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古迷踪丨太昊伏羲陵追思溯源

 京都闻道阁 2020-08-15


太昊伏羲陵位于河南淮阳县城北龙湖湖畔。

我们从鹿邑方向过来,老远就看到一大片郁郁葱葱的建筑群。那里就是“三皇五帝”三皇之首太昊伏羲的陵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亲撰一篇祭文:

朕生后世,为民于草野之间,当前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三年矣。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蚕民主,神功圣德,垂裕至今。朕典百神之祀,考君陵墓在此,然相去年岁极远。朕观经典所载,虽切慕于衷,奈秉性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神君,万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于陵。圣灵不昧,尚其纳焉! 尚飨!

这篇祭文所祭就是这里的伏羲。第二年,他又撰祭文祭祀了黄帝。

按《历代帝王年表》:“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以木德正,风姓,都陈。教民佃(猎)渔养牺牲。始画八卦。造书契。制嫁娶。以龙纪官。造琴瑟。在位百十五年崩,葬于陈。或曰传十五世。”

这里所说的“陈”,便是今天的河南淮阳,很多人熟悉的故事包拯陈州放粮之“陈州”指的也是这个地方。

沿龙湖之滨,我们走进太昊陵。

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分为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沿中轴线,依次有渡善桥、午朝门、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寝殿、太始门等建筑。

太昊伏羲的陵墓,就位于这一系列建筑群的最后面,是一座巨大的封土陵墓,陵墓前有石碑一通,上刻:“太昊伏羲氏之陵”。

陵墓的后面,是一片蓍草园,蓍草占卦,唯此地出产的为正宗。概因《易纬·乾凿度》引古《经》说:“蓍生地,于殷凋殒一千岁。一百岁方生四十九茎,足承天地数,五百岁形渐干实,七百岁无枝叶也,九百岁色紫如铁色,一千岁上有紫气,下有灵龙神龟伏于下。”

在不少人的意识里,三皇五帝属于“传说”中的人物,很多相关的遗迹,也是后世出于各种目的建造。

至少眼前的这座太昊陵却不是。它目前在文字里的记载,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按《家语》,周敬王三十年(公元前490年):“孔子自魏适陈,陈侯起陵阳之台迎孔子。”《礼记·月令》亦有每年仲春二月祭祀太昊的记载,声势隆重。

公认的历史是:太昊陵在汉代以前便已经建祠奉祀,到了唐代则明令对陵区进行保护,宋朝赵匡胤则两次明确颁诏修陵奉祀。之后的金、元、明,也都以此为太昊伏羲专祀之地。清朝则袭明制,以太昊伏羲氏居“三皇”之首祭祀。

曾有人统计,太昊陵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历代帝王52次御祭。

对于“三皇五帝”,现代人总是喜欢在前面冠以“传说”,来标榜不同的心态。其实,古人也不是傻子。

对于伏羲的历史真实性,以及被尊称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有历史根据的,绝非凭空臆断。

因为继承历代王朝档案的周室典籍神秘失踪,导致中国上古历史出现巨大断层,即使近些年依据新的考古发现、天文等手段追溯,弄出一个中国断代史工程,至今犹有不逮。

即使如此,《史记》开篇为“五帝本纪”,但并不是对之前的三皇予以漠视。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明言:“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伏羲的女儿宓妃,更是在屈原的《远游》、东方朔的《七谏》、马相如的《上林赋》等作品中频繁出现,称她是神女般美丽的美人,她的美达到了让人心情愉悦至失魂落魄的程度。当然,她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洛神”。

记述上古历史的《尚书》记载:“古者伏牺氏之天下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左传》曰:郯子曰:“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杜预注曰:太皞伏牺氏,风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令官。)《庄子》、《尸子》、《五帝纪》、《竹书纪年》、《史记·补三皇本纪》、《汉书》、《帝王世纪》等历史文献,对太昊伏羲都有明确的记载,只不过在记述的过程中,伏羲的名号,还被称为伏牺、包羲、庖羲、庖牺、伏戏、宓戏、炮牺、太昊、太嗥、春皇、木皇等。若不熟悉文史,必然对面相见不相识。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伏羲与苗族有着密切的关联。有学者综合古籍资料、考古新发现以及苗族古歌,推定出伏羲作为人类第一位帝王立国的大事年表,称:“公元前7744年伏羲氏与女娲完婚于今陕西凤州,公元前7724年伏羲于甘肃榆中代燧人氏,继天道木德为王,为百王之先,正式立国称帝,国号羲,是为罗奉元年。伏羲人治天下,史称人皇。”“伏羲死,女娲时年52岁,代伏羲摄政天下,伏羲二世三世皆听命于女娲,称女皇,死葬风陵渡,寿90岁。自第一代伏羲至少昊为伏羲氏执政时代,凡124年。第七至第十代帝为女娲氏时代。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迁巢湖),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氏(即伏羲氏)之号,1260年。”

这个年表当然还需要更为严谨的证据链。但是,能不能推定到公元前七千多年?

