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的教育,那些年的教师|王会琴(陕西宜君)

 东方文海传媒 2020-08-14

东方文海传媒致力于打造“当代作家的成长家园”,与今日头条、《读者》等建立合作,阅读量500以上或留言30条以上的作品将在今日头条发表并向知名杂志推荐。


那些年的教育,那些年的教师

  文‖王会琴(陕西宜君)


年过半百的我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欢乐的、忧伤的、幸福的、难过的都有。但在我的记忆中,学校的那些生活,像刻在我的脑海里一样,魂牵梦绕让我难以忘怀。

我是八零年高中毕业的,正赶上乡村教师短缺,在招教考试中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分配到一所农村小学任教。八十年代的农村还是很落后的,学校座落在一个空旷的原野上。几间烂瓦房,墙皮斑驳脱落,屋内陆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只有进门的墙壁上挂着用墨汁染的大黑板看出是教室。学校离人家又远,吃水困难。门窗都是木头做的,有些变型。看出也是年久未修。窗户根本没有玻璃,用塑料纸钉着,在寒风中不停的颤抖。室内没有电灯,老师批改作业用的是煤油罩子灯(带玻璃罩的煤油灯)。教室内光线不足透气性又差。学生的桌凳大多是缺胳膊少腿,桌面坑坑洼洼,这还算好一点的,更有甚者学生得从自己家搬桌子带凳子。见到这情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教这些学生,尽我所能让山里的孩子走出去,摆脱贫困,创造美好的明天。

那个时候,农村教师少,学生多,大都是复式教学(一个教室坐着不同年级学生上课),我根本驾驭不了。多亏教学经验丰富的张老师,她手把手教我怎样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首先在备课上下功夫,必须自己先熟悉教材。就是人们常说的“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先一天我就把第二天的课预习好,在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回放一遍,生怕那个知识点遗漏,哪里出差错。其次,是上课。也是关键环节,我带的是一、三、五年级数学,二、四年级语文。数学内容少还可以,难的是上语文课。开始我先让高年级的同学预习新课,找出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新词、不懂的句子。我给低年级的学生范读课文,教生字,可是高年级的学生傻愣愣的望着我,我又手忙脚乱的安排他们。常常弄得我手足失措。在检查高年级的预习时,正解答疑难问题。低年级的学生又叫起来了,我又慌了神。就这样来回反复轮流。顾此失彼。不停的教,不停地解释。真像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不知不觉下课了。我的课还没上完,又要拖堂。一堂课下来我口干舌燥,嗓子都哑了。赶紧喝上几口水又准备下节内容。那是多么的难啊!至今难以忘怀。

过去经济困难,(村子里有人拿六角钱去赶集。喜滋滋的买了一斤煤油,十盒火柴回来,这些足够一个月的照明,做饭生火用。)不要说有现在的电脑、智能手机,有的学生连几元钱一本的字典都买不起,自主学习根本行不通。只能靠老师渊博的知识,形象的比喻,一支粉笔、一张嘴言传身教。

就这样,我不断深入探索,积累经验丰富自己。在1982年秋季赛教活动中,我的二年级语文《小壁虎借尾巴》这堂课的教学获得县教学大赛一等奖。这是多么不容易的成绩呀!真是人们所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以前教师的生活也是很艰苦的,平时上课,还要自己做饭。周六上课,没有太多节假日和双休日。课余,带领学生勤工俭学弥补经费不足。星期天小组学习,学政治、学业务。又要进行教材过关考试。尽管忙碌,但是,我热爱这份工作,我爱我的学生,从不体罚和变相体罚他们,我总是说服教育。因此,在管理学生上我从来也没出过问题。就这样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完成了我的教育教学任务。

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日复一日我努力地工作着。盼望着哪一天能转为公办教师吃上商品粮,端上铁饭碗。终于在1982年春季上面发文件说,民办教师可以报考师范转为公办教师。我如久旱逢甘霖,如鱼得水,边工作边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1984年考上了铜川师范。第一批民教班师范生。进入了我人生的小小转折。

作者简介:王会琴,陕西宜君人,退休教师,现暂居长安。热爱文学,初学写作,已有文字发表几家文学平台。愿以文会友,共享书香。


投稿须知

1、投稿须为原创,未在其他公众号平台发表过,请勿一稿多投,5天内未通知的可投其他平台;

2、作品不涉及政治,体裁不限,传递正能量;

3、投稿前请加主编微信(bole6699),以方便发稿费和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