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部电影,从开拍时,它的一举一动就能牵引国内国外各大媒体注意。 11月档,特巧,这两部电影还撞上了。 相信不必我说,你也知道是哪两部电影。 一个是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还有一部就是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 其实,在撞档这件事上,这俩导演,就特别有缘分。 4年前,冯小刚的《一九四二》与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11月档狭路相逢, 4年后,冯小刚新作《我不是潘金莲》与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又遇上了。 不过两个导演,根本不care。 摊手。 前几天,他们就在清华大学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谈。
那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两部电影。 “《我不是潘金莲》” 电影讲述了,一个很中国的故事—— 农村妇女李雪莲因为想生二胎,跟丈夫假离婚。 其实丈夫早就有了新欢,就等她生下孩子,赖账。 李雪莲找前夫理论。 前夫撂了一句话—— 你结婚的那天晚上还不是处女呢! 你是李雪莲吗? 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 一下子这话就在小村子里传遍了。 为了尊严,李雪莲一状把前夫告上法庭。 她就这么把状,一级一级往上告,一路告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 这一告就持续了20年。
同样是农村题材,同样是反映现实,同样是谈论人情与法治。 冯小刚很明白,所以他做了一个创举。 因此使这电影,刚出预告,就牢牢地吸引了人们的视线。 以往,我们熟悉的电影画幅是 方的 方的 而它是……圆的 这就是冯导的别有用心。 为什么要用圆的画幅?
而什么东西很中国? 中国画。 所以,冯小刚特意借鉴了中国南宋时期画家团扇, 用“圆”这个写意的方式来讲述这个很中国的故事。 可以,这很冯小刚。 而一旦画幅结构变了,构图不能按照传统的构图方式,光线不能按传统的方式拍摄,景别变化了,所有的细节也都变了。 自己摸索,难度很大。 但是, 影片获得了高度赞誉。 看过影片的人都说—— “冯小刚回来了” “《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 李安, 不得不说他是位伟大的电影导演。 直接点,如果我们用奖项来衡准—— 在截至2013年的导演生涯中,李安共获得三座奥斯卡金像奖、五座英国电影学院奖、四座金球奖、两座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以及两座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更是电影史上第一位于奥斯卡奖、英国电影学院奖以及金球奖三大世界性电影颁奖礼上夺得最佳导演的华人导演。 李安总是给人无限的奇迹。 这一次,也不例外。 影片自开拍到放映,都能引爆话题。 因为这部电影所承载的技术,是电影史上从没人做的事。 4K / 3D / 120帧 什么意思? 简言之,以往我们默认格式是24/秒的拍摄和放映速度,而这一秒钟的时间包含了120个画面。 再简单点,这是史上最逼真最逼真最逼真的电影。 很抽象。 再具体点。 你连一颗子弹上的灰尘,都看得清清楚楚。 最重要的是! 目前为止,全国只有三个城市各一家影院能放映4K/3D/120帧 北京 博纳国际影城朝阳门店 票价230-320 人民币 上海 SFC上海影城 票价150-200 人民币 台北 台北威秀影 票价800 台币 也就是说,这么高逼格的电影,根本不是你想看就能看的。 再看故事—— 19岁的比利·林恩,在伊拉克与当地反对武装进行了激战,和战友们大难不死、逃过一劫, 却机缘巧合成为伊拉克战争中的国家英雄, 被邀请至感恩节全美橄榄球比赛的中场休息时亮相, 虚伪与真实,在一场超级碗演出中场表演上被同时点燃, 利益、亲情、国家,深埋在内心的纠结被真实的放大在了眼前, “一个人一生中最糟糕的一天,却被他人反复窥探甚至歌颂” 但是,影片公映后,影评褒贬不一。 给出的好评不算多,给出的差评的不算少。 褒奖的大多都赞扬了李安改革派的新革命。 批评的都似乎有个共识,新技术似乎都要与史诗大片挂钩,和如此不史诗的叙事片结合太过实。 更有评价言指——
这些评价,情理之中。 但是 怎么说, 如果这个世界由保守派和改革派组成的,那么保守派一定占了多数。 因为保守意味着安全,意味着有退路。那么占据安全的必然是多数, 改革则意味着有风险,意味着不安全,意味着没有退路。 大家并不愿意为了那一点点的前进冒不安全的风险。 可是 这个世界的前进,恰恰是由那些改革派带动的。 李安,就是这个世界为数不多的改革派。 其实按理说,作为拿过两届奥斯卡最佳导演的人,李安无论从实力还是资历都完全可以不去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但是他还是这么做了, 因为
他常用humbling一词来容自己诚惶诚恐,还用英文直译了成语“抛砖引玉”, 因为他希望更多的导演能加入探索的行列。
现在我们再看李安,其成就难以望其项背。 但是,这电影路,走得并不容易。 1978年,李安不顾父亲反对,一意孤行报考了美国伊利诺大学的戏剧电影系。 从此,与父亲关系恶化,近二十年,父亲和李安说过的话不超过一百句。 而在毕业后六年的时间里,李安只是在剧组跑跑腿,打打杂,更无从谈拍电影。 而那时候,李安已经三十岁了。 三十岁的李安甚至无法养活自己的家庭,每天除了待在家,看书,写剧本,就是买菜烧饭带孩子,等着妻子带着“生活费”回家。 直到李安36岁,李安创作的剧本《推手》获得台湾政府最佳剧本奖,他才正式拍摄人生中第一部电影。 也是这第一部电影,不仅改变了李安一生,更改变了台湾与美国电影史。 其实我很感慨, 如今,李安已62岁,冯小刚也已58岁。 在影坛他们已经是大师, 但是依旧谦卑地像个学生。 对于创新,还有着执着的思考,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是这个时代的老人,所以他们比年轻人更努力地渴望创新。 也比年轻人更勇于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访谈中 李安说:把技术和故事摆在一边,电影始终是观察人的。 冯小刚说:导演是个动词,你要去拍。 贾樟柯说:今晚我们没有谈商业和艺术的对立,没有谈IP,没有谈票房,你会发现电影能谈的还是很多的,多一些这样的夜晚,电影文化就出来了。 我说:情怀的确是个被说烂的词,但是电影人心里不能没有情怀,有情怀,才有心,有心,才有中国电影的未来。 那么,就套用李安导演访谈说里的一句话, 作为今天这篇文章的结语吧—— 年轻的朋友们,加油。 (候鸟/文) 李安导演与冯小刚导演对谈请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