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丨故乡的地名

 京都闻道阁 2020-08-15

文丨曹旭

从许昌出发,过几条道路上高速,不知行进有何许的公里,猛然之间的抬头,竟是看到前面的路牌上“湛河”两个字,便知道周围,或者说此地,一定有一条河流。果然,不远处遇到一条河流,那舟楫漂浮如梦其间的河水。这是什么样的中原人家?什么样的中原人文呢?

故乡的地名中,有一个叫“枪杆刘”的,曾推想这个村落与枪杆相关,是否是有一个姓刘的,善于做枪杆的人家或者家族而留下了此名呢?甚或是一个武术世家,刷枪最有名气而传闻留名?后查阅《许昌县地名志》,得以确认:“枪杆刘”为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此落户的刘姓,因善于制作红缨枪杆而得村名。

另一个地名则是自小就熟知,称为“碾上”的村落。因为我曾经在那里生活十几个春秋,了解那是三国时期,曹操在此屯粮而加工的缘故;隔壁我现居的小区旁边,有一条河叫运粮河,正是两千年前曹操运输军粮的人工河流,南征北战的后勤运输要道。

纵观中原此地到另外的地域,无论是走高速还是平常的大道,所见的莽莽田野和诗情村庄,所见的森森树林和质朴黎民,都是时代的新鲜的,却咸为千年先辈的子孙。无论是开满了田野的菜黄花,茁壮的绿麦苗,还是新建筑的农家楼院,院中贤淑的妇人和年幼的孩子,都是新鲜的,尽管,仿佛无法看到他们的前人,也是我们的前人。

于此之时,能够留下记忆的,并不畏岁月所摧毁的碎屑,那些质朴的岁月百姓或者什么重要的是非,在那些碑刻或者书籍之中不屑记载的历史人物和古代事件,却以另外多种的方式得以传承而呈现,这其中的一种方式之一,便是上面所云的地域地名。

一个地名通过口口相传,传承千载不变,从这端万千相宜的名字之间,我们可以嗅到历史深处古代远处的神采花香,可以听到那些已经泯灭的,确实曾经生动无比的细节,无比鲜活的生命和岁月,那些蓁蓁茫茫的事件,那些血肉筋骨的我们一窍幽通的灵魂。

到许昌的南郊,你可以听到制作枪杆或者舞弄枪棒的声音,在黎明的犬吠中,在那浩浩的春风里,从庄户人家、从村落树林、从麦田晒场悠悠传出。到许昌西面的郊区,恍惚可以看到黎明的清辉之间,那些推碾的妇人身姿,已隐约着傍晚之时,那些壮汉装粮运粮的剪影,听到了两千年前,那缓缓流水和阵阵浆声的悲伤长歌。

如斯而言,地名就是口碑,地名就是对最平凡人物最琐碎事务的鲜活记录。如您,想去了解那一方地域文化,那一村千古人民,就去探寻查询这些地域里面的地名吧,要想探究索隐那些无法破译的某些历史谜团,那些千回百折缠绵悱恻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就去寻找地名中的隐密吧,那应该是一个天堂般的契机,一路悲风样的词意。

一个地区的名字,大抵广为人知,所以溯源追根极为容易。如我的故乡许昌,曹丕认为,"魏,基昌于许",就把当时的"许地"改名为许昌。故乡许昌的名称还称颖阳,因其位置颖水之北;那么"颖"又是什么意思呢?“许地”来自高士“许由”,许由又来自哪里?

探究不尽的古老话题,细究神秘的美好向往,我漫漫灿烂的辉煌文明,大到山川,小到村落,无不散发着那酝酿千年、久久不散的香醇,无不闪烁着那苍穹万年、星汉云河的漫漫忧郁。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评论、满意、支持,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 作者简介:曹旭,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教师进修学校干部,笔名陈草旭变,近年来有数百篇散文、小说见散文在线、红袖添香、古榕树下、凯迪社区等文学网站,合著有人物传记《那年的烛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