曾看到一篇转录的中国科学院《科学通报》报告: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的大地湾文化,从6万年前开始到5千年前,共有6个文化期连续存在。从已发掘的1万多件文物分析,早在8000年前,这个地方已经出现了比较发达的农业。这里的确是伏羲早期活动的主要地域。

此外,我国还有八千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古文化遗址,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六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远古历史遗存。在河南濮阳还曾发现过6500年前的皇陵,有三人陪葬,两旁有玉石铺就的一虎,一龙。黄河,长江中下游发现大量的5000年以前的城市遗址,广泛分布于山东、河南、浙江、湖南、山西、四川等省……诸如此类,无不在佐证中国传说故事的真实性。剥开神话,一个个历史人物,正在与现代考古科学的结论一一对应。

对于有人指伏羲是“凭空捏造”的一个祖先,我是一直觉得这种提法有点不可思议。难道“聪明人”只有你一个吗?

简单地说,众所周知的《周易》以及兴盛至今的八卦,皆云出自伏羲。古代可没有知识产权,大德者不敢专美,是自己发明的还谦虚,不是自己发明的更不敢篡为自己名下。甭说什么“集体智慧的结晶”,再“集体智慧”也得有个代表人物不是?更何况,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器,也在趋于八卦符号的某种关联。包括“中华民族”之“华”,我也隐约觉得似乎与伏羲之母亲所在的“华胥国”,有着关联。还有《战国策》提到:“伏羲神农教而不诛。”“伏羲立九部,而民易理。”“文武之道”。“百官立,王道乃生”。是不是说伏羲与之后的九黎有关呢?黄帝以云为官,伏羲以龙为官,所谓“龙的传人”,岂不就是缘起?

刨除籍以纪念的衣冠冢、为了经济等某种目的附会的新建老建筑,实际上三皇五帝都有明确归宿:燧皇陵位于商丘、炎帝陵位于宝鸡、黄帝陵位于黄陵县、颛顼陵位于内黄县、帝喾陵位于商丘、尧帝陵位于临汾、舜帝陵位于宁远县九嶷山。八人传承有序,互不干扰。探究历史,知识和眼界限制那没办法,倘若选择性失明,那就不好了。

甭管怎么说,伏羲陵宫殿内所展示的他的主要成就,至今还没有人去争夺知识产权,这些成就包括: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教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这些成就绝不是凭空而有,它属于一个时代,当然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叫伏羲王朝的时代!若按中国姓氏所隐含的远古密码,学术文化界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有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少昊、尧、舜、禹九大始祖,皆以伏羲为首、为根。

至于伏羲与黄帝的关系,都是人文始祖,这些,就如同你有爷爷,你爷爷当然也有爷爷一样好理解。

一路看着陵寝建筑群悬挂的匾额,那也是一种别致的景观。

现在伏羲陵除了这些真实的不是新造的建筑群可看,有陵墓可祭祀,还有庙会可以参与。

淮阳称太昊伏羲为人祖、人祖爷,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是一年一度的太昊陵庙会,又叫“二月会”、“朝祖会”,其历史之悠久,盛况之空前,堪称天下第一庙会。庙会上,一些怪诞离奇造型、极其夸张想象的泥泥狗,犹如《山海经》怪兽再现,古朴悠远气息浓郁,当地百姓说:自有太昊陵,就有泥泥狗……

可别再说黄帝只是传说,来看看黄帝王朝的执政团队

相信司马迁及《史记》吗?他证实扁鹊拥有透视人体的异能

天地之间有二十五等人,你修到了哪一等?

再不知中国古人赏樱文化之美,那你就奥特了!

读国学不能只知有《经》,还应知有《纬》


☆ 作者简介:易书生,闻道阁主,著有《大道真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