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教会我们什么?若只知淡泊名利,就可惜了老子的好思想

 武汉九歌 2020-08-15

《老子》教会我们的是什么?是淡泊名利?还是换一个角度看世界?颜小二觉得是后者。

中国文化的魅力,于颜小二看来,当属它能在潜移默化间影响我们的思维,开拓我们的眼界,将我们的目光从“执着于自己”这种情况上“移开”。因为没了这种自我执着,我们得以用更加客观的视角来“看世界”。而以《老子》为首的道家思想,教会我们的,大抵便是如此了。

执着于一己得失的人,往往有很强烈的“利己意味”,而老子思想更多有一股子成人之美的“气质”,比如书中常常提到的那“甘处低洼”的“水之德”。

看上去,老子对“甘处低洼”的水德十分赞赏,也确实是赞赏。但是如果把水的这种甘于处下的谦逊姿态只是看成淡泊名利,就有些可惜了老子的好思想。

水的“姿态低”也是顺势之下的“低姿态”,不是刻意迁就,更非强求。

理解真正的“水德”,首当其冲便是要求我们是真的有“处下”的心境,水的“甘于处下”,是它不争不适合自己的“高”。那种“高”不符合道。

于此,水不会去做、不会去争的,不是“高”,而是于自己而言不符合“道”的高。重点在于“不符合道”,而非“高”或“低”。这一点,值得各位好好体味。

2、《老子》一书中的处世视角:不是争不争的问题,而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诚然,《老子》一书读多了,揣摩久了,以前十分期待的东西,也变得索然无味了。但是,这并不是说,人就失去了积极向上的动力。

我们知道,老子学说里面最经典的理论之一就在于“道法自然”,自然而然去做,自然而然去为,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不强作妄为。

那么问题来了。

人类社会发展有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世间万事万物都生于“道”,那么世俗社会就没有这么一个“道”吗?

肯定是有的。

在颜小二心里,人类文明的出现,何尝不是“道”作用于世俗的结果?

只是,这条路走到最后,是欣欣向荣、还是毁灭性终结,就未可知了。若是终结,便是说,在终结的那一刻,最适合我们的,便是“结束”吧。

颜小二说这么多,只是想表明,虽然道家强调“道法自然”,但是这个“自然”含义较多,常取的含义属“规律”。

人的发展也有其“规律”,那么在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情合适,便是合乎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道”的。

在学习的年纪,所谓“看破红尘”,这不是深刻理解道家思想的姿态,依旧陷入了自我执着,有一股子高傲,这是一种类似“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傲。

有“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思维高度的人,不会对身边人的“小功利”、“小算计”表现出不屑,因为这就是人间烟火,少了这些,如何还叫人间?只是自己去不去做,该怎么做合适,这便是另一说了。

所以,颜小二心里的《老子》这本书,它教会我的,不是近乎“避世”一般的淡薄,而是隐于俗世,爱着人世烟火的同时,在适合的状态,做适合的事。这之中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性,又有顺人存己的灵活性。

这种处世视角下,许多时候不是争不争的问题,而是作为一个“人”,在多种身份之下,剥离自我维护的利己之过度欲望下,做事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3、《老子》不会让人没了向上的动力,让人没了动力的,是高傲

怎么说呢,颜小二不大乐意将道家思想说成是让人丧失动力的“思想”,这样何尝不是一种“极端”?

《老子》一书教会我们的,是那些世俗欲望下被世人看成“好”的存在,实则是阻碍我们“前进”的累赘。

丢的是累赘,为的是“前进”,何来丧失动力一说?

对于“积极向上”的解读有很多种,有的求名求利,于此庸碌一生,奢侈生活之下,是空洞内在,这样积极向上吗?物欲是积极的,但背后却是人格的失落。

《老子》告诉我们的积极,是“精神世界的丰腴”,有些人的精神境界十分“富有”,“富有”到现实生活的匮乏都不是事儿,比如安贫乐道的“颜回”,他一生都在随着“心之所向”行走,于是他快乐,但这样的人很少,很难得。

或者这么说吧,我们脚踏实地在世间行走,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踩出“实感”的,不是钱、权、名,是我们的“灵魂”。而《老子》教会我们的,便是如何带着自己的灵魂,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行走于世间。

这种“行走”,绝对不是轻视这个功利、咒骂那个贪婪,它平和、安宁,而又十分坚定。

也就是说,《老子》带给你我的,当是与功利无关、可以让我们穷尽一生去追寻的目标,这种用一生去追寻的“高度”,何以会让你我没了向上的动力?

虚无主义的高傲,才会让人没了向上的动力。


当然,以上为颜小二的个人看法,千人千面,有不同观点很正常,请文明交流,素质讨论。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没有授权一说),请勿不问自取(会维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