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江明文章撷英:山下阳解密

 二月崆峒览胜过 2020-08-14

 15岁那年,我到离家10多里的乡中学就读初三。刚进校时,班主任满脸讳莫如深地告知我们,课余在操场打打球,千万不要到南面的村里去。在我的记忆中,初三整整一年,只跟班里的一位本村张姓同学去过他家里。从他家出来时,张同学坚持把我送到学校门口,再返身回去。彼时年少,加上人生地疏,班主任语焉不详的话和张同学怪异的举动并未引起我的好奇。

乡中学所在的村庄就是松阳山下阳村。

我再次踏进山下阳村,差不多30年的时光过去了。吸引我故地重游的,是山下阳村头顶的两项桂冠——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

时近中午,初夏的阳光炽热。我们在村长的引导下,先去了村南的张氏宗祠,然后到村东,从侧面进入村子。我们亦步亦趋,先去了香火堂、风水塘,又先后转了几栋老房子。到村北,又折回,辗转到村南,从村西出来。

再回到村南,与村长告别后,我总感觉哪里不对,心里既别扭又讶异。我又一次回望村庄,脑里把刚才行走的路线理了一下,终于明白了问题所在——山下阳村坐北向南,村东村西南北两条卵石小巷,但至村南正面却没有出口,被池塘和房屋给遮蔽了。此其一;其二,村庄东西走向的巷子,没有一条直路,皆是丁字路。顺着路折两三次,就辨不出东南西北了。

这样的村落布局,不禁令人疑窦丛生。这些年我走过许多丽水古村落,村庄皆中轴对称,街巷东西或南北呈田字形贯穿,村口或桥,或庙,或观,或大树等遮掩,以敛气守财。而以丁字形街巷布局村落,对外锁闭自我的村庄,还是第一次遇到。

是什么原因,让山下阳村的奠基者做出这样特立独行的决定呢?或者说,山下阳村丁字形的街巷下,隐藏着一个什么样的秘密呢?

初夏,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我翻开了《麓阳张氏宗谱》。

清康熙三十年(1691)的某一天,在龙泉溪圩村,一灯如豆。张聚英和弟弟张聚豪在晦暗的灯影里,共议移居一事。张聚豪准备迁徙温州平阳南湖牛避岭卜居,张聚英偕妻陈氏与五个儿子则迁徙松阳北乡麓阳。

张聚英之所以选择迁居松阳,是因为“松遭闽变,居民逃散,易占籍也”。闽变,即 “三藩之乱”的福建耿精忠叛乱。占籍,即上报户口,入籍定居。据《处州府志》记载,康熙十三年(1674)至十五年(1676),叛军占领松阳,城乡居民四处逃散,屋舍焚为废墟。叛乱平定后,知县张景留“招抚流移”,“时值歉岁,力请蠲赋,代偿积逋”。张景留任职松阳知县九年,勤政爱民,卓有政绩,升山东沂州知州。“至康熙四十九年,士民犹感颂不忘,合庠呈请学宪吴,准祀名宦祠”。

张聚英携妻将雏、跋山涉水来到山下阳时,“此地土瘠源浅”,但 “故乡已邈,攸居未奠”,张聚英既来之,则安之,他带领几个儿子在荒地上“开榛芜,除荆棘”,虽然“田园薄植,门户荜蓬”,但“茅舍竹庐,亦觉甘心自得”。张聚英箪食瓢饮,甘之若饴,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信心,将村庄命名为“新兴庄”。

张聚英在迁居11年后去世。11年间,张聚英夫妇“自力于衣食,以抚养诸子,辛苦万状,又为年长者娶室”。张聚英去世时,老五张起云才12岁。“诸兄各自营生,不以为弟”“诸兄各自去,惟公依慈母膝下”。4个哥哥扔下老五和母亲不管不顾。陈氏时年57岁,老母稚子相依为命。陈氏“勤苦纺织,喂养牲畜”,张起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稍稍能傭牧”,将猪养得又肥又壮。陈氏将猪肉赊给左邻右舍,约定秋收后以稻谷置换。没想到这一年“谷贱肉贵,竞得十余石”。一石为100斤,十余石即1000多斤。母子并未懈怠,“俱食力如初,不费颗粒”,所贮藏的稻谷来年派上了大用场,“际荒月贷与村邻,秋成取薄息”,如此往返几次,“数年得数十石”。于是把稻谷卖了,买了六七亩田,“乃耕乃牧,田既倍收,食用又节,不十年,遂有田数十亩,称少康焉”。

