木为信”,颁布了以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重农抑商、什伍连坐制、“分户令”、燔烧儒家典籍等第一批变法法令,秦国国力显著提升。

从秦人“九都八迁”,述说秦人发展历程(下)

商鞅在栎阳城徙木为信

秦人第9都:咸阳(今陕西咸阳)

起止时间:前349年—前206年(历时144年)

居住君主: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秦二世、子婴共9人

商鞅初次变法时,秦国趁魏国在桂陵之战(即“围魏救赵”之战)惨败,一度收复少梁、元里等西河失地,并攻占河东魏国旧都安邑。但中原混战结束后,魏国发起对秦国的反扑,秦国又被迫退出上述地区,显示秦国的国力尚未能完全压倒魏国。随后商鞅开始主持第二阶段变法,第一项措施就是迁都。

当时栎阳虽然更靠近河西前线,便于指挥河西争夺战,但是随着秦国的不断发展,它作为一国都城的弊端却显现出来:位置过于偏向东北方向,地方局促不利于进一步发展。此外,栎阳作为都城30多年,这里又积聚了大批守旧势力。因此为进一步摆脱束缚、推进下一步改革,并为秦国寻找一个更有前景的都城,秦孝公十二年卫鞅奉孝公之命在泾阳正南方、渭水北岸边的咸阳修筑宫阙,并于次年正式迁都那里。(《史记·商君列传》云秦自雍城迁都咸阳,应该是因为献公虽迁都栎阳,但是为临时性质,法理上的秦都仍在雍。)

从秦人“九都八迁”,述说秦人发展历程(下)

秦咸阳城位置示意图

相比偏东北的栎阳,咸阳几乎在整个秦国的中心位置,而且因为靠近渭河,交通更为便利,尤其是方便秦国东出崤函古道争夺中原,说明秦国君臣已经有了更大的抱负和视野。从经济角度看,咸阳一带的土地更加肥美,因而农业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从历史角度看,咸阳距离西周的丰镐二京非常近,文化积淀深厚,“王气”十足。所以自秦孝公迁都咸阳直到秦朝灭亡,140多年间秦人再未更换都城。

迁都咸阳后,商鞅又颁布全面推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等法令。秦国变法虽然在六国中较晚,但是“后来居上”,涉及面最广,对社会触动最大,终于使秦国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把秦国打造为一个“利出一孔”(耕战)、官府控制一切、个人和社会萎缩到极点的“军国主义国家”。秦人本就尚武,而在商鞅的这一整套制度设计下,秦国能最大限度攫取国内人、财、物力,六国却因主客观因素做不到这点,自然不是对手。此后商鞅虽被孝公之子秦惠文王所杀,但“秦法未败”。秦惠文王在位期间,用张仪连横,收复河西、上郡,灭巴蜀、败楚国,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王,中原诸侯(不包括楚、越等边远之国)中第三个称王者(第一二为魏惠王和齐威王);秦昭襄王用范雎为相、白起为帅,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大败魏、楚、赵等国,灭周迁九鼎,为统一奠定基础;最后秦始皇“奋六世余烈”,终于吞并八荒、成就帝业。

从秦人“九都八迁”,述说秦人发展历程(下)

商鞅建造的咸阳城本在渭河北岸,随着秦国的发展,昭襄王以后城市逐渐延伸到渭河南岸,中间有桥相连,成为一个横跨渭水两岸的大型繁华都市。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又修建六国宫室、阿旁宫、极庙等建筑,一直到秦朝灭亡咸阳都在不断扩张中,离宫别馆更是分布在几百里范围内,咸阳从秦国都城变为气势宏伟的“天下之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学者至今没有在咸阳地区考古中挖掘出秦代咸阳城的外郭城墙,显示它与雍城、泾阳、栎阳等秦国之前都城和东方各国的都城不同,应是一个没有外郭的开放型城市,就像现代城市一样。前面介绍过,秦人自东越陇山以后,在汧渭之会和平阳宫都不曾给都城修筑外郭城墙,迁都雍城以后也是过了190多年才修筑了雍城的外郭城墙。秦人这样做,一方面是国力所限,更重要的是秦人一直都有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愿被束缚被局限。尤其是自秦孝公之后,秦国国力蒸蒸日上,一个时刻想东进拓土的民族,自然不需要再给自己的都城加盖一圈防御性的城墙了。不过最后刘邦义军挺进关中,子婴无城可守,也是秦人始料未及。

当然,最后秦朝灭亡,并非定都咸阳之罪,而是因为商鞅建立起来的那种“极大国家、极小社会”的专制国家模式对百姓的控制极为严密,到秦始皇、秦二世时他们或好大喜功或奢侈无度,对人民的压迫和盘剥到了让人无法承受的地步,最后秦王朝的大厦只有轰然倒塌。

总结:自周孝王封非子直至秦朝灭亡,秦人先后拥有秦邑、西犬丘(西垂)、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等九个都城,总体趋势是由西向东。秦人的每一次都城迁移,都体现了秦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进取性,最终都扩大了秦人疆土、增强了秦人的力量。具体说,其中秦邑虽然最早,但是当时秦人地位低微、势力弱小,因此并无像样的宫室和祭祀场所;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都是秦君东进过程中探索性的临时性驻地,泾阳和栎阳则是秦人与魏国争夺河西时的军事性都城;九都之中,在秦人心目中最重要的是西犬丘、雍城和咸阳这三都,西犬丘是秦襄公设立“西畤(zhì)”祭天立国之都,雍城是秦人历时时间最长、祭祀功能齐备的礼制之都,咸阳是秦国统一天下之都。了解了秦人的九都和迁徙过程,秦人从初兴、崛起到强大、统一的700年发展脉络即尽收眼底。

从秦人“九都八迁”,述说秦人发展历程(下)

秦人“九都八迁”示意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