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浪地球》到拯救地球OR拯救人类

 京都闻道阁 2020-08-15

本阁主要作者文集(以新近发文文末索引为导航):曹旭李红旗易书生魏国强陈道曹昱蔡小俊丁福平衣珩舒立黄梓峰拂剑朝天曹开煊宇文成许亚军

本文作者/魏国强 

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春节期间比较火。

这部电影的故事设定在2075年。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即将毁灭,地球面临被吞没的灭顶之灾。为拯救地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地球和人类就此踏上预计长达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在寻找新家园的进程中,无数人挺身而出上演了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九死一生的冒险和对人性的终极拷问也同时上演。

这部电影是标准的“国产片”,而且,在电影的不少场景内,从春节的北京地下城、街头张贴着“福”字,到孩子们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课堂上朗读朱自清的《春》以及济宁、上海、杭州的路标等中国元素非常丰富,乃至中国人对故土的眷恋、对家的向往,文化气息展露无遗。有媒体称《流浪地球》的上映,预示着“中国科幻启航”,这是个值得肯定的好事儿。

其实,每一部科幻电影,所展现的不止有想象力、表达力,还有思想的力量,于观众是是视觉的盛宴,情感的宣泄,更是心灵上的震撼。《星球大战》、《盗梦空间》、《骇客帝国》、《2012世界末日》等科幻电影,莫不如是,更为细致的品评,可圈可点的还会有很多。我只是觉得,这里面还有一个就是影视对人的潜移默化导向,或者说是科幻作品的社会意义。

是的,我想要说的是《流浪地球》的一个遗憾:人类逃离危局,还要背负着沉重的地球,就像蜗牛背着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往上爬。想法是好的,家园难离,拯救人类,也一并要拯救地球。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央视有一位记者在《面对面》节目中专访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先生的一段对话:

丁仲礼:我很乐观。我是地质学家,我研究几亿年以来的环境气候演化,这我很乐观,这不是人类拯救地球的问题,是人类拯救自己的问题,跟拯救地球是没有关系的,地球用不着你拯救,/地球比现在再高十几度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二氧化碳的浓度比现在高10倍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不是这么演化过来?都好好的。

记者:毁灭的只是物种?

丁仲礼:毁灭的只是物种,毁灭的是人类自己。所以是人类如何拯救人类,不是人类如何拯救地球。

记者:到底能不能拯救自己,最核心的东西,最终取决于什么?

丁仲礼:取决于文化、文明。人类应对各种挑战的时候,人们有一种更有包容性的,更有弹性的一种文明的产生,或者是我们现有文明的很好的发展。

生命的脆弱,不是人类的自大和妙笔文章可以弥补的。

近百年来,人类一直在作妖,地球环境日趋恶劣,还美其名曰“保护环境,拯救地球”,丁院士的话其实揭示了一个非常残酷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人类如何拯救人类,不是人类如何拯救地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现有的视野看,无论多么强大的人类,都经不住大自然的一个喷嚏。

上一次,有块据估计直径为10千米的陨星,在约6600万年前落入地球,直接就把统治地球长达数百万年的巨大爬行动物恐龙OK掉了。按照科学家的推测,一颗7140平方米和足球场那么大的陨石一旦撞上地球,可以说,地球将不会有任何生命存在,不会有任何生命迹象。有科学家预测,下一次与地球擦肩的小行星,将在2028年10月26日与地球擦肩而过。这颗小行星的路径距离地球最近点的距离超过地月距离。事实上,它与地球的距离仍然有2.5倍地月距离这么远。这颗陨石有一英里宽,而且飞行速度达到了30万英里每小时。如果它撞击纽约市,撞击力将摧毁从哥伦比亚特区到波士顿之间的所有东西。

至于人类现在对环境的破坏,地球哪怕简单的只是通过几场地震、海啸之类的天灾来修复创伤、自我康复,人类都将遭受灭顶的劫难。

人类能够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来自于人类的内在动力主要有五个方面:1、人类追求发展进步的本能;2、生物的遗传和变异;3、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4、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5、外界对生存的威胁。

按照科学家预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地球至少还能再撑50亿年。问题在于,人类能不能支撑到那个时候!

回头看,最大限度往多了说,人类才走过200万年(180万年西侯度文化、170万年元謀人文化、200万年巫山人文化),就已经将生存的地球家园搞成了这个模样,现在更是加速度破坏,你觉得人类能支撑多久?能源短缺,环境恶化,财富集中,人心离散,在地球寿命未尽之前,人类还能折腾多久?

在下一场惊天动地的自然灾难来临之前,人类首先需要完成的是自我的救赎,才能有可能在未来的星系运动调整中,闯出一条求生图存的星际大道。

《流浪地球》即使是科幻作品,最好也能谨守一种态度和信念,认清我们所处的危局。 

☆ 作者简介:魏国强,超自然现象业余研究者,“学生写作投稿信息总汇(190372520),”Q群群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