陈氏在迁居34年后去世,享年81岁。张起云时年30多岁,“乃谋婚娶,适有岗后王姓女,论婚者咸以命不吉,弃弗娶。媒者以语公,公欣然诺之”。张起云慧眼识人,“王氏既入门,甚贤而能家”。

与那几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哥哥不同,张起云“身兼贸易,走郡邑”,“以力田之暇,兼事烟商”。烟,指的是晒红烟。十七世纪初年,烟草先从吕宋传到福建。明朝末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南下攻闽,福建人不堪凌扰,乃携眷入浙,迁居松阳,由此即传入烟叶种植。松阳北乡为晒红烟主产区。张起云有了王氏这个贤内助后,以田亩收成为资本,凭借地利之便,“得一意营农商,益置田产,起堂室,遂为里巷富人矣”。

我之所以在张起云身上不吝笔墨,不仅仅是他白手起家的故事。张起云上面4个哥哥,老大起先、老二起明、老四起胜,传到第四世第五世时,皆断了嗣。老三起发一支,每世一两丁相传,人口单薄。演绎山下阳村历史的,是张起云庞大的后裔。

张起云生3子,文达、文贤、文学,为张氏第3世。张文达早殇,张文贤生4子,公选、公侯、公定、公泽。张文学生6子,公根、公秀、公俊、公杰、公第、公礼,为张氏第4世。

谱载,张聚英卜居山下阳时,此地已有邹、李、项、易、潘等姓氏。张起云去世后,年仅22岁的张文贤接过父亲的衣钵,亦农亦商,“独荷家业,克勤克俭……数年之间,增置田亩二顷余”。但张文贤迅速致富,招致那些捷足先登者的羡慕嫉妒恨。

“邑无赖利公田多而孀孤易欺,诬以新垦,索重金”

“邑有无赖之徒,干求不遂,竟以新垦未报诬讼,翼公年少易索重金为解”

“里闬向有项文佩、易德荣等,欺公懦怯,常以垦田抅难,胥吏任情悉索,滋事纷扰”。

张文贤奋起抗争,“辩之邑,邑委捕丈勘,数月未决。乃走白诸郡,郡又不遽决。诉诸藩、臬,往返三四,及申诸督部堂杨”。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从县里打到处州府,从处州府打到浙江省城。张文贤一介书生,“在杭三载,不遑暇食”。最后,终于打赢了官司,“乃得拨云见日,正刑定罪,奸党窜伏”。但张文贤“筹谋辩论,伺候公庭,忧思惊恐”,“竟以积劳过瘁,患血症,遂以不支……年仅三十有五”。

张文贤去世后,张氏家族发展的重担落到了20岁的张文学身上。

张文学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族的重担。宵衣旰食的10多年过去了,母亲王氏“维持内政”,张文学“总握外务”,继续扩大家族产业,“祖业不亏,家声弥进”。与此同时,张文学“建堂塾,延名师”,视侄如子,一同督课。4侄6子,4个为邑庠生,1个为太学生,1个为廪膳生。

值得一提的是,张文学“命次侄公侯从师习武,入籍成名”,使得张氏家族崇文尚武。张公侯又将武艺传给儿子张朝阶、张朝鳌,张朝阶“授以庭训,凡驰射步射及各技勇,无不精练”,张朝鳌“武艺高强,蜚声黉序,可谓显亲而扬名矣”。张朝阶又将武艺传给张瑞图。清咸丰八年(1858),太平天国石达开部石镇吉占领松阳,窜扰四乡,张瑞图与堂弟张廷燮带领乡勇设计防剿,保全村庄乡邻。清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国李世贤部黄呈忠占领松阳,四乡鸡犬不宁。五月十四日,张瑞图在山下阳村组织乡勇护村,“督勇杀贼,贼众蜂拥”,张瑞图力竭而战死。这是题外话。

张文学还积极投身公益,“捐社谷一百石,又助修学宫及邑志”。乾隆三十三年(1767),时任松阳知县曹立身修县志时,褒奖张文学“乐与为善,在乡里周济贫乏,人多嘉之”。此外,张文学还对村庄进行了初步的规划,“迁社于西,而并舍其基,合境之保障有赖”,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山下阳的社名为新兴社,一直沿用至今。并舍,将房屋并拢在一起,以便邻里相互守望;“扦井于东,而兼助其地,一方之饮食无虞”,在村东凿井,既饮用又灌溉。

