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师问道丨看见与乐行

 京都闻道阁 2020-08-15

听《宗师问道》感悟
文丨子云 

1、看见

宗师问:“你看见了自己吗?”这时,我想起了两则故事。 

甲和乙在画肆中各自买了一幅画,甲是一幅大大的“泼墨山水。”乙是一幅“梅竹双清。”甲说:“我买的不是山水画,而是我胸中的丘壑。”乙说:“我买的不是梅竹,而是我胸中的逸气。”买画的人看到的是自己的容颜,心中装下的是宇宙中小小的“我”。 

另一则寓言:旅人入城前先问城门口的守门老人,这里的人为人如何?老人反问:你来自哪里?那儿的人怎么样?旅人说:糟透了,那儿的人自私自利、刻薄难处。老人淡然说:那你会发现这里的人也一样。下一个旅人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同样反问,他说:哦,我来的那个地方,人们都很淳朴热情、待人大方。老人淡然说道:那你会发现这里的人也一样。着意寻花的人会看见无数鲜花,有意寻刺的人会找到无数荆棘。我们见到的世界只是内心的反映,看见的自己也是内心的自我需要与选择。 

“我真的看见了自己吗?我所看见的自己真实客观全面吗?”伴随时间的酝酿,这个问题它如同小舟,载我通向自己的内心世界。质疑和迷茫,隐晦和沉闷,踌躇和慌乱,动荡与不安,让我想抓住答案却又如风一样飘逝在无声的寂静里。即使此刻的我与文字为伴,囿于文字的局限,与自我的漂浮不定,我仍无法书写正确的答案。而失意的生活,疲乏的工作,无尽的等待,蹒跚的步履,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脆弱与不堪,深陷生命中的泥沼与混沌,我无法看见真正的自己。 

2、觉悟

钱穆说:“人生最真切的,莫过于每一个人自己内心的知觉。知觉开始,便是生命开始。知觉存在,便是生命存在。”我们看见自己,不只是外在的容颜是否取悦自己和他人,更重要的是观照内心,才会产生睿智与力量,这是一个寻找自我、完善自我的修心之路。这样的看见更像一面镜子,给欲望之心投影黑暗,给清宁之心照彻光明。它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乐观者笃定,让幸福者更幸福。 

看见即觉悟,愈真切,觉悟就愈深。我们需要依靠自己,向内寻找力量,也就是孟子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用佛祖拜自己的故事说明更为直观。

一个虔诚的教徒遇到了一件很棘手的问题,就去寺庙祈求佛祖的庇护与帮助。走进寺庙里,才发现佛祖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求拜,仔细一看,竟然是佛祖本人。“你不是佛祖吗?”教徒问。

那人答道:“是。”

“那你为何还要拜自己?”

“因为我也遇到了头疼的难题。”佛祖笑道:“我也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生活中的苦难与无奈,让我忧虑与惆怅,浮躁不安的心让我无法看清自己。这时要解脱内心的束缚与牵绊,只有挥别愁绪,安静下来,学会自省。

静默中,隔断与外界的联系,我与自己在一起,就似一泓湖水,平静中渐渐沉淀所有喧闹与杂质,水格外清澈,阳光照射穿透到最深处,产生光明,既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我感恩自己的所有,也看清自己的缺点,放下过往,不惧未来,超脱生命中的困境,超越自我,让我逐渐获得“大道至简的深刻,静观自得的风度”。

“看见就是智慧,看见就是力量。”看见与自省相伴而行,没有自省又怎能看见,没有看见又怎能自省。自省显示生命的通透与圆融,看见生命的可爱与无限。沈从文的“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自省中,我要有一颗灵敏的心观察世界,跳出自我狭隘的圈子看自我,才可能与自我、与世界连接。就如作家对文字的敏感,经济学家对数字的敏感,见微知著,从细小处感受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深刻。见我所见,笃定从容;知我所知,竭尽所能;学我所学,虛怀若谷;悟我所悟,自觉自愿。一个人领悟往昔的一切,获得情感和力量,丰盈和支配着心灵。因为生活的高手一定是“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3、相信

