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都学过这篇课文,但背后的真相却鲜为人知

 嘟嘟7284 2020-08-15

01

朱自清的《背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好像是初中课文里的吧?

《背影》在1925年发布之后,便引起文坛强烈反响,许多人看后都身上感染,通过朱自清的文笔,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子女的爱。尤其是父亲肥胖的身材翻过月台的情景,更是令人动容。

中国人都学过这篇课文,但背后的真相却鲜为人知

近百年来,很少有人了解朱自清与他父亲的关系到底怎样。光通过《背影》这篇文章,我们一般都会认为他们父子关系很好。

事实上,在《背影》文章发表之前,朱自清和父亲的关系一直是很紧张的。

朱自清的父亲是迂腐的旧时代文人,而朱自清是新时代的北大青年,两人在价值观上大相径庭。

02

朱自清的父亲叫朱鸿钧。朱家是书香门第,祖上都是考取功名的读书人。但朱鸿钧其实本姓余,是过继给朱家的。

朱鸿钧曾在徐州当榷运局长,是晚清时候的公务员。“榷”是指某些商品的专营专卖,专卖什么商品呢——烟酒。所以,榷运局长其实就是烟酒公卖局长的意思。

官做到局长好像还蛮不错的,可是朱鸿钧并不高兴,因为在朱家,官位比他高的族人,一抓一大把,他一个小小局长根本没什么家族地位。

官太小让朱鸿钧有些自卑,这甚至成为了他的一块心病。既然自己比不过,那一定得让儿子比得过。朱自清便是在这种状况之下,诞生在朱家的。你可以想象,朱自清从小会受到怎样严格的教育。

中国人都学过这篇课文,但背后的真相却鲜为人知

朱鸿钧一心想让儿子替自己实现理想,从小就对朱自清十分严格。朱鸿钧喜欢文言文,便不准朱自清写白话文。朱鸿钧喜欢老式私塾,便不让朱自清上新式学校。

朱自清从小面对一个家长作风的父亲,不敢有任何忤逆,其精神压力有多大可以想见。

朱自清散文写得那么好以及能考入北京大学,大概跟父亲朱鸿钧也有些关系。每天放学朱鸿钧便要一边酌着小酒,一边检查朱自清的作文。如果有发现朱自清的作文有不好的句子时,就会一顿劈头盖脸的批评,有时太生气还会体罚,甚至把作文本直接烧掉。

这是朱自清童年的常态,在这种战战兢兢的环境下度过,小心翼翼。

03

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那年,人生的高光时刻。而此时的朱鸿钧却陷入了人生的低谷期,朱家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变故。这场变动在《背影》一文中有所提到: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朱鸿钧一个烟酒公卖局长好好当着,为什么会突然被炒鱿鱼呢?说起来,这简直是一场狗血的电视剧剧情。

朱鸿钧的私生活一直有很大的毛病,他的婚姻中有元配周氏(朱自清的母亲),还有一位姓潘的姨太太。但朱鸿钧仍不满足,在当局长期间又偷偷娶了一房姨太太,注意是偷偷的。并且还与多名女子保持往来,用现在话说是保持不正当男女关系。

这件事终于是纸包不住火,元配周氏忍气吞声惯了,倒没说什么。独守空房的潘姓姨太太却不能忍受,她怒气冲冲跑到朱鸿钧上班的地方大吵大闹,闹得朱鸿钧很难堪。民国的人也爱八卦,姨太太闹事被当地一家报纸报道了。社会影响太坏,朱鸿钧就被革职查办了。

这就是朱自清《背影》中所说的“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中国人都学过这篇课文,但背后的真相却鲜为人知

朱鸿钧失业后,这一大家子人突然没了经济来源。老祖母得知朱鸿钧闹了这样的丑闻还因此丢了工作,一时间气急攻心开始生病,一段时间后竟去世了。所以老祖母的去世,多少是被朱鸿钧给气死的。朱自清在《背影》中只说了四个字“祖母死了”一笔带过,里面的缘由他实在无法写在文章上。

办完祖母的丧事之后,朱家已是债台高筑了。为了供朱自清在北京大学读书,朱鸿钧打算去南京市里找找工作。在《背影》文章中已有所提及。

04

时间是1917年。送朱自清返回北大那天,正好也是朱鸿钧去南京的日子。父子俩同行一段路后至浦口车站分别。此时朱自清对父亲依然有诸多不满,他曾在《毁灭》一文中写道:在我烦忧着就将降临的败家的凶惨,和一年来骨肉间的仇视,互以血眼相看着的时候,在我为两肩上的人生的担子,压到不能喘气……

朱自清父子俩的关系之糟糕,已达到“仇视”、“血眼相看”的地步!

朱自清在大学期间和父亲一直没有什么联络。朱自清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成为杭州第一师范学校的老师。而朱鸿钧在南京找工作两三年,始终没找到一份正经工作。

虽然朱自清对父亲不感冒,但他仍然每个月向家里寄钱,将自己工资的一半寄回家里。没想到朱鸿钧却不大高兴,他认为老师这个职业是“清贫的职业”,曾在书信中劝朱自清换工作。

1921年,朱自清妻子生二胎,他们这个小家庭的压力陡增,还要向朱鸿钧上缴一部分钱孝顺父母,其压力就更大了。最让朱自清气愤的是,朱鸿钧的臭脾气一直未改,经常对儿媳朱自清的妻子大呼小叫,摆臭脸色。

有一次朱自清回家看到妻子满面愁容,一问才知道朱鸿钧又对儿媳发火了。朱自清终于忍无可忍,带着妻儿离开家,搬出去住了。

中国人都学过这篇课文,但背后的真相却鲜为人知

05

这一离家就是好几年,没有跟父亲有任何联系。直到1925年朱鸿钧首先“服软”了,他放下长辈的架子,提笔给已在清华教书的朱自清写了一封信。

书信内容很简单,只有短短几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短短几个字传递出一个意思,父亲“示弱”了。又说“大去之期不远”,似乎一个孤独的老人为了获得子女关心,但又不好明说出来,所以故作洒脱。

朱自清看到这封信,泪珠不禁在眼眶里打转——“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毕竟是自己的父亲,多年的积怨被这封短短的书信瓦解了。

经历这两三年父子俩的完全不联系,朱自清再回忆起自己的父亲,怨恨已所剩无几了。

自从接到父亲的信后,朱自清脑海里遍时常浮现出父亲那有些模糊的面孔,童年时的回忆涌上心头,虽说还是那个严厉到不可理喻的父亲,可是他的“可恶”已大打折扣,反倒有一点美好。

于是,朱自清将记忆中与父亲在火车站送别的情景,用饱含深情的手法写成了《背影》。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丝毫看不出对父亲的任何指责,对父亲的荒唐事也都只字不提。文字间流露的全是浓浓的父子亲情。

中国人都学过这篇课文,但背后的真相却鲜为人知

06

不久之后,朱自清的散文集出版了,名字也叫《背影》。而写父亲的那篇散文《背影》则成为这本散文集的“主打曲”。

后来,《背影》散文集寄到父亲朱鸿钧跟前。据朱自清三弟朱国华回忆说,父亲吃力地将椅子挪到窗前,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地诵读着《背影》这篇文章——“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光彩。”

在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相爱相杀的父子,总是会听到这句话“上辈子是仇人”。男人间的感情十分微妙,都不愿首先给对方台阶下,就这么一直硬顶着。当岁月如梭、光阴流转之后,儿子长大了成熟了,而父亲成了老小孩,记忆往事相逢一笑,剩下的还是父子之情,所有矛盾与不快只是彼此生命中的一些点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