张文学延师课子侄,使张氏子弟文武兼修;捐谷助公益,以博取官员青睐有加;兴社井基地,以保障村落。张文学之所以如此苦心孤诣,源于二哥张文贤英年早逝带给他内心的隐痛。这种痛,无时不刻提醒张文学,四邻的觊觎和官吏的不作为,张氏家族安全感严重缺失。

清乾隆五十年(1785)张文学去世,年仅42岁。但他短暂的一生,呕心沥血为张氏家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第5世,张起云派下猛增到38人。人口急剧繁衍,宗族如何管理的问题,摆在了张氏族人面前。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距离张氏卜居山下阳恰好100年,第4世、邑庠生张公侯、张公定兄弟纂修《麓阳张氏宗谱》,刊家训8条,包含父子、弟兄、夫妇、朋友、妯娌、子弟、治家等的谆谆训勉。

清嘉庆十九年(1814),张公选与弟侄倡建宗祠,“以轮流忌租存公积,贮为建祠之计”。倡议得到族人支持,至道光七年(1827),“积余金四千有零,于是庇材鸠工”,“建宗祠于居室之南,器宇巍峨,工程浩大,至丁未年始得完竣”,丁未年即道光二十七年(1847)。颁布族规13条,对祠宇、墓兆、勤俭、治生、出继、娶妇等作出了谨严的规定。

张氏宗祠位于山下阳村南,规模宏大,“起幽室三楹,以安神主。东西两隅,设旁亲庶母二祠,中立一亭,左右两轩各三间,列节孝忠义二祠。亭前大厅三楹,名曰肃雍堂。左右两廊各三间,以为习仪厅、集事斋。堂前返照三楹,高起三门,门前一坛,约亩许”。

张氏宗祠是山下阳张氏祭祀祖先的圣地,是族人议事宴饮的地方,更是执行族规家法的场所。它的建成,宣告张氏在迁徙150多年后,聚居为族,建宅成村。

张公选、张公侯、张公定修谱造祠、颁布家训族规,旨在使族人明白,张氏皆出一本,须尊祖敬宗,长幼有序;同宗共血脉,族人当同心协力,休戚与共。张氏兄弟对祖辈们的过往记忆犹新,始迁祖张聚英胼手胝足,却对儿子疏于诗书礼仪的教育,致使兄弟5人离心离德,招致外人肆意欺辱。张文贤之死,是其弟弟张文学心中永远的痛,更是其儿子张公选、张公侯、张公定胸中永久驻留的阴影。

在张公选兄弟倾心修谱、为建祠铢积寸累的同时,同为第四世的张公杰(1775-1853)从另一个方面为张氏家族作出了贡献。

谱载,张公杰“年十九博弟子员,越三载,旋食廪饩,入闱一试不售,归家习堪舆,怡情山水”。张公杰学习杨筠松、曾文辿等著名风水宗师的堪舆术。“先生积学,精通义文画卦”,周围乡邻的墓园等,“皆先生为之抉择,真机妙诀,殆能仿诸杨、曾诸名师”。张氏宗祠的建造,“其方位坐向,皆先生为之鉴定”。由此可见,张氏族人对张公杰的堪舆术推崇备至。

宗祠竣工后,张公杰“与侄孙等议,将祀租轮管,积资为入祠计”,落实祠堂祭祀费用后,张公杰又率众“辄诹吉登主……少牢馈食礼告成功焉”,完善祠堂的一年四季繁缛的祭祀礼仪,使得祠堂成为族人心中的神祗。

谱载,张公杰“眉寿多福”,享年79岁,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嘉庆、道光的55年,正是山下阳张氏士农工商四业并举,高视阔步走向鼎盛的时候。张氏一族凿月池、拓明堂、造宗祠,比屋而居,整个山下阳村“得天演之名胜,本地运之钟灵”。

宗祠器宇轩昂,极尽炫耀张扬;村庄却藏锋敛锷,近乎杜门却扫。这样的村落布局,与张公杰这位廪膳生出身的土著风水先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纪江明 个人简介: 纪江明,原名纪光明,因五行缺水,改今名。1969 年 6 月生。毕业于湖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曾在《青年文学》《萌芽》《文学港》《野草》发表中短篇小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