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南北朝玄学之风盛行,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威胁,但为何没被替代

 快乐QB 2020-08-15

孔门四科指的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世说新语》将这四则放在卷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之风盛行,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威胁,但儒学作为官学,它依旧从方方面面影响着当时的人。

(一)儒学的曲折发展

德行指的是人的道德品行。儒家提倡忠孝节义、仁信智礼等道德规范,在《世说新语》中,对孝这一品行描写的笔墨较多。《世说新语》中不少于二十条讲述了孝的相关内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强调“以孝治天下”。

言语指人的口才辞令。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合纵连横,游说之士大行其道,所以言语也是“孔门四科”之一。魏晋时期士人盛行清谈,因此言语不仅是品评士人才华高低的重要参考,也是士人跻身名流的重要途径。

政事指政治事务。士人要兼济天下,就必须从政为官,因此士大夫处理政务的能力尤为重要。虽然为政之法是因时而异的,但为政之道却是亘古不变的。官员勤政爱民、知人善任等品质是自古以来的要求,亦是儒家强调的重点。

文学原指礼乐制度,后泛指学术。社会大动荡时期亦是学术思想大繁荣时期。自先秦百家争鸣后,魏晋时期成为又一学术繁荣期。当时学术思想活跃,经学、老庄哲学、玄学都占据一方地位,呈现出清新自由之景。

《世说新语》中孔门四科位列首位,说明儒学的社会影响还是很大的。譬如儒学所强调的忠、孝、仁在故事的主角身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在“至孝”这一方面尤为体现:如王祥侍母、王戎丧母鸡骨支床。虽然儒学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一直是读书人进入仕途的法宝,但随着王朝更替、权力转移,皇室与世家大族一直在进行博弈,显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占据了上风。

门阀政治的形成使得当权者垄断仕途之路,广大读书人对学习儒家经典失去了信心,但儒学与政治是直接挂钩的,读书可以步入仕途这一事实不会改变,因此儒学依旧会向前发展,只是在玄学的竞争下,道路曲折了些。

(二)儒学持续发展不被替代的原因

首先是“以孝治天下”“孝先于忠”思想的盛行。此前,在西汉时期,一直是“忠先于孝”的思想盛行(当忠孝不能两全时,选择忠)。孝是对家长权威的服从,而忠是对君主权威的服从,但随着世家大族的发展,皇室不得不依靠他们的力量来稳固自己的统治。

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使得宗族与个人利益紧紧捆绑联系起来,这一时期宗族是一个人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的标志,宗族的命运决定个人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取决于宗族的命运。因此,个人依赖于宗族的力量是远胜于其他社会力量的,换句话说,提倡至孝也是朝廷对世家大族权力的退让,因为这项政策符合世家大族的利益。

其次,尽管玄学是当时的潮流思想,但是树大招风,追捧的越多,贬低的人也日益增加。时人对玄学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事实上贬者更多些,这里面士大夫占据了大多数,他们常常会以儒学正统继承者自居,来批判玄学,如葛洪评论东晋名士的日常生活:“蓬发乱鬓,横挟不带……及好会,则狐蹲牛饮,争食竞割。”根据这一评价,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士大夫认为玄学不遵守礼法,使得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纵欲放诞的风气。

其实在魏晋时期,许多人并不是真正的热爱玄学,他们只是效仿竹林名士的表面行为,其真正的内在精髓并没有被学到。这一情况在《晋书》中有所体现:“魏末,阮籍嗜酒荒放……其后贵游子弟阮瞻、王澄之徒,皆祖述于籍……脱衣服,露丑恶,同禽兽。”他们的狂放行为,除了遭受到儒家正统人士的批判,也引来了玄学名士的讥讽。

这些贵族子弟学习当时名士的行为,不过是为了追求肉体方面的快乐,他们与真正的名士是完全不同的。在这种真假名士鱼龙混杂的情况下,尽管玄学风头正盛,但是也随着魏晋时代的更替而逐渐削弱,儒学依旧占据上风,继续引领中国的思想文化。

四、结语

正是魏晋时期天下的分分合合,造就了它与其他朝代不同的特征,时人洒脱旷达、冷峻玄远的态度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笔者看来,魏晋时期是历史上最为奇异的一个时代,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