好友曾问我,你信命吗?我说:“信命但又不信命,才是真实的命运。只有不信命才会产生与生活抗争的力量,显示生命的强大。”信是因为我不得不接受生命的无常与失去。不信是因为我秉持美好未来的信念,有着改变现状的勇气与行动。就如卡夫卡说,“信仰什么?相信一切事和一切时刻的合理的内在联系,相信生活作为整体将永远继续下去,相信最近的东西和最远的东西。”我想最近的东西,就是你眼前真实的事物,最远的东西就是你的期盼。 

心理学家麦基:你看到的只是你想到的。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选择看到的样子。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你看到什么,你就能拥抱什么。你拥抱什么,你就能成为什么。你所相信的就是你的命运。这如我前面说的故事,甲的山水画是“胸中的丘壑”,乙的梅竹是“胸中的逸气”;一个旅人看到的别人是自私自利、刻薄难处,另一个旅人看到的是淳朴热情、待人大方。相信的背后彰显一个人的见识与格局,所以我相信:相信的力量! 

宗师说:“只有那些真正为了自己的人。才能让别人过得更好。只有那些真正为了别人过得更好的人,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要有相信,才能实现这一切。我知道“怀疑和相信,在破碎中,建立信仰;光明与黑暗,在交战中,显出正义;生命和死亡,在舍己中,得到赏赐。”生命的伟大与渺小就在信与不信之间摆动。 

我相信自己,这是对自己的肯定,尤其是当我脆弱和无助时,相信自己才会产生信念与勇气,战胜自己,成就自我。我相信他人,与他人连接,才可能与他人建立互帮互助的信任与情感。我在别人的眼里看到自己的不足,获得自己的可敬。我才会对世界多一份温柔,对人性多一份理解与包容。

我相信真善美,真实是世界的一切,真实才有力量,才可看清自己,看清世界的客观规律,多一份认知世界的理性与清醒。善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有善才有宽容与忍让,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觉悟,才会助他得乐,助己离苦。美是一切事物内心永远的喜悦,是生活的追求目标。对美的感受就是对自我的察觉,对情感的珍惜,对世界欢愉的捕捉。对美的追求会让我永葆探索世界事物的好奇心,永葆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创造的动力。 

相信自己、相信他人、相信真善美,这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份相信包含:对不可改变的事实的接受与包容,与外在世界互动之后获得的成长与智慧,有勇于实践,臻于完善结果的担当与自信,对未来美好期望的信念与勇气。简言之就是生存的哲学,行动的收获,美好的向往。 

4、乐行

《宗师问道》中提到生命的本质就是回归与实践。实践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与死的中间过程,更是绽放生命最美的状态。

生命是一个知、觉、悟、行的过程。如果没有行动,我们徒有“临渊羡鱼”的望洋兴叹。就如一个想学游泳的人,总是不下水,又怎能知道水的深浅和游泳时的惬意与自如。 

关于知与行,我想分享曾给孩子讲过一则寓言故事。

蝙蝠、螃蟹、猫头鹰去上恶习补习班,历经数年,它们都顺利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螃蟹仍横行,猫头鹰仍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蝙蝠仍倒悬,他们身上的恶习仍未改掉。这个故事的寓意告诉我们,仅停留在对事物认识的层面上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果敢的行动去改变。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于我来讲,行动是我抵抗焦虑和恐惧的良方。正如现在写的文章,我并没有完全理解《宗师问道》中所有道理,就已经有个仓促的开始,只为挖掘能够获知的人生哲理与智慧。我坚持在每一寸时光寻找欢喜,在每一个行动中发掘潜能,获得珍贵的成长智慧和成功秘籍,生命才可能走向开阔与成熟。尼采说:“我们要忠于自己的成长,忠于自己走过的路,因为它们拼凑成的自己,才是独一无二的。” 

加缪写道:“活着,带着世界赋予我们的裂痕去生活,去用残损的手掌抚平彼此的创痕,固执地迎向幸福。因为没有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而只要竭尽全力就应该是幸福的。拥抱当下的光明,不寄希望于空渺的乌托邦,振奋昂扬,因为生存本身就是对荒诞最有力的反抗。”生命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样子?我想就是:欢喜活着,觉悟生命!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评论、满意、支持,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 作者简介:子云,游荡在人间的中年女子,愿成为一个文字的搬运工,以文字聊以渡过余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