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丨你吃筷子了吗?

 京都闻道阁 2020-08-15

文丨陈道

有小友来问:“箸”不是指的筷子吗?所谓“昔者纣为象箸”,早在商纣时代就有象牙筷子,但是,为什么古人又常冠以“食箸”?《史通·暗惑》云:“料以牙筹,推以食箸,察其厚薄”。食者,吃也,“食箸”岂不是吃筷子?

如此解读蛮有趣。箸之本义的确是指筷子,却也 通“著”,古人以撰述为“箸撰”,以写作之成品为“箸作”,以著作、论述为“箸论”,以记载、记录为“箸录”,以驱马加鞭为“箸鞭”,以深沉清朗为“渊箸”,以代别人出谋划策为“借箸”,以分家为“析箸”,如此等等,概因“箸”之用途广矣,冠以“食”字,为明确指筷子,而非他物。

笑罢再思量,若以“食箸”解读为“吃筷子”,却有着另一番深意。

见面问候:“你吃饭了吗?”是人之常情;若见面问候“你吃筷子了吗?”必被人耻笑脑残。然,此类可笑之事少吗?

君不闻没有博士学位、没有国外留学经历、没有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评选院士3次落选。相关解读分析的网文不少,多数提到:“有业内人士推测屠呦呦之所以屡次落选的原因,有几大因素:没有博士学位、没有足够的论文、在学界没有足够的人脉、年龄偏大。”此种分析解读,猜测的成分过多。据我所知,评选院士关键在于是不是该领域的number one,即在该领域首屈一指。很多人之所以附会认为屠呦呦落选的原因在于“学历”“论文”之类,概因这些外在的东西坑人忒深,已经成为人才辈出、科技发展的桎梏。本来,学历、论文之类只是评价人的一个参考,决定因素还是人本身的能力和水平,但是,本末倒置,外在的学历、论文这些“筷子”,成了最终目的,能力和水平这碗“饭”却忘记了。

组织人事部门的朋友曾与我说到选人用人上的“怪圈”。本来执政治国,需要人尽其用,各尽其才,“野无遗贤”。选人用人,有真本事是根本,或者说,德才兼备就是选人用人之根本,这个问题在战争年代比较容易界定,和平年代,就越来越模糊不清。出于这样那样的想法,当然,其中不乏为了公平公正公开,出现了“学历”“年龄”等等的条条框框,久而久之,这些本来是选人用的“筷子”,却成了选人的目的,只见条条框框不见人。领导人换届,媒体爆出又有多少具有高学历、其中有博士学位的多少人;整体结构年龄又降低了多少,最年轻的干部xx后出现了……好看得很,实际都是什么样的人呢?学历和年龄之类的“筷子”,吃不到“72岁姜太公兴周八百年”这碗饭。

可叹,世人皆笑“买椟还珠”,但是,奢华“包装”之风何以屡禁不止?我们时常就在这笑话之中,甚至是制造滑稽的积极参与者。吃饭是目的,筷子只是方式方法,为了目的甚至是可以扔掉筷子。就如“食箸”,看清楚了是筷子,理解偏了真的是个笑话。

2020-5-20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 作者简介:陈道,河南许昌建安区人,道行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