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湖“拴马槐”杂记:“贼寇”与“王者”的百年PK

 京都闻道阁 2020-08-15

文丨易书生

李自成的话题现在没有多大市场,若作为旅游的题目,除了“藏宝”和“风水”能吸引些眼球,其它很难招揽来游客,即便如此,许昌西湖“拴马槐”依然固执地以“闯王李自成的遗迹”坚持至今,为许昌人所熟悉。

“拴马槐”位于许昌西湖东南岸。从公园南门入园,右行两百米左右,紧靠右侧公园围墙的边上,便是那颗颇有名气的巨大古槐,十多米高,其主干一人环抱不住。

八十年代初,许昌流传着几个“神奇事件”:“文峰塔”冒烟、西湖古槐求灵药、许昌西有人在一处砖窑看到“七仙女”、华佗墓求灵药……传的神乎其神,街头巷尾热议不绝。那一年,我刚上初中,与同学张帆一起,下午“提前”放学,跑到这里实地求证神奇事件。那时候,古槐还处于公园围墙之外,与一条街巷毗邻。只见人头攒动,老头老太太跪在古槐树下,身前摆放着祭品和摊开的黄纸,之后是磕头、祷告、烧黄纸。据说这些仪式进行之后,那摊开的黄纸上会突兀地出现一个“药丸”,请回去就能治病。人太多,我与张帆同学挤不过那些老头老太太,伸着脖子瞅了几个来回,也没见到“药丸”咋冒出来。

此后不久,破除封建迷信,古槐就被围入了公园墙内。再过了几年,听说那颗古槐实际上是闯王李自成“拴马”的所在,附近还有一口古井。这让我甚感惊异,还与同学争论那槐树是不是真的有四百多年?但是,西湖公园背面的小土山,却是更早的时候就知道与李自成有关。

许昌城区及周边乡镇,地处平原,是看不到山的,但是,自小喜欢看的《三国演义》里的插图以及画本,有关许昌的章节都绘有山的景色,包括灞陵桥关帝庙以及春秋楼的古碑,也有山的图案,这让我郁闷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在西湖公园北面,也就是电视广播塔与动物房舍之间,看到高起的大土堆,算是有了一点点的宽慰,这也算是“山”吧!听我姥爷讲的民间故事曾提到:这一片土堆,是当年李自成进攻许昌的时候,久攻不下,发现许昌城西北角,也就是“山”这个位置,守城明军力量比较薄弱,便命令士兵每人用衣服包一包土,迅速筑起了一道“土梯”,一举攻克许昌。这是我对李自成在许昌的遗迹最深的一个记忆。

数年前,我来到北京工作,途径昌平,看到西关环岛的李自成像,勾陈这尊雕像何以从小营桥挪到了昌平,又想起了老家许昌关于李自成的遗迹。趁着回许昌的机会,专门步行来到西湖公园看“拴马槐”。这里,已经有了明确的游览指示牌“闯王拴马槐:树龄约400年。据传说,明末闯王李自成攻克许昌后,曾在此树上拴系战马,故后人将此树称作拴马槐。”

就此,我又去查阅史料,从清代到民国的《许州志》《许昌县志》,以及当代本地文史工作者编写的《许昌史话》,均没有找到相关的蛛丝马迹。看来,这颗“拴马槐”也只能是“传说”了,中牟有“曹操拴马槐”、济南有“秦琼拴马槐”、浮山有“唐王拴马槐”、长垣有“岳飞拴马槐”、沂源还有一个“陈毅拴马槐”……皆为民间记忆!耐人回味的是,包括到民国时期的《许昌县志》,之前的许昌地方志对李自成的表述,一概冠之以“贼”“贼寇”。与之相对应,包括这一颗“闯王拴马槐”,北面的那个小土包也被冠之以“闯王梯”。

旧史里的李自成的面孔是狰狞的。民国二十二年《许昌县志》转录许州旧志载:“崇祯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闯贼破州城。贼始至许,执一告示令开城门,许人詈之。贼怒,合营重围,攻打数日,城内矢空石尽,寻陷,老稚无存,房屋尽毁,屠戮之惨,古今罕闻。又私人记载《殉难记》:明末李自成屠许,全城士绅以及走卒、妇孺殉难者计五百余人。”

“古今罕闻”“屠许”这样的字眼能出现在史书里,是很恐怖的,很容易就能让人浮现出死尸遍地、血流成河的画面,但是,以我自小听闻的许昌民间故事,并无相关的记忆。记得七十年代中后期,姚雪垠先生写的《李自成》,依然占据了时人文学阅读的小半壁江山,母亲省吃俭用,分多次才购买了前面三卷,手里还没暖热,这人借了那人借,真可谓一书难求。“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杀人是避免不了的。李自成的部队不杀人才是怪谈。但是,有旧史上说的那么恐怖吗?

对此,当代许昌人也是有所研究的,以《许昌史话》为例,其对旧志所说“屠许”斥之为“完全是对义军的污蔑”,并列出了当时巷战诛杀的知州王应翼等九人、坠墙而死的代理州守以及活捉后不降而杀的千总赵化凤等等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本《许昌县志》之大事记对此也明确记录“李闯王义军攻克许州,杀知州王应翼、都司张守正、乡宦魏完真。当时,明将左良玉曾在许州一带与义军作战,其眷属居住在许,也都被杀。”

古代读书人写东西的“春秋笔法”是出了名的,他们笔下的“杀人”,很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杀的是什么人。譬如那个左良玉,与李自成是有旧怨的,曾有闯王部下马世秀、杜应金率八千人变节投奔了左良玉,李自成自然不会放过报复左良玉的机会。如此再算起来,李自成率军所谓“屠许”,显得耸人听闻了。如此,一方面是官府史书里对“贼寇”之恨,另一方面,则是对“闯王”李自成的民间记忆。字句称谓,可见态度。特别是那种对李自成及其义军的恨,能够自明末、满清,延续到民国,也是很耐人寻味的。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几十年,对于李自成的态度,大致与民间老百姓的认知是重合的,这也是值得回味的。当然了,现在有一种异样的声音越来越大,大有与旧志坑壑一气的势头,也是众所周知的。

不管怎么说,李自成算得上是一个人物,一位奋起反抗的英雄,他于崇祯十七年正月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四月,复又在京城武英殿再登大宝以正其位,甭管当了几天的皇帝,总归是当过皇帝的人物,但是,老百姓口耳相传的故事里,他依然是“闯王”,这种执着,犹如眼前的这颗“拴马槐”,就像是楔入历史的一颗钉子,诠释着老百姓对历史的认知。

2020-8-8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 作者简介:易书生,闻道阁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