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育王寺之神奇来历

 京都闻道阁 2020-08-15

本阁主要作者文集(以新近发文文末索引为导航):曹旭李红旗易书生魏国强陈道曹昱蔡小俊丁福平衣珩舒立黄梓峰拂剑朝天曹开煊宇文成许亚军

本文作者/易书生

到宁波出差时间很短,难得有下午等待会议的一小时间隙。我们从东钱湖湖畔出发,很快就来到了位于宁波市东阿育王山南麓的阿育王寺。

这座寺院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早在南宋嘉熙元年,宋理宗就把阿育王寺列为“天下五山十刹之第二”,明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册封天下名寺,诏定阿育王寺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名声之赫,我闻已久。熟料,阿育王寺远没有过去见到的那样藏于深山密林,车流穿梭的329国道旁,便是这所著名的寺院所在,乃至车到近前,我还浑然不知。

寺院的正门并不大,也许因为是下午,香客和游客并不多,我们迈步走进,过狭窄的山门,才看清楚,寺庙是依山而建,院落阔朗,也很幽静。斜阳之下,古树参天如黛,四周山色苍茫,翠岗蜿蜒,松风飒飒。朴实无华的天王殿,在门前巨大的放生池的映衬下,显得古老而幽邃。

阿育王寺是大有来历的。《魏书·释老志》记载,佛涅磐百年后,阿育王以神力分佛舍利,于众鬼神,一天内造八万四千塔布于世界。并说在洛阳、彭城、姑铺、临淄皆有阿育王塔故迹可寻。

唐高宗总章元年编成的一部佛教类书《法苑珠林》作了更为具体的记载,列出阿育王在中国所建的十九座塔名和立塔地域。

我曾粗略地查对今天的地理,大致可以认为,这十九座塔分别是:

西晋会稽酆县塔,即今天的宁波阿育王寺;东晋金陵长干塔,在今南京;石赵青州东城塔,今山东益都;姚秦河东蒲扳塔,今山西永济蒲州镇一带;周吱州吱山南塔,即现在陕西的法门寺塔;周瓜州城东古塔,今敦煌一带;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今敦煌一带;周洛州故都西塔,今陕西商洛;周凉州姑减故塔,今甘肃武威;周甘州删丹县故塔,在今甘肃张掖;周晋州霍山南塔,在今山西临汾;齐代州城东古塔,今山西代县;隋益州福感寺塔,在今四川成都;隋怀州妙乐寺塔,在今河南沁阳;隋并州净明寺塔,在今山西太原;隋并州榆社县塔;隋魏州临黄县塔,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不久前,在新闻上又看到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镇白云山上,也有一座阿育王寺,全名为超化阿育王寺,俗称超化寺,始于东汉,因供奉佛骨舍利列“名刹十五”。神奇之说本就难以确切,再经这数千年斗转星移,地理变化,人事变迁,即使果如“十九”之说,要辨得人所共识,恐怕非我辈释外之人所能胜任。而面前的这座寺院,是我国国内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古寺,也是“十九”座塔的第一处。

依着这种神奇的来历,阿育王寺的出现也显得非同凡响。

相传,西晋太康二年,山西太原人刘萨诃出家为僧,法号惠达,病榻之上梦到印度僧人告诉他关于舍利塔的来历,他便决心遍访各地山川以求得佛祖舍利宝塔。

寻访艰难,时间很快到了太康三年。当他走到这一带的时候,忽然听到地下有钟罄之乐,便坐下来在此虔诚祷祝,三天三夜之后,一座五层四角的舍利塔从地下涌出。

这塔高一尺四寸,阔七寸,“非金非石,四面空虚,内悬宝罄,中缀舍利,光芒四射其色绀青,灿烂眩目”。

惠达判定这就是印度僧人梦中所授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于是,就地结庐静修,守护舍利塔。如此结庐守护一百二十多年,到东晋义熙元年,为了保护佛国珍品,晋安帝敕令造塔亭供奉此塔,并建禅房。二十年后,到了南北朝宋元嘉二年,又建三级木浮图,创建殿宇,开始初具寺庙规模。

如此又过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梁武帝普通三年,也就是在梁武帝倡僧人素食,开创汉地佛教素食之规不久,梁武帝正式赐名于此“阿育王寺”。阿育王寺正式登上汉地佛教和世俗社会的历史。

因为有着这么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所以对阿育王寺的开创历史就出现了不同的界定方法。当然,这些都是佛学历史上的事,我这方外之人,没必要去较真。无论怎么说,这里作为千年古刹的身份,是确凿无疑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